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还是能所不断。晚上你在睡觉的时候,外面的环境你根本就忘记了;可是你在梦境里面,会自己制造影像,这些影像相分,你会自己制造这个相分出来。所以识心分别就是见相二分不断,不管你白天,见相二分不断;不管你是晚上睡梦当中,他的微细惑还是一直存在。难就是难在说我白天不执着,可以;但是,晚上那一种贪染的习气,它就一直浮上来,这个叫做无始过妄习气,这个在《楞伽经》讲得更清楚!所以,就算你这些境界,你本身不贪着,我也不贪财产、我也不会跟人家计较什么,这不代表你就有修行。为什么?那就要看你内在的功夫了。你的无量劫来的那一种动念、妄想跟习气,有没有办法?你奈何得了它吗?你有没有办法奈何得了它?你看到金钱、看到女色、看到名、看到利,你能克制得住吗?不行!不行就表示:虽然外面的相分都不起来,可是内在的无量劫来的心的妄想、烦恼,你还是无能为力!难,它就难在习气很难断。要放下这些财色名利、五欲六尘,其实这个稍微懂一点佛法的人,都知道这个是生灭法;最困难的就是那个习气。而且习气有粗的习气、有细的习气,有粗的习气,在白天你就显现出来,这个人讲二、三句话,你看,就大声了,对不对?人家还没大声,他就先大声了,白天就习气出来。到晚上,也没有人跟他对骂,到晚上梦境的时候,跟人家吵架,吵。。。醒过来,只有自己跟自己吵架,我们现在就是这样。
大悟跟不悟不一样,而且是完全不一样!大悟的人:伤害你就是伤害我,因为你是我心中的众生,我动念,恨你、讨厌你、说你坏话,因果我都得承受!为什么?不能、没办法离开我的心,这个下去的种子,将来我都得承受!对不对?所以你今天,全世界最笨的人,就是对别人不好的人,对别人不好,就是对自己不好,因为你的心性就是染污了;聪明的人,会对自己的因果负责,尤其对自己的动念。所以,我一定要对大家很好,为什么?因为我这样就会有清净心,就没有染污的种子,将来我就不必受果报。你懂吗?这一下去的种子,将来果报是由自己承受,八识田中,你要种爱、恨、善恶的种子、是非恩怨的种子,全部看自己!所以,众生在造业的时候,不知道苦在后面,因为所落下的种子,有一天它就会起现行。所以,大悟跟不悟凡夫,会有什么不同?凡夫的众生是想尽办法,当他不愉快的时候,想尽办法攻击你、伤害你、毁谤你;但是,大悟的圣人不会,我伤害你、再怎么恨你,还是缘起,空无自性,他有智慧,他会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我不能伤害你,你可以伤害我,但是我不能伤害你,伤害你,八识田中种下这个种子,将来我要受果报,我才没那么笨。所以,我要对你很好。所以,以师父今天的修行,遇到那个无理取闹、讲不通的,最多就是:无缘。恨你,免谈!我才不会那么笨,我为什么要恨你?我日子过得去,为什么要恨你呢?对不对?才不会那么笨!所以,这就是师父目前最多:有缘,说法令解脱;无缘,合掌令欢喜。那就是:有缘、无缘,大家八识田中都是落很好的种子,要不然将来受果报,自己苦啊!说:嗯!学佛的人真有智慧!当然有智慧啰,不然怎么叫学佛?就是这样。
所以,在座诸位!对别人不好,就是对自己不好,对别人慈悲;他们对我们慈不慈悲,这个不重要,我对你很慈悲;可是你对我不慈悲,还继续伤害,这个不重要。为什么?因为我八识田中,没有伤害的种子落下去,而你有。所以骂人的人,是比被你批评的人,那个受果报还重要!你懂吗?他今天也许有一点不对,我这样子一点好意的相劝,是另当别论,恶意的攻击跟毁谤,这个就不可以。如果我希望他好,用理性沟通、用智慧来沟通,对不对?用我们最诚恳的态度来沟通。那有的人,你有办法改变他,有的人没有办法。所以,我讲的是说发恶心,内心充满着仇恨,这个就是如作茧自缚。众生就像我们看到那一只蚕,吐丝,蚕怎么那么笨呢?吐丝自己把自己包起来!诸位!你就是,你就是!一直起心、一直动念,把自己一直包起来,把真如本性自己包起来,束缚到动弹不得,那就是你啊,不然是谁?这样子懂吗?
