..续本文上一页相也解脱;耳,动、静也解脱;舌,恬、变也解脱;身,合跟离也解脱,没有一处不解脱。
看注解,
【拔者选拔,即应前文。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上一堂课我们已经讲过了,要选择哪一根,修行要选对根。【随拔一根:即随汝选拔一根,要圆通根,但依此而修,不必六根齐修。】因为凡夫时间、体力有限。【脱黏内伏,伏归元真者:脱黏即离尘,内伏即照性,脱所黏之妄尘,】诸位!那个“黏”,就等于戴上一副太阳眼镜,被假相黏住了!我现在讲,你还不清楚,我再用例子来讲,你就更清楚了。好!譬如说这个人一开始,你们二个争吵,然后你对他印象很坏,很坏!后来人家对方求忏悔了,又做得很好了;可是因为你被这个妄见黏住了,无论对方怎么表现得体贴、改过自新;可是因为你这个妄尘黏住了,对他有成见,这个成见,他做了一辈子,你一样不原谅他;你一样不想亲近他;你一样不想改变自己去接受他,这个就是被妄尘黏住了,那种成见太难了,这个就是妄尘黏住了。就是卡在一种观念里面,你永远没有办法入于真心,把这个放掉,放不掉,他把这个观念放掉,比他布施他家的财产拿出来更痛苦,他就是讨厌那个人!人家已经改过自新了,可是我们还活在十年前、二十年前,就是一定不原谅对方,这个叫做被这个妄尘所黏住了,成见、观念卡死!所以说:本有的光明,你一直 放不出来。。。宽恕对一个圣人是这么的容易;可是,对一个凡夫来讲,那个宽恕是多么的困难,是奢望,算是一种奢求。【回本有之常光,内伏反照照自性,但从一门,逆流深入,】这个“一门”就是一根。所以,一门深入,这一门是耳根门,动、静、根、觉、空、灭,再愈来愈深。。。动、静、根、觉、空、灭,解六结,越三空,这个叫做一门,然后,最后才有深入,深入是对浅来讲的。念佛没有这样,我们念一句佛、诵一部经,我们现在一直误认为,这个叫做一门深入,跟《楞严经》讲的是完全不同的!所谓“一门”是指耳根门;所谓“深入”是指动、静、根、觉、空、灭,我们有六结,我空、法空还有空空,这样愈来愈深入,才叫做一门深入。现在念一句佛、少诵经,这是少修,把它当作一门深入,有违佛意啊!但从一门,逆流深入,【解结破阴,伏归本元一真之心,妄惑既尽,本明自发,故曰发本明耀;即所谓净极光通达矣!】
【又此段正从根解结,次第修证之功,提起自己本有心光,离尘照性,乃是无修之修;】为什么无修?因为无为法嘛,真如是无修,方便修,念佛也是修、拜佛也是修。为什么?念佛空、拜佛空,难道作一切务不是空?所以叫做无修而修。【得入圆通,乃是无证之证;亦题中修证了义。】
【今以观世音,从闻、思、修,初、中、后节次合之:脱黏即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解动、静二结,破色阴;】
【内伏即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前面加一个“能”字就更清楚:能闻、所闻都不可得,“尽”就是不可得。就是【解根结,破受阴;】
【伏归元真,即尽闻不住,】不住还是空,所有的闻,仍然不住。【渐次深入,乃至生灭既灭,】也就是解觉结、空结、灭结,(【解觉空灭三结,】)诸位!这个觉、空、灭,统统在心中解,在心,因为这个已经无关于根跟尘了,根、尘已经都放下了。这个解觉结、空结、灭结,这个统统在心的微细上解,这个要特别注意。也就是【破想、行、识三阴;】
701页,【发本明耀,即寂灭现前,发本有妙明光耀之性。此耀性一发明,通天彻地,耀古腾今,非外尘所能碍,内根所能局,】外尘也不会障碍它;里面的能缘的根,也不会被它局限。【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无一非寂灭真境,】诸位!寂灭法就是佛法,找到了寂灭法,这个世间的真正的幸福、快乐,彻底的解脱、无诤,心大慈大悲,与佛完全相应,佛陀就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快乐、最解脱的人,要不然学佛做什么?所以,这个寂灭的真境,就是我们要去追求的;说追求也是方便语。【故诸余五根黏尘之妄,皆应】都应当是如此。(【随也响应也。】)【此选拔之一根,圆满而齐脱矣!】只要一根能够入流照性,那就圆满,全部都解脱,因为同一个本性。【即答前但于一门深入,能令六根一时清净,】你看,一门深入是指什么?是指耳根,非常明显在这里,一门深入,动、静、根、觉、空、灭,解六结,越三空,能令六根一时清净,【亦即下文偈云:“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701页,
【巳二 兼成二妙以证验 ( 分二) 午初 情界脱缠成互用妙 二 器界超越成纯觉妙 (午初分二) 未初 先以示妙 二 证不循根 今初】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这个对初学佛法来讲是不知所云,真的是不知所云。
