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五▪P7

  ..續本文上一頁還是能所不斷。晚上你在睡覺的時候,外面的環境你根本就忘記了;可是你在夢境裏面,會自己製造影像,這些影像相分,你會自己製造這個相分出來。所以識心分別就是見相二分不斷,不管你白天,見相二分不斷;不管你是晚上睡夢當中,他的微細惑還是一直存在。難就是難在說我白天不執著,可以;但是,晚上那一種貪染的習氣,它就一直浮上來,這個叫做無始過妄習氣,這個在《楞伽經》講得更清楚!所以,就算你這些境界,你本身不貪著,我也不貪財産、我也不會跟人家計較什麼,這不代表你就有修行。爲什麼?那就要看你內在的功夫了。你的無量劫來的那一種動念、妄想跟習氣,有沒有辦法?你奈何得了它嗎?你有沒有辦法奈何得了它?你看到金錢、看到女色、看到名、看到利,你能克製得住嗎?不行!不行就表示:雖然外面的相分都不起來,可是內在的無量劫來的心的妄想、煩惱,你還是無能爲力!難,它就難在習氣很難斷。要放下這些財色名利、五欲六塵,其實這個稍微懂一點佛法的人,都知道這個是生滅法;最困難的就是那個習氣。而且習氣有粗的習氣、有細的習氣,有粗的習氣,在白天你就顯現出來,這個人講二、叁句話,你看,就大聲了,對不對?人家還沒大聲,他就先大聲了,白天就習氣出來。到晚上,也沒有人跟他對罵,到晚上夢境的時候,跟人家吵架,吵。。。醒過來,只有自己跟自己吵架,我們現在就是這樣。

  大悟跟不悟不一樣,而且是完全不一樣!大悟的人:傷害你就是傷害我,因爲你是我心中的衆生,我動念,恨你、討厭你、說你壞話,因果我都得承受!爲什麼?不能、沒辦法離開我的心,這個下去的種子,將來我都得承受!對不對?所以你今天,全世界最笨的人,就是對別人不好的人,對別人不好,就是對自己不好,因爲你的心性就是染汙了;聰明的人,會對自己的因果負責,尤其對自己的動念。所以,我一定要對大家很好,爲什麼?因爲我這樣就會有清淨心,就沒有染汙的種子,將來我就不必受果報。你懂嗎?這一下去的種子,將來果報是由自己承受,八識田中,你要種愛、恨、善惡的種子、是非恩怨的種子,全部看自己!所以,衆生在造業的時候,不知道苦在後面,因爲所落下的種子,有一天它就會起現行。所以,大悟跟不悟凡夫,會有什麼不同?凡夫的衆生是想盡辦法,當他不愉快的時候,想盡辦法攻擊你、傷害你、毀謗你;但是,大悟的聖人不會,我傷害你、再怎麼恨你,還是緣起,空無自性,他有智慧,他會解決自己內心的問題:我不能傷害你,你可以傷害我,但是我不能傷害你,傷害你,八識田中種下這個種子,將來我要受果報,我才沒那麼笨。所以,我要對你很好。所以,以師父今天的修行,遇到那個無理取鬧、講不通的,最多就是:無緣。恨你,免談!我才不會那麼笨,我爲什麼要恨你?我日子過得去,爲什麼要恨你呢?對不對?才不會那麼笨!所以,這就是師父目前最多:有緣,說法令解脫;無緣,合掌令歡喜。那就是:有緣、無緣,大家八識田中都是落很好的種子,要不然將來受果報,自己苦啊!說:嗯!學佛的人真有智慧!當然有智慧啰,不然怎麼叫學佛?就是這樣。

  所以,在座諸位!對別人不好,就是對自己不好,對別人慈悲;他們對我們慈不慈悲,這個不重要,我對你很慈悲;可是你對我不慈悲,還繼續傷害,這個不重要。爲什麼?因爲我八識田中,沒有傷害的種子落下去,而你有。所以罵人的人,是比被你批評的人,那個受果報還重要!你懂嗎?他今天也許有一點不對,我這樣子一點好意的相勸,是另當別論,惡意的攻擊跟毀謗,這個就不可以。如果我希望他好,用理性溝通、用智慧來溝通,對不對?用我們最誠懇的態度來溝通。那有的人,你有辦法改變他,有的人沒有辦法。所以,我講的是說發惡心,內心充滿著仇恨,這個就是如作繭自縛。衆生就像我們看到那一只蠶,吐絲,蠶怎麼那麼笨呢?吐絲自己把自己包起來!諸位!你就是,你就是!一直起心、一直動念,把自己一直包起來,把真如本性自己包起來,束縛到動彈不得,那就是你啊,不然是誰?這樣子懂嗎?

  

  所以,阿難就是誤認爲,把這個識心分別這一層影子,(師複舉左手背擬爲真如本性,右手置于左手之上而投下影子)這一層影子當作是怎麼樣?說:你看,離開這個外塵,(師拿開右手),空無自性,那麼我們真如本性的因在哪裏?他不曉得真如本性,因在這裏(師指還舉著的左手背)。阿難就說:這個影子不在啊,離塵無自體性啊!意思就是:本性也沒有了。離塵無自體性,本性也沒有,就是阿難的誤會。但是,離塵無自體性,(師拿開右手,左手背上的影子也不存在),本性還是在啊,(師拍左手背)就是用這個爲本修因。懂嗎?到底是有沒有聽懂?(笑)怎麼都沒什麼反應?很難喔!不會啦,聽得懂很簡單。

  

  713頁,

  

  【子二 如來即事驗常以釋疑 (分四) 醜初 許以除疑 二 擊鍾驗常 叁 引夢驗常 四 申迷教守 今初】

  

