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五▪P5

  ..续本文上一页时候,是眉开眼笑,她男朋友送她一只泰迪熊,泰迪熊,泰迪熊。她正在谈恋爱的时候,她男朋友回去了,她就电话接起来:嗯!Honey!她拿那个泰迪熊就猛亲,当她男朋友。后来她男朋友,二个人吵架,吵得很厉害,然后她男朋友也不打电话给她了,她每天抱着那一只泰迪熊,左打泰迪熊,右边又打:为什么不打电话给我?那一只泰迪熊变成她出气的。后来把那个泰迪熊吊起来,射那个飞镖:可恶的男人,可恶的男人!当那只泰迪熊很可怜,被打得惨兮兮!

  

  那么就了解说,众生因为世间的有跟无,强烈的那一种对相上的执着,是无以自拔的!如果你不能脱离这一些缘起的、如幻的假相,这一辈子很难入道!所以,师父一直强调:念佛一定要用智慧念佛,你经教不通、心性不明,是很难把它念到一心不乱的!所以,听经闻法是有帮助,正面帮助,绝对有帮助我们了生死。而且帮助我们念佛也好、拜佛也好,或者是你做种种的佛教活动,或者是慈善的活动,乃至于你平常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好,也好。

  

  但是难就难在,我们无量劫来的习气太重,就是那个个性就是不改,改不掉!虽然佛法听了十年、二十年,可是那个。。。台湾话讲:那个古怪的个性还是在,他就是不改;我偏偏不改,你能奈我何?那就没办法了!所以,如果你不改变你自己;这一句话就是十足的哲学名言,就是师父告诉你这一句名言:你如果不改变你自己,就是佛来都没有用,一点办法都没有!万法既然唯心所造,是不是?身心在你自己,佛在外面,有什么办法?

  

   所以,要亲因缘跟增上缘,这二个缘,你一定要弄清楚,这亲因缘跟增上缘,二个都很重要,例如说:我现在很有修行,也很认真的用功拜佛、念佛、听经闻法,这个亲因缘,对不对?很好!可是你临命终,旁边的人不懂得助念、不懂得安抚你,当你在加护病房、急诊室的时候,又说了一些是是非非:你看,你拜佛,叫你不要吃素,你每天都吃素,吃到你看,送急诊室、加护病房,现在医生讲:没办法了,你癌症第x期了!你看,都是因为你拜佛、都是因为你吃素来的!哇!然后就是发大火;(笑)又讲到那个不会讲的“拧”字了,气!你临命终没有碰到好因缘,增上缘没有碰到,麻烦大了!这一念嗔恨心起了,咻!就会堕地狱的,很可怕的!那你说:师父!您不是说他修了很多的善因吗?可是,就碰到没有好的因缘;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喔,记住喔!你有善根,念佛、拜佛、有听经闻法,算有善根了;那个福德跟因缘不具足,没有!所以那个临命终没碰到。所以说:你必需要有亲因缘,就是你很肯自己改变自己,还要结,跟外面一定要结善缘,在你四周围的人,就算你不想跟他这个人做朋友,你也不要跟他结恶缘,记得师父的话,这样你临命终才有人来替你助念。所以,这个亲因缘跟增上缘,是很重要的。当然,功夫炉火纯青的人,像祖师,这个炉火纯青的人,那不需要什么,他一念之间就ATM转账,就直接转到极乐世界去,舍身趣生,刹那之间就莲花化生了!是不是?所以,你今天所修的,绝对功不唐捐。要记得!跟无量无边的众生结善缘,这个很重要!不要得罪任何众生,尤其不能得罪小人,得罪一个小人,比得罪一千个君子更可怕!

  

   707页,

  

  【世人皆谓能缘之见,必因于明,有明方成有见,暗时即成无见。不明下,指前合眼之人,对彼前立之人,黯然不明,自然能发知觉,则诸暗相,永不能昏。谓虽灭明尘之缘,】虽然灭掉外在明光之尘,有光线。【亦复何碍于见?】亦复何碍于见,就是觉知是相同的。见是对明来讲的嘛,有见有明;可是他的觉知不会受到明、暗影响的,因为觉知是相同的。【此正验不借缘。对彼凡、小,过虑圆妙未发,】“过虑”就是担心。对彼凡夫、小乘人来担心,佛担心圆妙之心证悟未发,所以,【先销根尘,恐致落空,故举此以验,令其进销无畏也。】不要怕,不要怕,继续前进。

  

  【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这个文字简单。

  

  【上科举验,凡夫根尘未销之人,】“根”就算见分,“尘”就是相分,八识的见分,还有八识的相分。未销之人,【见性尚不借缘,况显进修之士,根尘既销,云何本觉胜净明心,而不成圆通妙用哉?根尘既销三句,合前文。根谓根身,即情世间;尘谓尘境,即器世间。既销者,即内莹发光,所有诸相,如汤销冰。云何觉明不成圆妙者:即应念化成无上知觉也。】

