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相也解脫;耳,動、靜也解脫;舌,恬、變也解脫;身,合跟離也解脫,沒有一處不解脫。
看注解,
【拔者選拔,即應前文。若能于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根,與不圓根,日劫相倍。】上一堂課我們已經講過了,要選擇哪一根,修行要選對根。【隨拔一根:即隨汝選拔一根,要圓通根,但依此而修,不必六根齊修。】因爲凡夫時間、體力有限。【脫黏內伏,伏歸元真者:脫黏即離塵,內伏即照性,脫所黏之妄塵,】諸位!那個“黏”,就等于戴上一副太陽眼鏡,被假相黏住了!我現在講,你還不清楚,我再用例子來講,你就更清楚了。好!譬如說這個人一開始,你們二個爭吵,然後你對他印象很壞,很壞!後來人家對方求忏悔了,又做得很好了;可是因爲你被這個妄見黏住了,無論對方怎麼表現得體貼、改過自新;可是因爲你這個妄塵黏住了,對他有成見,這個成見,他做了一輩子,你一樣不原諒他;你一樣不想親近他;你一樣不想改變自己去接受他,這個就是被妄塵黏住了,那種成見太難了,這個就是妄塵黏住了。就是卡在一種觀念裏面,你永遠沒有辦法入于真心,把這個放掉,放不掉,他把這個觀念放掉,比他布施他家的財産拿出來更痛苦,他就是討厭那個人!人家已經改過自新了,可是我們還活在十年前、二十年前,就是一定不原諒對方,這個叫做被這個妄塵所黏住了,成見、觀念卡死!所以說:本有的光明,你一直 放不出來。。。寬恕對一個聖人是這麼的容易;可是,對一個凡夫來講,那個寬恕是多麼的困難,是奢望,算是一種奢求。【回本有之常光,內伏反照照自性,但從一門,逆流深入,】這個“一門”就是一根。所以,一門深入,這一門是耳根門,動、靜、根、覺、空、滅,再愈來愈深。。。動、靜、根、覺、空、滅,解六結,越叁空,這個叫做一門,然後,最後才有深入,深入是對淺來講的。念佛沒有這樣,我們念一句佛、誦一部經,我們現在一直誤認爲,這個叫做一門深入,跟《楞嚴經》講的是完全不同的!所謂“一門”是指耳根門;所謂“深入”是指動、靜、根、覺、空、滅,我們有六結,我空、法空還有空空,這樣愈來愈深入,才叫做一門深入。現在念一句佛、少誦經,這是少修,把它當作一門深入,有違佛意啊!但從一門,逆流深入,【解結破陰,伏歸本元一真之心,妄惑既盡,本明自發,故曰發本明耀;即所謂淨極光通達矣!】
【又此段正從根解結,次第修證之功,提起自己本有心光,離塵照性,乃是無修之修;】爲什麼無修?因爲無爲法嘛,真如是無修,方便修,念佛也是修、拜佛也是修。爲什麼?念佛空、拜佛空,難道作一切務不是空?所以叫做無修而修。【得入圓通,乃是無證之證;亦題中修證了義。】
【今以觀世音,從聞、思、修,初、中、後節次合之:脫黏即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解動、靜二結,破色陰;】
【內伏即如是漸增,聞所聞盡,】前面加一個“能”字就更清楚:能聞、所聞都不可得,“盡”就是不可得。就是【解根結,破受陰;】
【伏歸元真,即盡聞不住,】不住還是空,所有的聞,仍然不住。【漸次深入,乃至生滅既滅,】也就是解覺結、空結、滅結,(【解覺空滅叁結,】)諸位!這個覺、空、滅,統統在心中解,在心,因爲這個已經無關于根跟塵了,根、塵已經都放下了。這個解覺結、空結、滅結,這個統統在心的微細上解,這個要特別注意。也就是【破想、行、識叁陰;】
701頁,【發本明耀,即寂滅現前,發本有妙明光耀之性。此耀性一發明,通天徹地,耀古騰今,非外塵所能礙,內根所能局,】外塵也不會障礙它;裏面的能緣的根,也不會被它局限。【所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無一非寂滅真境,】諸位!寂滅法就是佛法,找到了寂滅法,這個世間的真正的幸福、快樂,徹底的解脫、無诤,心大慈大悲,與佛完全相應,佛陀就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快樂、最解脫的人,要不然學佛做什麼?所以,這個寂滅的真境,就是我們要去追求的;說追求也是方便語。【故諸余五根黏塵之妄,皆應】都應當是如此。(【隨也響應也。】)【此選拔之一根,圓滿而齊脫矣!】只要一根能夠入流照性,那就圓滿,全部都解脫,因爲同一個本性。【即答前但于一門深入,能令六根一時清淨,】你看,一門深入是指什麼?是指耳根,非常明顯在這裏,一門深入,動、靜、根、覺、空、滅,解六結,越叁空,能令六根一時清淨,【亦即下文偈雲:“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701頁,
【巳二 兼成二妙以證驗 ( 分二) 午初 情界脫纏成互用妙 二 器界超越成純覺妙 (午初分二) 未初 先以示妙 二 證不循根 今初】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爲用。】
