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五▪P6

  ..续本文上一页来藏:诸佛因中,返妄归真,复本心源,究竟清净,惟一真心,更无他物;】

  第七、【大圆镜智:转第八识所成,与庵摩罗识,】无垢清净识,【转阿赖耶所成无异,亦同照万法。《八识规矩颂》云:“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二者有何分别?而无垢识,分别一切,而无染著,故名无垢;大圆镜智,圆照万法,而无分别,如圆镜照物,平等普照,不起分别,故称大圆镜智。】这个文字都简单。【问:“此二与菩提智果,有何差别?”答:“此二惟照俗谛,】就是站在俗谛的角度来说,【一有分别,一无分别,】有分别的叫做无垢识,无分别的叫做大圆镜智,大圆镜智。【而菩提智果,即一切种智,乃三谛】真谛、俗谛、中谛。【圆照也。”】这个文字都很简单。

  

  710页,

  【是七种名,称谓虽别:】这个名称叫法虽然不同。【是七种佛之果德,名称虽别,体性无殊,本来清净,纤尘不立,本来圆满,万德具足,其体坚固,不可破坏;其性凝然,本不动摇;喻如金刚王宝,最为坚固,能坏一切,一切无能坏者。称之以王,表其最尊最胜,惟佛独证。喻上七种,同一常住,不生不灭,不变不坏,一成永成也。是知欲获常住果,必要常住之因,方能契合。】

  

   底下,这个是阿难的疑惑,底下中间经文这一段是阿难的疑惑,

  【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

  

  阿难把妄识跟体性还是搞不清楚。

  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第六识之念心,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意思就是:六识的妄心,离于前尘无所有,那么,用这个来作因地心,怎么可能呢?好!这个是阿难所怀疑的。阿难到现在还搞不清楚,离尘有自体性,离尘无自体性,那个识心分别跟本性。

  

  底下,

  【前四句疑因断灭,后三句疑同妄识。若此见听:根惟举二摄六;若离明暗等,尘则举六以摄十二。】这个就是以少摄全,因为文章就不用那么长。【阿难因闻佛说,离明、离暗,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等,不知佛说,揽尘所结之根,离尘无有结体,】这个“结”就是识心分别的意思,有粗的结、有细的结。【并非无有性体。】性体是永远存在的,而这个结体,识心分别这个结体、烦恼的体,是不存在的。【前喻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法合离尘无有结根之体,】离那个外尘,没有结根之体,就是离了相分就没有见分。【惟一精明之体,如除器观空,说空为一也,非言毕竟断灭。阿难错解佛语,疑根性为断灭,故曰:毕竟无体。仍复谬证,乃云犹如念心,即第六意识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此是佛第三番破识心无体,说识心乃前尘分别影事,】前尘分别影事。【离尘毕竟无体。阿难疑根性同念心。】同为妄想心。

  底下,711页,

  

  【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前面已经标示过了,一、菩提;二、涅槃;三、真如;四、佛性;五、庵摩罗识;六、空如来藏;七、大圆镜智,刚刚才念过而已,常常会忘记,这很正常。

  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本修因?就是你下手处错了,而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那么,这阿难就怀疑,【此谬疑因果相违。阿难以佛于第一决定义中,所示必定以因同果,若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故惊疑难问: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之根,以为本修因,欲获得如来果地,七种常住之果耶?此阿难因闻佛示,拣选圆根,一门深入,】所以,【故起斯难。】

  

  【丑二 后先异说】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

  

  这个就根据前面所说的,(【此牒前语,】)【指根同识,单举一根,例余五根。意言此根性,离尘无体,与佛所破识心,离尘无性,有何差别。】

  

  【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

  

  求无上觉。这个意思就是说:将谁立因,求无上觉?这个立就是不生不灭性的常住因,立不生灭之因,而求无上觉。

  简单讲,再解释一下:说: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解释一下:进,来思惟,进思;退,想一想,进思退想,循环不断的微细推求,嗯,我找不到我的心。不晓得我们的常住的本性,是离尘有自体性的,以及我心所。那么将谁来立这个不生灭的因,而求无上的正等正觉呢?

  

   好!看注解,

  【进退循环者:进前而思,退后而想,前后反覆,循环不断。微细推求者:精微详细,推究研求,本来无我】不生灭的【因心之体,及我】不生灭【因心所在之处。】解释一下:本来无我因心之体,以及我因心所在之处所,本来没有我不生灭因地心的体性,以及我不生灭因地心所在的处所;“处”就是处所。【此二语,】这二句,阿难以根性如同识心的念心,(【阿难以根性同念心,】)不晓得识心是本性的影子。【故作是语,即同第一卷,佛破识心无体无处也。根性既是无体无处,则将谁立真因,以求无上觉道?以根性既是断灭,】把那个根性当作是断灭。【同佛前云:“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交师所云:既惑根性,全同识心,则全将前破识之意,而转以破根矣!】“根”就是根性。

  

  【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

  

  解释一下:如来先前所说的,湛然,“湛”就是湛然不动,“精”就是精一不杂。湛然不动,精一不杂,“圆”就是圆满周遍;“常”就是常住不灭。这个湛然不动,精一不杂,圆满周遍,常住不灭,怎么样?违越诚言,违背了诚信之言,终成戏论,怎么可以说,云何如来是真实语呢?怎么可以说如来是真实语者、不打妄语者?