所以,阿难就是误认为,把这个识心分别这一层影子,(师复举左手背拟为真如本性,右手置于左手之上而投下影子)这一层影子当作是怎么样?说:你看,离开这个外尘,(师拿开右手),空无自性,那么我们真如本性的因在哪里?他不晓得真如本性,因在这里(师指还举着的左手背)。阿难就说:这个影子不在啊,离尘无自体性啊!意思就是:本性也没有了。离尘无自体性,本性也没有,就是阿难的误会。但是,离尘无自体性,(师拿开右手,左手背上的影子也不存在),本性还是在啊,(师拍左手背)就是用这个为本修因。懂吗?到底是有没有听懂?(笑)怎么都没什么反应?很难喔!不会啦,听得懂很简单。
713页,
【子二 如来即事验常以释疑 (分四) 丑初 许以除疑 二 击钟验常 三 引梦验常 四 申迷教守 今初】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
解释一下,说:佛告阿难:汝学多闻;虽然见惑断了,但是思惑全在,所以叫做未尽诸漏,“漏”就是烦恼的别名。心中徒知,只知道颠倒之所因,因为迷真执妄,叫做颠倒。迷于真心,执着这个妄想心为我的心,这个叫做执,迷真执妄,就是颠倒,阿难知道了。心中徒知,颠倒迷真执妄之所因;但是,等到了真正的颠倒,你现在的真心跟假心、妄想心,现在正要判断的时候,真正的颠倒现前,却没有办法认识,因为妄识是离尘无自体性的;我们的本性,为本修因的,不生不灭的本性,是离尘有自体性的,所以等到真正颠倒,为什么?因为他疑佛性是断,他把识心跟佛性还是分不清楚,识心分别,离尘无自体性;佛性是离尘有自体性的。刚刚师父就是用手,手上的影子就是识心分别,外面这个叫做相,相分、见分,这慢慢的去理解。
【阿难疑根性为断灭,此佛许以即事验常,以除其疑。汝学多闻者:学乃笃志专求,偏于多闻,不勤定力,所以但断见惑,而思惑全在,故曰;“未尽诸漏。”心中徒知:徒者但也,但知颠倒所因,因于迷真执妄,号为颠倒,】迷于真心,执这个妄心,叫做颠倒。【而真倒现前,实未能识。迷真执妄,固为颠倒,】而疑佛性之常为断,(【而疑常为断,】)诸位!前面加三个字:疑常为断,断,疑“佛性之”常为断灭。【乃真颠倒,】疑常为断,如果你不写下几个字,也看不懂。所以疑佛性之常为断灭之见,乃是真颠倒。【以其执真同妄,颠倒更甚。】真心是离尘有自体性的,不需要根、不需要尘,真性本来就存在。【汝实未识,亦如真药现前,不能分别也。】
714页,
【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首二句,佛意以为我若直说,根性真常,不假方便,恐汝虽似信伏,未必出于诚(真也)心信伏。吾今试将尘俗之事,当除汝疑;击钟引梦,皆俗事也。以尘俗易晓之事,以验闻性不灭,当可断除汝疑。】
经文再解释一下,说:恐汝之诚心,“犹未”就是并未真正的信伏,真正的信服、降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为什么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因为尘俗诸事,大家容易知晓。对不对?尘俗诸事,就是十方诸佛善于比喻。十方诸佛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善于比喻,讲经善于比喻,就是十方诸佛。所以用这个尘俗易晓之事,来验这个闻性不灭,来断除你的疑惑。
【丑二 击钟验常 (分四) 寅初 两番问答 二 责其矫乱 三 破申正义 四 责迷戒谬 今初】
【即时如来,敕罗睺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
这个“闻”,要加一个“有”字,即时如来,就命令罗睺罗,佛子罗睺罗,击钟一声,铿~~~~问阿难言:汝今有闻否?这个“闻”上面加一个:有,汝今有闻否?阿难大众俱言:我有闻。
【此第一番问闻之有无,阿难即以闻之有无为答。文分三次致审,佛有深意存焉。若无第二次审,不足以见阿难之错谬;若无第三次审,不足以验闻性之真常;此审有闻,二闻字上,该加有字方显。】
好!接下去,714页,倒数第二行,钟;这一段非常非常。。。非常重要!开不开悟,看这一段了!尘跟性,外尘跟闻性是大不相同的。
【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
意思就是:等到钟歇了、无声了,佛就问了:你今闻否?有闻否?阿难大众俱言:不闻。不闻,这一句就是答错了,不闻就完蛋了,不闻,你怎么知道没有声音呢?连闻性都没有,这一句就答错了。阿难答就是答错了。钟声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否?意思就是:闻性还存在吗?然后,阿难大众答言,俱答言:闻性不存在。不闻,闻性不存在。闻性不存在,底下再打钟,你就听不到了,这一句。
但是,如果阿难会答的话,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否?阿难大众俱言:闻!那后面就没戏唱了,后面的《楞严经》就不用讲了,这部经讲到八百多页就可以休息了!所以,傻有个好处,阿难听不懂,佛就一直讲。。。阿难一直问。。。还好佛陀不会觉得厌烦,要是我就会觉得烦死了!就是因为他不懂,一直问,他一直问,佛就一直讲。。。《楞严经》份量这么大,都是因为阿难,才会问了这么多这么多,问不完!是不是?
等到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有闻否?阿难大众俱言:不闻。这一句就是答错了!
【今下仍应加有字,不闻即无闻。钟歇但是无声,不是无闻,】你看,钟歇无声,声跟闻不一样啊,声是外尘,闻性是常住,他把那个生灭法、妄,跟这个不生灭法已经搞不清楚了。所以,钟歇只是无声,不是无闻…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