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秽为净,乃至大小互融,一多不碍,无所不可,如后观音三十二应等,得大自在也。是知六根未解,非惟器界,不得自在,虽根身亦不得自在;】学佛就是学自在;学佛就是学解脱;学佛就是学离相;学佛就是学离见。所以你真正对心性有所悟道的人,这个人,你生活在他旁边,只有阳光,只有阳光,他的内心完全是喜悦的,只有阳光。所以,宁与智者同哭,不与愚者同笑,宁愿跟有智慧的人一起哭,也不愿跟愚痴的人一起笑。所以,你跟大智慧的人在一起,每天听他开示几句。。。久了,内心自自然然的一直解脱,一层一层的一直抛开。。。一层一层的一直抛开,【六根既解,非惟根身得大自在,虽器界亦得大自在矣!此学者,但当解根,无劳出界也。】这一句非常非常的重要,这是修行的重点。当解根就是:根,把那个能缘的识心分别统统放下,也就是能缘的心,变成、转变成无所求、无相、无住,这个就是问题了。但当解根,你只要在能缘的这个根,那个识心分别,转换成用无所求、无所执着的、无分别,用平等的心,一念转换过来,用无所住,因为我们看什么都执着;那么这个根,看什么都不执着,诸位!立刻就出三界,叫做无劳出界。这意思就是:我们修行一心一意想出三界;现在不必一心一意想出三界,自然出三界,他有这个意味。无劳出界就是:我们修行人一心一意辛苦,一生一世拼了老命要出三界;可是,你只要用对了方法,自然就出三界。
所以,在座诸位!那么,我们用转换,你的心里面,完全于世间的假相、十二尘相、有为相都无所求;也了解诸变化相都不可得,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我相、人相、众生相都不可得,了解说离一切相,即名诸佛,用这个心,即心即佛,来作根本念佛的心。在座诸位!这个心一清净以后,这个亲因缘就非常强,在临命终,我给它一个名词叫做ATM,ATM就直接转账!所以,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没有任何的中阴身,是为什么?因为太快!这个色身果报尽了,因为他心二六时中都是精进的,而且懂得修福,他只要是善,他就想办法去修;只要能布施的,他也不会吝啬;只要能宽恕众生的,他也不跟众生计较,受到委屈的,也认命。
昨天有一个居士来,说他被他女儿搞了三百多万,不还他!自己女儿,也没借据,现在女儿的婚姻变化了,三百多万对他来讲是很多,他一个老人家,心里愈想愈气。。。坐车子来到文殊讲堂,前几天我就这样安慰他:第一个,你要输一次还是输二次?一,了(输)了三百多万,他也知道要不回来,了(输)了三百多万,了(输)一次。你现在一直气。。。他气到晚上都睡不着!“拧”。。。国语不知道要怎么讲?“拧”?这个台语跟国语有时候翻很难翻!就是恨啦,要讲恨;不过恨是怨恨,“拧”也不是恨的意思,一时之间不晓得国语要怎么讲。这个就很麻烦了,他晚上都气到睡不着,我就跟他讲:了(输)了金钱就好,不可以连这个心情都了(输);输了钱就好,不可以连心情都输掉!他就体悟到:是是是!他听,输一次就好,不要输二次嘛!第一个,输了三百多万,这假设你输,又输了你的心情,那你临命终怎么办?是不是?我跟他说:你日子过得去吗?他说:过得去。过得去就好了,至少你这个命还活着,还有机会好好的修行,放下,念佛。听了有所体悟。所以,佛法的智慧就是这样子,受到委屈,一念之间全部摆平。所以如果你有这样子用佛的心、清净心,在你临命终的时候,那一刹那之间;所以,你记得!要用这个臭秽不净的五蕴身,记得!行善,临命终你才有一些善业可以带走啊,要不然你带什么?你现在拼了老命,身、口、意拼了老命造恶业,你临命终只有带恶业走,你什么都带不走,只有这个带得走,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所以聪明的人,会利用这个色身听经闻法,想尽办法来行善,来救、救救苦难的众生;等到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这个臭秽的色身,就像脱掉不净的色身,哇!到极乐世界,立刻神通自在!我们也不怕死亡,也不怕临命终,为什么?极乐世界在等着我们,我们怕什么呢?这个娑婆世界哪一点好?它好,释迦牟尼佛还讲四十九年的经?这个娑婆世界就是很辛苦、很累,很累、很辛苦;但是还好,有佛法可以听。是不是?
