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五▪P8

  ..續本文上一頁。【俱答無聞,錯謬在此,若實無聞,】如果實在沒有聽聞,【誰知無聲?】對不對?我當然有聞,有聲音,有聞;無聲,還是聞啊,因爲聞到“無聲”,要不然怎麼知道無聲?所以,聞性無關于聲塵。【乃是聲于聞中,有生有滅,實非聞性,或有或無。此第二次審,已得其謬耳。】

  

  715頁,第叁行,經文:

  

  【時羅睺羅,又擊一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衆,又言:俱聞。】

  

  俱聞就是俱言有聞。時羅睺羅,又擊一聲,佛又問:汝今聞否?聞性存在否?阿難大衆就說:嗯!存在,聞性有聞。俱言有聞。

  

   看注解,

  【前佛敕羅睺擊鍾,此第叁次審,佛並未敕羅睺更擊,此一聲至關重要,足見羅睺與佛,合拍成令,有此一聲,方驗聞性,本不生滅。若聞性已滅,此聲又何能聞?】已經跟著聲音跑掉了,我們再聽就聽不到聲音了。那麼,沒有聲音也是一種音聲。【既又能聞,足顯聞性真常。】所以,塵自生滅,自性不動,就是這個道理。【末句應是:俱言有聞。】

  

  715頁,中間,

  

  【佛問阿難:汝雲何聞?雲何不聞?阿難大衆,俱白佛言:鍾聲若擊,則我得聞;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聞。】

  

  【此佛與確定,有無屬誰,要阿難大衆,親口說出,或有或無,但惟是聲,音即聲也。響者音之余也。】我們說:音響,音響,大的叫做音,小的就是響,尾音叫做響。【聞性真常,不隨緣起,豈彼聲無,遂謂聞無也。】聲是外塵,跟聞性有、無沒有關系。

  

  【如來又敕羅睺擊鍾,問阿難言,汝今聲不?阿難大衆,俱言:有聲。】

  

  有聲。

  

   716頁,

  【《正脈》雲:汝今二字,不如今有二字爲妙。此第二番問,亦分叁次致審,此第一次審答聲之有無。汝今聲不,問以汝今有聲不?】沒有?有沒有?【欲令悟知有聞,方知有聲,】有聞方知有聲。【俱言有聲者,但知有聲,未悟有聞也。】聞性一直存在。

  

  【少選聲銷,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衆,答言:無聲。】

  

  少選就是稍頃,經過一會兒,聲音銷了,铿~~~聲音沒有了。稍頃聲音銷了,佛又問言:爾今聲否?外在的塵,這個聲音存不存在?阿難俱答:無聲。這個答對了!

  

  【少選即少頃,時之不久也。鍾聲已銷,佛又問言:爾(汝也)今有聲不?阿難大衆,俱言:無聲。此第二次審,但知無聲,未悟有聞。】沒有悟還有這個聞性在。

  

  【有頃羅睺,更來撞鍾。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衆,俱言:有聲。】

  

  有頃就是經過一會兒,羅睺羅再來撞鍾,铿~~~佛又問言:爾今聲否?有沒有聽到聲音啊?阿難大衆俱言:有聲!

  

  【有頃亦少時也。】經過一點時間。【此第叁次審,以驗聲有生滅,聞性真常,于聲無之時,聞性非滅,今聲有之時,聞性非生。】聞性並沒有生。聲有之時,聞性並沒有生。

  

  所以,

  

  【佛問阿難:汝雲何聲?雲何無聲?阿難大衆,俱白佛言:鍾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聲。】

  

  這個經文再念一下:

  佛就問:阿難啊!就你所知道的,哪一種情形叫做有聲?雲何聲,雲何聲就是:就你所知道,哪一種情形叫做有聲呢?佛問阿難:汝雲何聲?佛問阿難:就你所知道,哪一種情形叫做有聲?哪一種情形叫做無聲?雲何無聲?阿難大衆俱白佛言:鍾聲若擊,撞鍾若擊了,就叫做有聲;擊久了,聲音沒有了、銷了,音響雙絕,則名無聲,則名無聲。

  

  【第二句,問以汝雲何有聲?此段亦是佛與確定,此聲何以或有或無,令知從緣所生,聞性不屬緣生,故不隨聲爲有無也。】

  

   717頁,中間,

  

  【寅二 責其矯亂】

  

  【佛語(去聲)阿難,及諸大衆:汝今雲何自語矯亂?大衆阿難,俱時問佛:我今雲何,名爲矯亂?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惟聞與聲,報答無定,如是雲何,不名矯亂?】

  

   好!諸位!我現在告訴你,把715頁,諸位翻開715頁,715頁,倒數第五行,把它卷,卷起來,把它卷起來,卷到可以跟716頁中間這二行經文對照,來!卷,卷起來,把講義這一頁卷起來,卷起來;然後這一段:(715頁)佛問阿難:汝雲何聞?然後,佛問阿難,汝雲何聲?然後再這二段,就知道爲什麼叫做報答無定。折好了沒有?折好,你這樣就可以直接看,你翻來翻去,你還看不清楚。折好了,我們先看715頁,看經文就好,

  

   佛問阿難:汝雲何聞?雲何不聞?阿難大衆,俱白佛言:鍾聲若擊,則我得聞;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聞。可是這一段阿難卻答不一樣。另外,716頁,中間這二段經文:佛問阿難:汝雲何聲?雲何無聲?阿難大衆,俱白佛言:鍾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聲。所以你看看,717頁經文,佛就喝叱他、糾正他:佛語阿難,及諸大衆:汝今雲何自語矯亂?大衆阿難,俱時問佛,俱時問佛:我今雲何,名爲矯亂?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聞與聲報答不定,如何、雲何不名矯亂呢?

