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十信滿了,然後就入于初住,就是這個意思。位當在十信滿位,而入于初住。信滿入住,一般還看不懂,不曉得它什麼意思。就是十信位滿了,修行修到有相當功夫了,入于初住位,就是見性;圓教初住就見性,別教要初地菩薩才見性。【同觀世音菩薩,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之境。正由選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方能有此妙用。有人以六根清淨,指解第叁根結,】因爲我們有六結是:動、靜、根、覺、空、滅,認爲六根清淨指的是第叁根結,【即能證此,】六根清淨,我認爲不可能,(【余意非之,】)【請俟高明審之!】圓瑛法師很謙虛。“俟”就是等待,等待有高明的人來判斷一下。【工夫至此,于衆生世界】這個是指(【有情世間,】)【不複生纏縛矣!】
所以,佛法,它的重點在哪裏?在于不被相捆住、不被根身所捆住。
如果一個人得到大悟,那麼他也會生病,可是他的生病,他只有一種負擔,就是肉體作不了主,他還沒有辦法像佛一樣,能夠轉這個根身,那麼,他唯一的就是生病。這個生病不愉快,但是,他的心不煩。
但是,世間人有二種病,他這個身體一生病以後,內心跟著脆弱了,面對死亡就開始恐慌了!
所以,大悟見性,它有一個好處,會減少世間很多的不必要的痛苦,看到任何事情,也不會有太大的壓力跟負擔,因爲他都是用本性在看、用本性在聽,也不會跟衆生一般見識。所以,就變成你贊歎他,他也沒有什麼增減,對不對?你批評他,他也沒有什麼增減。所以,令心無所增減,是名修行,佛法!雖然說講了這麼簡單,佛法都是在培養這一念;但這一念還真的不簡單,不簡單!
703頁,
【未二 證不循根】
經文:
【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爲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诃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說:阿難啊!你豈(難道)不知道嗎?在我們講這個楞嚴會中,有阿那律陀,阿那律陀因爲太精進了,眼睛失明了;可是,佛有教他修一種。。。後面都會講:樂見照明叁昧,結果就半頭天眼了,他用頭來看,眼睛壞了,他用頭來看,用頭來看。阿那律陀無目也能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沒有耳朵,可是他用龍的角在聽,龍的角。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後面都會有講。舜若多,舜若多就是空神,就像虛空的神,虛空,因爲他沒有色身,叫做空神,舜若多就是空。他無身覺觸,因爲是虛空。所以,舜若多神是虛空神,就是虛空就沒有色身,無身覺觸。如來用大慈悲心,如來光中,映令暫現,如來一放光,暫時讓他現出這個色身。但是,這個雖是色身,既爲風質,有質等同無質,其體元無。
底下,諸滅盡定,滅盡定就是九次第定,證阿羅漢果。得寂就是涅槃,如果加一個“之”就更清楚了:得寂之聲聞,得寂之聲聞就是涅槃的聲聞乘。諸滅盡定就是證阿羅漢果的,得到涅槃之聲聞乘,如此會中,摩诃迦葉,久滅意根,這個“意根”就是第七意識,粗的第七意識,一半已經降伏了。圓明了知,不因心念,不因,寫一下:不因第六意識心、第七意識心的心念。圓明了知,不因心念,也不是用第六意識的分別心,也不是用第七意識的執著,執著心,俱生的執著心。
703頁,中間,
【《正脈》雲:此恐凡、小,久執六用,必循六根,驟聞】“驟”就是突然。【明不循根,疑而不信,】現在突然了解說:喔!不一定要用依照外在的塵,還有內在的根,不一定用這個。根根便可以互用,疑而不信,【故引現會以證,令得除疑。汝豈不知者:反問之詞,今此楞嚴法會之中,阿那律陀,此雲無貧,九十一劫,不受貧窮果報。白飯王之子,從佛出家,多好睡眠,被佛呵責,精進】結果失明,【失目,佛憐而教之,令修樂見照明,金剛叁昧,遂得半頭天眼,觀見叁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庵摩羅果。(【如觀掌果,】)如觀掌中,就是把這個水果放在你的手掌當中,如觀掌果就是這個意思。就像看到你手中的那一粒水果那麼清楚,叫做如觀掌果。手掌放一個水果,看叁千大千世界,就(像)看掌中那個水果那麼清楚!【無目而見,此見不循眼,寄頭明發,是一證也。他如跋難陀龍,此雲善歡喜,護摩竭陀國,風雨以時,人民歡喜,故以名焉。它雖有耳而失聰不能聞聲,乃用角】改用角【而聽;此聽不循耳,寄角明發。】你看!不得了,都很有修行!底下就是:【殑伽神女,殑伽是河名,此雲天堂來,發源于雪山之頂,阿耨達池,】這個阿耨達池,東南流入海者叫做殑伽河;西南流入海者,叫做縛刍河;西北流入海者,叫做徙多河;東北流入海者,就是中國的河源。那麼這個阿耨達池,你就不用背那麼多,我只是隨便簡單念一下,有往東南流、西南流、西北流、東北流,統統【流出四河,】簡單講:阿耨達池就是很大的水源地的意思。【此其一也,神女是主河神,非鼻而能聞香。驕梵缽提,此雲牛呞(shī(牛)反刍),食後恒呞虛哨,】恒呞虛哨就是這樣子,如果不表演一下,你還不曉得。他就是這樣,(師擬吃食時蠕動嘴唇並咂嘴貌)吃完了,他還弄了一些動作,有聲音出來,不表演,你就不知道它的意思,就是這樣子,叫做呞虛,邊吃飯邊發出聲音,多余的。叫做【異舌而能知味。舜若多神,此雲虛空神,以曆劫無身爲苦,佛放拔苦光,映令暫現身觸,樂不可言,其質如風,其體元無,無身亦能覺觸。】