  【佛告阿難:汝學多聞,未盡諸漏。心中徒知,顛倒所因,真倒現前,實未能識!】

  

  解釋一下,說:佛告阿難:汝學多聞;雖然見惑斷了,但是思惑全在,所以叫做未盡諸漏,“漏”就是煩惱的別名。心中徒知,只知道顛倒之所因,因爲迷真執妄,叫做顛倒。迷于真心,執著這個妄想心爲我的心,這個叫做執,迷真執妄,就是顛倒,阿難知道了。心中徒知,顛倒迷真執妄之所因;但是,等到了真正的顛倒,你現在的真心跟假心、妄想心,現在正要判斷的時候,真正的顛倒現前,卻沒有辦法認識,因爲妄識是離塵無自體性的;我們的本性,爲本修因的,不生不滅的本性,是離塵有自體性的,所以等到真正顛倒,爲什麼?因爲他疑佛性是斷,他把識心跟佛性還是分不清楚,識心分別,離塵無自體性;佛性是離塵有自體性的。剛剛師父就是用手,手上的影子就是識心分別,外面這個叫做相,相分、見分,這慢慢的去理解。

  

  【阿難疑根性爲斷滅,此佛許以即事驗常,以除其疑。汝學多聞者:學乃笃志專求,偏于多聞,不勤定力,所以但斷見惑,而思惑全在,故曰;“未盡諸漏。”心中徒知:徒者但也,但知顛倒所因,因于迷真執妄,號爲顛倒,】迷于真心,執這個妄心,叫做顛倒。【而真倒現前,實未能識。迷真執妄,固爲顛倒,】而疑佛性之常爲斷,(【而疑常爲斷,】)諸位!前面加叁個字:疑常爲斷,斷,疑“佛性之”常爲斷滅。【乃真顛倒,】疑常爲斷,如果你不寫下幾個字,也看不懂。所以疑佛性之常爲斷滅之見,乃是真顛倒。【以其執真同妄,顛倒更甚。】真心是離塵有自體性的,不需要根、不需要塵,真性本來就存在。【汝實未識,亦如真藥現前,不能分別也。】

  

  714頁,

  

  【恐汝誠心,猶未信伏。吾今試將塵俗諸事,當除汝疑。】

  

  【首二句,佛意以爲我若直說,根性真常,不假方便,恐汝雖似信伏,未必出于誠(真也)心信伏。吾今試將塵俗之事,當除汝疑;擊鍾引夢,皆俗事也。以塵俗易曉之事,以驗聞性不滅,當可斷除汝疑。】

  

  經文再解釋一下,說:恐汝之誠心,“猶未”就是並未真正的信伏,真正的信服、降伏。吾今試將塵俗諸事;爲什麼將塵俗諸事,當除汝疑?因爲塵俗諸事,大家容易知曉。對不對?塵俗諸事,就是十方諸佛善于比喻。十方諸佛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善于比喻,講經善于比喻,就是十方諸佛。所以用這個塵俗易曉之事,來驗這個聞性不滅,來斷除你的疑惑。

  

  【醜二 擊鍾驗常 (分四) 寅初 兩番問答 二 責其矯亂 叁 破申正義 四 責迷戒謬 今初】

  

  【即時如來,敕羅睺羅,擊鍾一聲。問阿難言:汝今聞不?阿難大衆,俱言:我聞。】

  

  這個“聞”,要加一個“有”字,即時如來,就命令羅睺羅,佛子羅睺羅,擊鍾一聲,铿~~~~問阿難言:汝今有聞否?這個“聞”上面加一個:有,汝今有聞否?阿難大衆俱言:我有聞。

  

  【此第一番問聞之有無,阿難即以聞之有無爲答。文分叁次致審,佛有深意存焉。若無第二次審,不足以見阿難之錯謬;若無第叁次審,不足以驗聞性之真常;此審有聞,二聞字上,該加有字方顯。】

  

  好!接下去,714頁,倒數第二行,鍾;這一段非常非常。。。非常重要!開不開悟,看這一段了!塵跟性,外塵跟聞性是大不相同的。

  

  【鍾歇無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衆,俱言:不聞。】

  

  意思就是:等到鍾歇了、無聲了,佛就問了:你今聞否?有聞否?阿難大衆俱言:不聞。不聞,這一句就是答錯了,不聞就完蛋了,不聞,你怎麼知道沒有聲音呢?連聞性都沒有,這一句就答錯了。阿難答就是答錯了。鍾聲無聲。佛又問言:汝今聞否?意思就是:聞性還存在嗎?然後,阿難大衆答言,俱答言:聞性不存在。不聞,聞性不存在。聞性不存在,底下再打鍾,你就聽不到了,這一句。

  但是,如果阿難會答的話,鍾歇無聲,佛又問言:汝今聞否?阿難大衆俱言:聞!那後面就沒戲唱了,後面的《楞嚴經》就不用講了,這部經講到八百多頁就可以休息了!所以,傻有個好處,阿難聽不懂,佛就一直講。。。阿難一直問。。。還好佛陀不會覺得厭煩,要是我就會覺得煩死了!就是因爲他不懂,一直問,他一直問,佛就一直講。。。《楞嚴經》份量這麼大,都是因爲阿難,才會問了這麼多這麼多,問不完!是不是?

  等到鍾歇無聲,佛又問言:汝今有聞否?阿難大衆俱言:不聞。這一句就是答錯了!

  

  【今下仍應加有字,不聞即無聞。鍾歇但是無聲,不是無聞,】你看,鍾歇無聲,聲跟聞不一樣啊,聲是外塵,聞性是常住,他把那個生滅法、妄,跟這個不生滅法已經搞不清楚了。所以,鍾歇只是無聲,不是無聞…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