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穢爲淨,乃至大小互融,一多不礙,無所不可,如後觀音叁十二應等,得大自在也。是知六根未解,非惟器界,不得自在,雖根身亦不得自在;】學佛就是學自在;學佛就是學解脫;學佛就是學離相;學佛就是學離見。所以你真正對心性有所悟道的人,這個人,你生活在他旁邊,只有陽光,只有陽光,他的內心完全是喜悅的,只有陽光。所以,甯與智者同哭,不與愚者同笑,甯願跟有智慧的人一起哭,也不願跟愚癡的人一起笑。所以,你跟大智慧的人在一起,每天聽他開示幾句。。。久了,內心自自然然的一直解脫,一層一層的一直抛開。。。一層一層的一直抛開,【六根既解,非惟根身得大自在,雖器界亦得大自在矣!此學者,但當解根,無勞出界也。】這一句非常非常的重要,這是修行的重點。當解根就是:根,把那個能緣的識心分別統統放下,也就是能緣的心,變成、轉變成無所求、無相、無住,這個就是問題了。但當解根,你只要在能緣的這個根,那個識心分別,轉換成用無所求、無所執著的、無分別,用平等的心,一念轉換過來,用無所住,因爲我們看什麼都執著;那麼這個根,看什麼都不執著,諸位!立刻就出叁界,叫做無勞出界。這意思就是:我們修行一心一意想出叁界;現在不必一心一意想出叁界,自然出叁界,他有這個意味。無勞出界就是:我們修行人一心一意辛苦,一生一世拼了老命要出叁界;可是,你只要用對了方法,自然就出叁界。
所以,在座諸位!那麼,我們用轉換,你的心裏面,完全于世間的假相、十二塵相、有爲相都無所求;也了解諸變化相都不可得,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我相、人相、衆生相都不可得,了解說離一切相,即名諸佛,用這個心,即心即佛,來作根本念佛的心。在座諸位!這個心一清淨以後,這個親因緣就非常強,在臨命終,我給它一個名詞叫做ATM,ATM就直接轉賬!所以,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沒有任何的中陰身,是爲什麼?因爲太快!這個色身果報盡了,因爲他心二六時中都是精進的,而且懂得修福,他只要是善,他就想辦法去修;只要能布施的,他也不會吝啬;只要能寬恕衆生的,他也不跟衆生計較,受到委屈的,也認命。
昨天有一個居士來,說他被他女兒搞了叁百多萬,不還他!自己女兒,也沒借據,現在女兒的婚姻變化了,叁百多萬對他來講是很多,他一個老人家,心裏愈想愈氣。。。坐車子來到文殊講堂,前幾天我就這樣安慰他:第一個,你要輸一次還是輸二次?一,了(輸)了叁百多萬,他也知道要不回來,了(輸)了叁百多萬,了(輸)一次。你現在一直氣。。。他氣到晚上都睡不著!“擰”。。。國語不知道要怎麼講?“擰”?這個臺語跟國語有時候翻很難翻!就是恨啦,要講恨;不過恨是怨恨,“擰”也不是恨的意思,一時之間不曉得國語要怎麼講。這個就很麻煩了,他晚上都氣到睡不著,我就跟他講:了(輸)了金錢就好,不可以連這個心情都了(輸);輸了錢就好,不可以連心情都輸掉!他就體悟到:是是是!他聽,輸一次就好,不要輸二次嘛!第一個,輸了叁百多萬,這假設你輸,又輸了你的心情,那你臨命終怎麼辦?是不是?我跟他說:你日子過得去嗎?他說:過得去。過得去就好了,至少你這個命還活著,還有機會好好的修行,放下,念佛。聽了有所體悟。所以,佛法的智慧就是這樣子,受到委屈,一念之間全部擺平。所以如果你有這樣子用佛的心、清淨心,在你臨命終的時候,那一刹那之間;所以,你記得!要用這個臭穢不淨的五蘊身,記得!行善,臨命終你才有一些善業可以帶走啊,要不然你帶什麼?你現在拼了老命,身、口、意拼了老命造惡業,你臨命終只有帶惡業走,你什麼都帶不走,只有這個帶得走,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所以聰明的人,會利用這個色身聽經聞法,想盡辦法來行善,來救、救救苦難的衆生;等到我們臨命終的時候,這個臭穢的色身,就像脫掉不淨的色身,哇!到極樂世界,立刻神通自在!我們也不怕死亡,也不怕臨命終,爲什麼?極樂世界在等著我們,我們怕什麼呢?這個娑婆世界哪一點好?它好,釋迦牟尼佛還講四十九年的經?這個娑婆世界就是很辛苦、很累,很累、很辛苦;但是還好,有佛法可以聽。是不是?