翻过来,706页,
【未二 验不藉缘】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
706页,经文,阿难!如彼,因为佛法的义理深,我拿世间人,你能够了解的事情来比喻。如彼世人,就像那个世间的人,聚见于眼,因为眼睛是用来看的,当然聚见于眼。好!若令急合,叫这个正常人的眼睛:把眼睛闭起来!若令急合:把眼睛闭起来。立刻暗相就现前,看不到前面了,看不到前尘了。六根黯然,为什么?眼睛一闭,眼睛没看到前尘影事了。是不是?六根就黯然了。头足相类,头足,在一个眼睛闭起来的人来讲,还没有触摸以前;这个“类”就是相类似。眼睛闭起来,眼睛看不到的人,哪里知道哪里是头,哪里是脚?如果躺下来,躺的方向不一样,哪里是手?哪里是脚?头跟脚也分不清楚。对不对?所以,头足相类就是:就眼睛看不到,或者是眼睛正常,让他闭目,眼睛闭起来,头跟脚是相类似的,就是无可分别的意思了。
彼人,若彼。。。下面加二个字,你才知道它的意思:合眼,就是彼合眼人,就是把眼睛合起来的那个人,若彼合眼人,这样看就清楚了。所以不加字,你还不晓得这个意思到底是什么。若彼合眼人,验证一下,把眼睛闭起来的那个人,用他的手,循体,体就是外所立人体,循外面的站立的那个人的身体,这个“体”是身体。循,顺着一定的方式,循体外绕,外绕就是外绕一匝,转一圈的意思。循着外面站立的人那个身体,在外面绕一匝、一圈。然后呢?彼虽不见,彼眼睛虽不见,因为他是合眼嘛!可是,经手一摸,头足一辨;彼虽不见,中间加一个:彼“眼”虽不见;因为现在已经不用明跟暗了。然后中间要加四个字:经手一摸,触碰的意思,头足一辨,手一触碰:喔!这里是头,这里是脚。当然一摸就知道了。所以,经手一摸,头足一辨,这里是头,这里是脚,知觉是同。这一句很简单就是:眼睛就算不看,不借重明跟暗;简单讲:瞎子,眼睛看不到的人,他的知觉是一样的,一样可以成佛,一样可以修行。为什么?知觉是一样嘛,不一定要靠眼睛,靠耳朵的知觉也行、靠身体的触觉也行,所以,都是同一个觉性。
好!整句再解释一下:说:阿难!拿这个世间人来举这个例子,一般世间人聚见于眼,如果让一个人、正常人,眼睛立刻合起来,急令他合起来,他的暗相就会现前,六根就黯然;“黯”就是深黑色的,黯然。头足相类似,无可分别。如果彼合眼人,用手循所立的人体,外面绕一匝,用手来触摸,那么,彼眼虽然不见,经手一摸,头足一辨,知觉是同,知觉是同,就是我们的觉性,不一定由外面的尘的意思。
【上科由不循根,为根身自在之本,故举人以证,不循根不无知见。】不是没有内在的知见作用。就是:不循根,并不是就没有内在知见的作用。【此科由不借缘,】不借外在的缘,能令众生这个器间完全自在之本。不借缘,【是器界自在之本,】意思就是:不借外缘,能令众生在器世间完全自在。【故即事以验,】来验证。不借缘,也不能说他没知觉,(【不借缘不无知觉。】)知觉跟外缘没关系。【故呼阿难之名,如彼世间之人,但聚见于眼,见性本来,廓周法界,只因众生,黏湛发见,结色成根,遂聚见必依于眼,离眼无别有见。】
【若令急合下,】立刻叫他眼睛闭起来。【举事以验。若令世人,急合其眼,遂成暗相现前,设有一人,立于合眼人前,六根黯然莫辨,头之与足相类,无可分别。彼人以手,循体外绕者:彼合眼之人,以其手循所立之人身体,】人的身体。【外绕一匝,即以手摸其全体,彼虽合眼,不见其形,头足一辨,摸头则知为头,摸足则知是足,此之知觉,同而不异。】意思就是说:不管你用哪一根修行,他的知觉都存在,就算眼睛看不到,没有前面的明相,他一样可以修行,用其他的觉性、其他的根来修行。
底下,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
喔!这个太省略了,这个一下完全看不懂!
好!写一下,缘,“见”就是能缘之见,世间人能缘之见,因为能缘是见分,所缘是相分。所以,能缘之见必因明,必借重外在的光线,“明”就是光线。世间人能缘之见,必要借重于外在的光线,而暗的时候、没有光线的时候,却成为无见,这个是世间的常理。缘见因明,暗成无见,能缘之见,必因外在之明,而暗却成为无见。
底下,不明自发,不明就是没有假借这个眼睛,就算黯然了,如前面所说的,那个合眼人对那个所立之人,他不明,“不明”就是无见,不明:无见,没有这个见。然。。。自发就是自然能发;“发”的底下:知觉,自然能发知觉。也就是不因光线看不到,没有光线看不到,就说他完全失去知觉;不一定要用这个光线来论断、眼根来论断。所以用什么,他的知觉是相同的。所以,不明自发的意思就是:就算没有见到,没有这个眼见的明相之见,自然能发知觉,知觉是相同的。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所以我们的本性无关于明暗,无关于根、无关于尘,则诸暗相,永不能昏。
简单讲:大智慧的人,在明相,他也是充满智慧;在暗相,他也充满智慧;在动态,他也充满智慧;在静态,他也充满智慧。世间人不懂佛法,他就是这样,当他很厌烦的时候,就想找一个山上的小木屋,小木屋,住下来,住下来。所以人完全随着这个情绪在变化。
有一个女孩子,她就是住了一栋小木屋,哇!她跟她的男朋友谈恋爱的…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