  【 文从阿难请修至此,佛为说二决定义,前义略示因心须择,令圆成果地修证,后义详示初心方便,令切晓下手工夫。】令深切。。。“切”就是深切,“晓”就是知晓,令深切知晓他下手的功夫。所以,修行要有方法,不是盲修瞎练。【解根方法,发明详尽,但未显指何根,为证入华屋之门,佛虽密示,而学者于此,宜当反覆潜玩,庶几】就算希望,【有得。】希望你能够有所心得。

  【初分门以定二义竟。】

  

  底下来验证,翻过来,

  

  【壬二 验证以释二疑 (分二) 癸初 验释根性断灭疑 二 证释别有结元疑 】

  【(癸初分二) 子初 阿难错解佛语以谬难 二 如来即事验常以释疑 】

  【(子初又分三 ) 丑初 因果相违 二 后先异说 三 更求开示 今初】

  

  708页,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

  

  阿难白佛:世尊!您不是常常讲的吗?不生不灭的因地心的觉心,要跟常住的、不生不灭的常住果,要与果位名目相应吗?就是不生灭因,才能产生不生灭果吗?

  

  底下,

  【如佛说言:指佛先所说,汝等决定,发菩提心,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此发觉初心即因地心,故曰因地觉心。欲求常住,不生不灭之佛果,即上文所云: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生死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此分明说因地心,要与果位名目之义相应,不是】不只是【名目皆同,】而且要义理还要相同。【必要其义相应,若以生灭心为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即义不相应也。】用现在的话讲:如果用放不下的心,想要求得佛果,那是不可能的!就这么简单。我这个放不下、那个放不下,用这个心,那打死不可能成佛!佛是没有一件事情放不下的。若以生灭心,生灭心就是放不下,识心分别,哪东西放?妄想相放不下,还有习气放不下。简单讲就是:习气放不下、妄想心放不下、执着心放不下,要这样求成佛果,不可能!你要能够用不生不灭,令心无所增减,了解诸法本空,用肯放下就真的放下,没有考虑、任何转圜的余地,就是这样放下,没有任何的条件,放下,这个不生不灭的因地心,只要用这个心来求佛道,名字相同,义理也就相同,就一定会成佛!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嘛!

  

  底下说:

  

  【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说:世尊!如果位当中,也可以讲说无上的菩提。把笔拿起来标号,菩提,标一;涅槃,标二;真如,标三;佛性,标四;庵摩罗识,就是无垢清净识,就是所谓的。。。它迷了叫做阿赖耶识,悟了叫做无垢清净识,标五;空如来藏,标六;大圆镜智,标七,这是七种名,称谓虽别,但是都是果地。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就是我们的佛性,常常讲的。那么你也可以称为无上菩提;也可以无上涅槃;也可以称为真如自性;也可以称佛性;也可以称庵摩罗识;也可以称无垢清净识;或者称空如来藏;或者称大圆镜智;这个都是指我们每一个人的涅槃妙心、如来藏性。

  

   709页,

  【此引果常住。七果皆取如来果地所证,不取在缠因地所具。】在缠的因地,那个是烦恼,取果地。

  好!底下,“菩提”,画一个框框,【菩提:】就刚刚你标示的,现在要对应,对应来看。“菩提”,画一个四方形框起来。菩提:【是究竟智德,离烦恼所知二障所成故;】

  【涅槃:】标二。【是究竟断德,】断德就是因修行而断,叫做断德。断烦恼障、断所知障,【出分段、变易二死所证故;】

  底下,三、【真如者:天然性德,无妄曰真,一真一切真,无有一法不真,若真外有妄可遣,则非纯真;不异曰如,一如一切如,】这个“如”就是我们所讲的空,毕竟空,如如不动。一如一切如,就是一空一切空,无法不空。简单讲就是: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就是见到如来,就是见到空相的意思。所以,一如一切如,要一空就全部都空,空到底!【无有何法不如,】简单讲:没有一法不空,空就是如。【若法中有如可立,则非本如。】这个“如”是在形容本来的真如,而不可以真如头上又把它加一个头。所以,如果法中有如可立;这个“如”,简单讲就是自性本空,缘起无自性的意思,自性本空,所以是如。若法中,若缘起法当中有如可立,是不对的,当体就是,就是空,当体就是空。所以,不可以观空,要妙空,要妙空,不可以观空,观空仍然是方便法。若法中,诸法当中,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如果不能够体悟当体即空,那么,你把它加一个“如”,就头上安头,就不是本如了。【众生迷时若失,诸佛证后,称真如体,起自在用,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个就方便说了。

  第四个叫做【佛性:即本觉真心,本来是佛,众生皆具,但在迷位,佛性埋没于五蕴身中,诸佛修证,本觉出缠,即妙而明,即明而妙也。】

  第五、【庵摩罗识:】中文叫做无垢清净识,(【此云无垢识,】)【亦云白净识,迷位之中,名阿赖那,佛果位中,号庵摩罗,善能分别一切诸法,而无染著;】

  底下,第六、【空如…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