翻過來,706頁,
【未二 驗不藉緣】
【阿難!如彼世人,聚見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辨,知覺是同。】
706頁,經文,阿難!如彼,因爲佛法的義理深,我拿世間人,你能夠了解的事情來比喻。如彼世人,就像那個世間的人,聚見于眼,因爲眼睛是用來看的,當然聚見于眼。好!若令急合,叫這個正常人的眼睛:把眼睛閉起來!若令急合:把眼睛閉起來。立刻暗相就現前,看不到前面了,看不到前塵了。六根黯然,爲什麼?眼睛一閉,眼睛沒看到前塵影事了。是不是?六根就黯然了。頭足相類,頭足,在一個眼睛閉起來的人來講,還沒有觸摸以前;這個“類”就是相類似。眼睛閉起來,眼睛看不到的人,哪裏知道哪裏是頭,哪裏是腳?如果躺下來,躺的方向不一樣,哪裏是手?哪裏是腳?頭跟腳也分不清楚。對不對?所以,頭足相類就是:就眼睛看不到,或者是眼睛正常,讓他閉目,眼睛閉起來,頭跟腳是相類似的,就是無可分別的意思了。
彼人,若彼。。。下面加二個字,你才知道它的意思:合眼,就是彼合眼人,就是把眼睛合起來的那個人,若彼合眼人,這樣看就清楚了。所以不加字,你還不曉得這個意思到底是什麼。若彼合眼人,驗證一下,把眼睛閉起來的那個人,用他的手,循體,體就是外所立人體,循外面的站立的那個人的身體,這個“體”是身體。循,順著一定的方式,循體外繞,外繞就是外繞一匝,轉一圈的意思。循著外面站立的人那個身體,在外面繞一匝、一圈。然後呢?彼雖不見,彼眼睛雖不見,因爲他是合眼嘛!可是,經手一摸,頭足一辨;彼雖不見,中間加一個:彼“眼”雖不見;因爲現在已經不用明跟暗了。然後中間要加四個字:經手一摸,觸碰的意思,頭足一辨,手一觸碰:喔!這裏是頭,這裏是腳。當然一摸就知道了。所以,經手一摸,頭足一辨,這裏是頭,這裏是腳,知覺是同。這一句很簡單就是:眼睛就算不看,不借重明跟暗;簡單講:瞎子,眼睛看不到的人,他的知覺是一樣的,一樣可以成佛,一樣可以修行。爲什麼?知覺是一樣嘛,不一定要靠眼睛,靠耳朵的知覺也行、靠身體的觸覺也行,所以,都是同一個覺性。
好!整句再解釋一下:說:阿難!拿這個世間人來舉這個例子,一般世間人聚見于眼,如果讓一個人、正常人,眼睛立刻合起來,急令他合起來,他的暗相就會現前,六根就黯然;“黯”就是深黑色的,黯然。頭足相類似,無可分別。如果彼合眼人,用手循所立的人體,外面繞一匝,用手來觸摸,那麼,彼眼雖然不見,經手一摸,頭足一辨,知覺是同,知覺是同,就是我們的覺性,不一定由外面的塵的意思。
【上科由不循根,爲根身自在之本,故舉人以證,不循根不無知見。】不是沒有內在的知見作用。就是:不循根,並不是就沒有內在知見的作用。【此科由不借緣,】不借外在的緣,能令衆生這個器間完全自在之本。不借緣,【是器界自在之本,】意思就是:不借外緣,能令衆生在器世間完全自在。【故即事以驗,】來驗證。不借緣,也不能說他沒知覺,(【不借緣不無知覺。】)知覺跟外緣沒關系。【故呼阿難之名,如彼世間之人,但聚見于眼,見性本來,廓周法界,只因衆生,黏湛發見,結色成根,遂聚見必依于眼,離眼無別有見。】
【若令急合下,】立刻叫他眼睛閉起來。【舉事以驗。若令世人,急合其眼,遂成暗相現前,設有一人,立于合眼人前,六根黯然莫辨,頭之與足相類,無可分別。彼人以手,循體外繞者:彼合眼之人,以其手循所立之人身體,】人的身體。【外繞一匝,即以手摸其全體,彼雖合眼,不見其形,頭足一辨,摸頭則知爲頭,摸足則知是足,此之知覺,同而不異。】意思就是說:不管你用哪一根修行,他的知覺都存在,就算眼睛看不到,沒有前面的明相,他一樣可以修行,用其他的覺性、其他的根來修行。
底下,
【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
喔!這個太省略了,這個一下完全看不懂!
好!寫一下,緣,“見”就是能緣之見,世間人能緣之見,因爲能緣是見分,所緣是相分。所以,能緣之見必因明,必借重外在的光線,“明”就是光線。世間人能緣之見,必要借重于外在的光線,而暗的時候、沒有光線的時候,卻成爲無見,這個是世間的常理。緣見因明,暗成無見,能緣之見,必因外在之明,而暗卻成爲無見。
底下,不明自發,不明就是沒有假借這個眼睛,就算黯然了,如前面所說的,那個合眼人對那個所立之人,他不明,“不明”就是無見,不明:無見,沒有這個見。然。。。自發就是自然能發;“發”的底下:知覺,自然能發知覺。也就是不因光線看不到,沒有光線看不到,就說他完全失去知覺;不一定要用這個光線來論斷、眼根來論斷。所以用什麼,他的知覺是相同的。所以,不明自發的意思就是:就算沒有見到,沒有這個眼見的明相之見,自然能發知覺,知覺是相同的。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所以我們的本性無關于明暗,無關于根、無關于塵,則諸暗相,永不能昏。
簡單講:大智慧的人,在明相,他也是充滿智慧;在暗相,他也充滿智慧;在動態,他也充滿智慧;在靜態,他也充滿智慧。世間人不懂佛法,他就是這樣,當他很厭煩的時候,就想找一個山上的小木屋,小木屋,住下來,住下來。所以人完全隨著這個情緒在變化。
有一個女孩子,她就是住了一棟小木屋,哇!她跟她的男朋友談戀愛的…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