  

  【此举佛前言,证以后先异说。】“后”就是后,“先”就是先前,异说:有不同的说法。这个是举佛前言、后言有矛盾,当然是阿难自己怀疑的。【前二句举显见之文,是佛先说。湛者湛然不动,即第二显见不动;精者精一不杂,则第六显见不杂;圆者圆满周遍,则第七显见无碍、第八显见不分;常者常住不灭,则第三、第四、第五、显见不灭、不失、无还。】这个我们十番显见都讲过了,不能一直重复,浪费时间。【今说离明、离暗,无有见体,岂不违越(背也)诚信之言,】违越就是违背诚信之言。【终成戏论?】与佛自己所讲的,【即自语相违也。】就是佛自己所讲的话互相违背。【前佛说无上法王,是真实语,若此后先异说,】后面讲的跟前面讲的不一样,【云何如来,是真实语?】真实语者。

  

  【丑三 更求开示】

  

  【惟垂大慈,开我蒙悋!】

  

  惟垂大慈,开我蒙昧执悋。

  

  【阿难前虽疑因果相违,后先异说,】后跟先,佛有不同的异说之处。阿难前面虽疑因果相违,然后呢?后以及先,后面跟前面,佛有异说之处。【终未能彻底明白,佛之所说,故更求开示。惟愿垂大慈悲,开发我之蒙悋。蒙者蒙昧,】悋,简单讲就是执,坚固的执着叫做悋,执着不舍叫做悋。蒙者蒙蔽,【昏于后说;悋者执悋,】众生的执着,不是你所想像的,叫他要柔软心、要讲柔软语,他就是做不来;身段要放软一点,就是不行,就是不行!执悋。【泥于先闻;】“泥”就是束缚,束缚在先前所闻的。【是非莫决,取舍无由,故不得不求示也。】

  【初阿难错解佛语,以谬难竟。】

  

  好!现在把笔放下来,看看这里,阿难之所以误会了佛,重点还是在这个:

  这个是真如本性,(师举自己左手背)佛讲的,叫我们要作本修因。这个就是相分(师右手拿一书,置于手背之上),相分就是色声香味触。这个影子(书投在左手背上有影子),手背上的影子就是见分,见分,这个见分是所谓识心分别。影子跟相,能所一对,诸位!没有能(师拿开书),它就没有所,有相的执着(师把书置于手背上),执相不放,能所就是一定存在,能跟所,都是如来藏性所遗留物,所多余出来的东西。本来只有一只手(师拿开书,唯举左手),真如自性的一只手、清净心的一只手;可是一动念(书又置于左手上,投下影子),就执、执着,我们真如自性,浮上了一层见分的影子,就是识心分别,影子代表识心分别;那么我们现在把本性也当作是识心分别,阿难就是这样怀疑。所以这个识心分别,离尘,(拿开书),它无自体性。你看,尘一离开,影子就没有;相分一离开,见分就不存在,唯是一心、唯是自证分,只有自证分;一动念,只要你有影子,就一定不可能离开相分。

  简单讲就是:你内心里面自己产生妄想,妄想那里面都有相,“想”里面它都有相。就算外尘不现前;可是那个识心分别,过去、现在、未来的识心分别,还是非常强烈,还是非常强烈,还是想像你过去、以前生活,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相,都一定存在。所以,无论粗糙的相分、见分,无论微细的,就是外尘不在,可是这个影子,这个影子,这个影子,指内心的世界,内心的烦恼跟执着、习气还是一直存在,一直存在。简单讲:我们用这样子来比喻,是让你更容易了解,阿难他就是不明了,说这个识心分别叫做离尘无自体性,离尘无自体性就是:这个影子一离开相分,见分就不存在,叫做离尘无自体性。离尘有自体性就是:我们离开了这个尘(师示书离开),可是这个本性(指自己左手)还是一直存在。所以释迦牟尼佛就是叫你要用离尘有自体性——真如自性修行,就是叫你用这个修行,知道吗?不是叫你用影子修行。懂吗?所以相分一拿开(师把书拿开),见分就不见了,(影子没了),剩下一个自体分(师指代表真如本性的左手),就是用这个。好!所以你执着不断;当然,我这个是方便说,因为这个本。。。。。妄想、烦恼它会自己动念,它自己会跑出来,自己会跑出来。

  就是这个相分不在,晚上你睡觉的时候,识心分别它…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