這個對初學佛法來講是不知所雲,真的是不知所雲。
師父這一段慢慢解釋一下:
不由前塵,就是脫塵,解脫的脫,脫塵,脫離外塵。不由前塵,所起知見,就是說脫塵,因爲塵會引起知見,那麼,知跟見用二、二根,本來是六精,現在用二精來代替六精,知、見就是六精。了悟了不由前塵所起的這種知、見。所以,這八個字是脫塵。
明不循根,寄根明發,也了悟了。。。這一段是脫根,八個字是脫根,前面是脫塵,這一段是脫根。也了悟了,明內在也不循根,不循根就是不用浮塵根跟勝義二根,只是寄根發明,寄根而發照、照明之用,實在不是說全由于根,所以不循根。只是,“寄根”上面加二個字更清楚:“寄根”上面加:“只是”寄根明發,明發就是發照的作用,叫做明發,就是發照、照明的作用,叫做明發。簡單講就是:也了悟了內不依根,不依浮塵跟勝義二根,只是寄根而發照明的作用,只是寄根,就是不離根,要起作用也不離根。
由是六根,互相爲用,就是用本性,透過根顯現出來的意思。
整段的意思再解釋一下:
了悟了不由明暗等十二個外塵,所起的六精的種種知見,也了悟了、明白了,內在也脫離了根,也不依根,只是寄根來發這個照明的作用,由是六根,能夠互相爲用。
因爲見性,像佛這種功夫,眼不單單只是能看,也能聽,嘗、嗅、覺、知都知道,六根可以互用的。
看注解,
【此承明諸余五黏,應拔圓脫之相,亦即答前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之義。上科是明修法,此科是明證境。二妙】就是二種妙用。【即結解之後,所發自在用:】二種自在用。哪二種自在用呢?二種都捆不住他,【一情界脫纏;】情界脫纏就是離見、離執、離根,情界脫纏。就是任何事情都不會在他的根打結了,看任何事情,心不會打結;聽任何的聲音,心也不會打結,這個叫做情界脫纏。二、器界脫纏,(【二器界超越。】)叫做離相。所以第一個,情界脫纏就是離根、離見;器界的超越就是離相、離塵,這個非常重要!所以,唯是一心,器界超越,器界無非是相,十二種塵相,【因前佛哀愍會中,聲聞、緣覺,于菩提心未自在者,故示一門深入之法,令得六根清淨,得大自在也。又釋阿難伏疑,】伏,降伏了種種疑問,【六根淨後,有何利益,故示二妙。】
【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者:】【明】就是了悟。了悟了【外不由塵,此脫塵也;前塵】諸位翻過來,702頁,【指現前,明、暗等十二塵,知、見舉二,該括六精。】見精跟知精,二精包括六精——眼、耳、鼻、舌、身、意。【衆生聚見于眼,聚聞于耳,是由前塵,所起知見,乃屬妄知妄見。】現在用真心了,【今發本明耀,心光遍照,不假外塵,窺天鑒地,是不由前塵,所起知見,乃屬真知真見,】用本性就是這樣子。所以用本性的,他就不會扭曲,他就不會扭曲,因爲他裏面沒有語言、文字、觀念的東西,他也不會誤會人家。乃屬于真知真見,【即衆生本具之佛知見。】所以,佛就是用這個來修行。
【明不循根,寄根明發者:明內不循根,此脫根也;今耀性發明,照用遍現,不用浮、勝二根,但是寄托于根,而發照明之用,實不全由于根也。】這意思就是說:眼見一切相,明、暗,本性立刻顯現出來。不因爲明跟暗,耳根不因爲動、靜,本性自己流露出來,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它有發照明之用,也是借著六根。【故佛菩薩不俯仰,不回轉,圓見十方,可爲明證。】這一句話就是:當相即道,見處即真,若論佛法,一切現成,就是這樣子。眼見十方,如果我們被明暗、動靜所框住了、局限了,局限在有情的根身、外在的世界,不能離相,也不能離塵,也不能離根,那麼我們這一輩子,修行無望、解脫無望!所以,修學佛法,就是在那個離相要非常非常的徹底。簡單講:0.01被黏住,都不對,都不對!換句話說:這個世間有很多快樂的事情,記得!那個是幻,虛幻不實在的快樂,它不是法樂,它是五欲六塵的樂。或者是這個世間有無量無邊的痛苦,這個也是幻、也是妄、也不實在的。所以對于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一切,快樂或者是不愉快的事,單刀直入的用本性放下,沒有這個東西,在刹那之間就得見性,那麼,你往後所過的日子,就會完全不同。
底下,【由是六根,互相爲用者:正由根塵雙脫,靈光獨耀,方成六根互用之妙。互用即根隔合開,】根一隔,那麼就有合跟開,一合一開,【自在成就,合】合,合的話就是:【見、聞等六用,于一根中;】譬如說眼不獨能見,(【如眼不獨能見,】)【亦具聞、嗅、嘗、覺、知等六用也。】就是一根等于六根用,就是這個意思。于一根中就是等于六用。【開一根作六根之用。此即諸黏圓脫,六根清淨,自在無礙之妙用,】位當在十信滿入初住,(【位當在信滿入住,】)信滿入住就是:“信”的旁邊寫個:十,“住”的旁邊寫個:初,那麼就更清楚了。那就是…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