【諸滅盡定,得寂聲聞者:滅盡定,亦雲滅受想定,前五與第六識,受想皆不起現行,】那就沒有煩惱了,第六識就是妄想的根源,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那當然就是第六意識了。前五識、第六意識,所有的妄想顛倒統統沒有了,那就太好了!外面的塵也脫根了。【即第九次第定。】阿羅漢之定。【前八屬有漏,】像我們常常講的:四禅定、四空定,加起來八,八種有漏定;那麼,這個九次第定,這個是屬于無漏,【此一屬無漏。】爲什麼能夠無漏定呢?因爲他有佛的無漏慧,才能真正的斷這個煩惱。定是伏煩惱,慧就斷煩惱,所以這個開大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得寂:寂即滅谛,得證滅谛涅槃,成阿羅漢,故曰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诃迦葉尊者,久滅意根,】久滅意根。【不特六識不起現行,即七識粗分亦滅,】這個七識就是我法二執的根元,如果讀過唯識的人都知道,第七意識,重點在我執還有法執,就是俱生。就是第七意識的粗分亦滅,【故曰久滅意根;而能圓明了知,一切諸法,不因第七第六之心念。今在雞足山,待彌勒下生傳衣,即入此定。孤山曰:以上六人,或是凡夫業報,或是小聖修得,斯皆妄力,尚不依根,】意思就是:根根可以六用了。【何況圓脫,】的聖人,【豈無互用?】舉這些,也許是凡夫、也許是小乘而已喔,都只是一個妄力,還不是清淨的六根喔,還不到佛的功夫,尚且不依根,何況圓脫的聖人?六根豈不互用?豈無六根之互用?所以豈無互用就是:豈無六根之互用?
【初情界脫纏,成互用妙竟。】
底下,704頁最後一行,底下就是
【午二 器界超越成純覺妙 (分二) 未初 先以示妙 二 驗不藉緣 今初】
【阿難!汝今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說:阿難!汝今諸根,如果圓拔,如果能夠圓滿的脫離,脫塵、脫根。內瑩發光,內瑩發光就是我們用本性修行,沒有煩惱,那個晶瑩剔透的真如本性發光。如是的浮塵,浮在外面的塵,以及器世間,你知道,它會變化,就是生滅,生滅就是萬法總是敗壞,萬法皆是敗壞之相,敗壞之相,就沒有東西可以執著,也沒有東西可以分別,也不會産生顛倒的知見,不會拼了老命,在這個緣起的假相,硬是去執著、分別它。所以,這個諸變化相,如湯。。。“湯”就是熱湯,對不對?如果你去日本就知道,有男湯、有女湯。是不是?如湯銷冰,用這個滾燙的,冰立刻就銷了。應念化成,無上知覺,隨你的心念,化成無上知覺。簡單講:不再受外塵幹擾,也不再受這個根、六根的幹擾,全部,根塵放下、能所放下,全部都是用一心,真如心性修行。
注釋:
【此中一根返源,六根清淨,情界脫纏,器界超越,同在一時,因言不頓彰,】頓彰就是立刻,“頓”就是立刻,“彰”就是顯,解釋、顯示出來。因爲言不頓彰,因爲沒有立刻就很明顯。【文分先後。故重牒曰:】再一次的叫做重牒。【汝今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即耀性發明,體淨用現也。此拔字,不作選拔解,乃是脫義。如是浮塵至虛浮之塵境,如陽焰空華等;及器世界,似實有法,山河大地,萬象森羅。】諸位!這個統統是緣起相、統統是生滅相,緣起就是如幻,叫做似實有法,好像真的有那個法,其實沒有。山河大地,萬象森羅,【諸變化相,無而忽有謂之變,有而倏無】倏,跟那個速度的“速”是一樣的,很快就沒有了,【謂之化。】
【 應念化成,無上知覺者:應念即隨心之謂也,以一切諸法,染、淨、苦、樂等相,皆隨心光之所镕化,還成本覺真體,如湯銷冰,冰即成水;衆生迷時,如水成冰,】執。。。心一直執,執到最後太嚴重的話,就變成植物了,像一個植物人一樣,魂不守舍了。如水成冰,【無礙而礙,遂成器世間諸相。今已修證,故如湯銷冰,礙即無礙,湯喻心光,故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交光法師曰;夫山河大地,皆自心純覺之體,】你看看,沒有內外,山河大地就是你的如來藏性,就是這麼簡單!那你就是多了一層執著、分別、顛倒,苦,是誰讓你苦?自己!對不對?外境沒有說好跟壞,總是唯心,把它定義成好、定義成壞。【則翻苦作樂,變…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