师父这一段慢慢解释一下:
不由前尘,就是脱尘,解脱的脱,脱尘,脱离外尘。不由前尘,所起知见,就是说脱尘,因为尘会引起知见,那么,知跟见用二、二根,本来是六精,现在用二精来代替六精,知、见就是六精。了悟了不由前尘所起的这种知、见。所以,这八个字是脱尘。
明不循根,寄根明发,也了悟了。。。这一段是脱根,八个字是脱根,前面是脱尘,这一段是脱根。也了悟了,明内在也不循根,不循根就是不用浮尘根跟胜义二根,只是寄根发明,寄根而发照、照明之用,实在不是说全由于根,所以不循根。只是,“寄根”上面加二个字更清楚:“寄根”上面加:“只是”寄根明发,明发就是发照的作用,叫做明发,就是发照、照明的作用,叫做明发。简单讲就是:也了悟了内不依根,不依浮尘跟胜义二根,只是寄根而发照明的作用,只是寄根,就是不离根,要起作用也不离根。
由是六根,互相为用,就是用本性,透过根显现出来的意思。
整段的意思再解释一下:
了悟了不由明暗等十二个外尘,所起的六精的种种知见,也了悟了、明白了,内在也脱离了根,也不依根,只是寄根来发这个照明的作用,由是六根,能够互相为用。
因为见性,像佛这种功夫,眼不单单只是能看,也能听,尝、嗅、觉、知都知道,六根可以互用的。
看注解,
【此承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之相,亦即答前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之义。上科是明修法,此科是明证境。二妙】就是二种妙用。【即结解之后,所发自在用:】二种自在用。哪二种自在用呢?二种都捆不住他,【一情界脱缠;】情界脱缠就是离见、离执、离根,情界脱缠。就是任何事情都不会在他的根打结了,看任何事情,心不会打结;听任何的声音,心也不会打结,这个叫做情界脱缠。二、器界脱缠,(【二器界超越。】)叫做离相。所以第一个,情界脱缠就是离根、离见;器界的超越就是离相、离尘,这个非常重要!所以,唯是一心,器界超越,器界无非是相,十二种尘相,【因前佛哀愍会中,声闻、缘觉,于菩提心未自在者,故示一门深入之法,令得六根清净,得大自在也。又释阿难伏疑,】伏,降伏了种种疑问,【六根净后,有何利益,故示二妙。】
【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者:】【明】就是了悟。了悟了【外不由尘,此脱尘也;前尘】诸位翻过来,702页,【指现前,明、暗等十二尘,知、见举二,该括六精。】见精跟知精,二精包括六精——眼、耳、鼻、舌、身、意。【众生聚见于眼,聚闻于耳,是由前尘,所起知见,乃属妄知妄见。】现在用真心了,【今发本明耀,心光遍照,不假外尘,窥天鉴地,是不由前尘,所起知见,乃属真知真见,】用本性就是这样子。所以用本性的,他就不会扭曲,他就不会扭曲,因为他里面没有语言、文字、观念的东西,他也不会误会人家。乃属于真知真见,【即众生本具之佛知见。】所以,佛就是用这个来修行。
【明不循根,寄根明发者:明内不循根,此脱根也;今耀性发明,照用遍现,不用浮、胜二根,但是寄托于根,而发照明之用,实不全由于根也。】这意思就是说:眼见一切相,明、暗,本性立刻显现出来。不因为明跟暗,耳根不因为动、静,本性自己流露出来,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它有发照明之用,也是借着六根。【故佛菩萨不俯仰,不回转,圆见十方,可为明证。】这一句话就是:当相即道,见处即真,若论佛法,一切现成,就是这样子。眼见十方,如果我们被明暗、动静所框住了、局限了,局限在有情的根身、外在的世界,不能离相,也不能离尘,也不能离根,那么我们这一辈子,修行无望、解脱无望!所以,修学佛法,就是在那个离相要非常非常的彻底。简单讲:0.01被黏住,都不对,都不对!换句话说:这个世间有很多快乐的事情,记得!那个是幻,虚幻不实在的快乐,它不是法乐,它是五欲六尘的乐。或者是这个世间有无量无边的痛苦,这个也是幻、也是妄、也不实在的。所以对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快乐或者是不愉快的事,单刀直入的用本性放下,没有这个东西,在刹那之间就得见性,那么,你往后所过的日子,就会完全不同。
底下,【由是六根,互相为用者:正由根尘双脱,灵光独耀,方成六根互用之妙。互用即根隔合开,】根一隔,那么就有合跟开,一合一开,【自在成就,合】合,合的话就是:【见、闻等六用,于一根中;】譬如说眼不独能见,(【如眼不独能见,】)【亦具闻、嗅、尝、觉、知等六用也。】就是一根等于六根用,就是这个意思。于一根中就是等于六用。【开一根作六根之用。此即诸黏圆脱,六根清净,自在无碍之妙用,】位当在十信满入初住,(【位当在信满入住,】)信满入住就是:“信”的旁边写个:十,“住”的旁边写个:初,那么就更清楚了。那就是…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