  

   好!諸位看717頁,注解,倒數第四行:

  【佛語阿難:以上告下謂之語;並及大衆,汝現今雲何自語矯亂?分明是聲之有無,汝混答聞之有無,聞性本無生滅,豈屬有無;汝混淆而答,讵非矯亂耶?大衆阿難,心未信伏,俱時問佛:今我據實而答,聲有則聞,聲無無聞;又鍾擊有聲,】若不擊時便無聲,【不擊無聲;並無亂答,雲何名爲矯亂?佛言:鍾聲一擊,我問汝有聞不?汝答有聞;】鍾聲歇,【鍾歇無聲,我問汝有聞不?汝說無聞?鍾聲再擊,我問汝有聲不?汝答有聲;少選聲銷,汝說無聲;聲聞雖複雙審,有無只歸一邊。究竟還是有聞無聞?還是有聲無聲?報答無有一定,如是答話,雲何不名矯亂?】

  

   718頁,【寅叁 破申正義】

  

  【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于枯木,鍾聲更擊,汝雲何知?】

  

  說:阿難啊!聲音既然銷聲匿迹,沒有音響的時候,你說無聞。若,就指出這個阿難的問題了,若實無聞,“聞”的底下加一個:性,那就更清楚了。若實無聞性,聞性已經滅了,無聞就是無聞性。若實無聞性,聞性已經滅了,就同于枯木了,鍾聲更擊,汝雲何知?就表示再擊鍾,聞性沒有跑掉,你講無聞性是不對的,無聞是不對的,聞性不隨聲塵——聲音的有、無來消失或者存在。所以說:同于枯木,聞性已滅,同于枯木,鍾聲更擊,汝雲何知。

  

  【此破謬誤之惑,以申正義。聲塵生滅,聞性真常,乃爲正義。此段取更擊,以驗聞性常存。聲銷無響:即上擊久,音響雙絕,此但無聲,汝說無聞。若實在無聞,聞性已滅,即應同于枯木。無有知覺,鍾聲更擊之時,應當不聞。汝雲何更擊之時,仍複有聞,而知有聲耶?既更擊仍聞,可以驗知聞性常存。】知有知無;

  

  看經文:

  

  【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爲汝有無?聞實雲無,誰知無者?】

  

  這個博士來都看不懂,中文系的博士來,都不知道他在講什麼。

  我現在教你加字,你再加下去,否則你這一段完全看不懂!好!我先念一遍:知有,這個“有”底下加一個:聲,知有知無,知有聲、知無聲;那個“無”底下加一個:聲。自是聲塵,或,底下:無,或無或有,或無聲、或有聲,或無或有,或無聲,底下加一個:聲。再念下來:豈彼聞性,爲汝“有”,加一個:聞,“有”底下加一個:聞,有聞性;無,加一個無“聞性”,“無”的底下加一個:聞性,有聞性、無聞性;等一下我會解釋。底下,聞實雲無,“聞”就是聞性。實雲無,“無”的底下加一個:聞性,無聞性。最後一句,第四個字:誰知無者?“無”的底下加一個:聲。

  開始解釋了,知有知無,自是聲塵,說:知道有聲、知道無聲,自是外在生滅的聲塵;所以“聲塵”上面加五個字更清楚,自是:當然,那只是外在生滅的聲塵,“外在生滅之”聲塵,加這五個字,外在生滅之聲塵。或時無聲,或時有聲,有時候無聲,有時候有聲。豈彼,中間加:“不生滅之”聞性,不生滅之聞性。爲汝有無?爲汝聲之生滅而增減,變成爲一下有聞性、一下無聞性。所以,爲汝有無就是:爲汝一下有聞性、一下無聞性。整句的意思是說:豈彼聞性,豈彼不生滅之聞性,變成被你的聲音的生滅,而變成有增減,有增減,變成了一下有聞性、一下無聞性。聞實雲無,聞性如果實在隨聲音俱滅,變成了無聞,變成了無聞性的時候。聞實雲無就是:如果這個聞性實在隨著聲塵俱滅,變成了沒有聞性的這個時候,沒有聞性,那麼誰知無者?“無”就是沒有聲音,那麼,誰來知道沒有聲音?聞性已經沒有,不存在了;聞性不是判斷有聲就是判斷無聲嘛!誰知無者:誰知無聲者;所以那個“無”字底下要加一個:聲。如果沒有聞性的存在,因爲聞性跟著聲塵滅去了,那麼這個時候,誰知道沒有聲音?如果你知道沒有聲音,那當然就是聞性沒有敗壞,因爲聞性判斷有聲跟無聲。有聲跟無聲,沒有增加聞性的增減。所以知道。。。

  

  719頁,

  【此取知無以驗不滅。此段共有五個無字,一、二、五皆約聲說,叁、四約聞說。】所以,剛剛師父叫你添字,就是這個道理,要不然誰來看也看不懂這到底在講什麼。【上叁句明生滅惟聲,不關聞性,知有聲知無聲,自是聲塵在聞性之中,或時有或時無(即上鍾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銷,則名無聲。)。豈彼聞性,爲汝聲之生滅,而成有聞無聞耶?聞性若無聲之時,實在隨聲以俱無,是誰又知其無聲乎?既知無聲,則非無聞性者,明矣。】

  

  經文這一段,師父直接就貫串再講一遍,718頁,倒數第二行,經文,師父再直接…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