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五▪P9

  ..續本文上一頁解釋一遍。說:知道有聲音,和知道沒有聲音,當然這個是外在生滅的聲塵。或有時候無聲,或有時候有聲;或有時候無聲,或有時候有聲音。豈彼這個無關于不生滅的聞性,你的聲音的生滅的增減,變成了你一下有聞,又一下無聞。聞性實在是如果說跟著音聲俱滅去,聞性已經不存在了,那麼誰知道沒有聲音的時候,那個時候,是誰來認可它、認知它呢?

  

   719頁,中間,這個就是最重要:

  【是故阿難!聲于聞中,自有生滅;非爲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爲有爲無。】

  

  做個解釋:是故阿難!聲音是外塵,在聞性當中,是聲音自己有自己的生、有滅,不關于你常住的聞性,受到了聲音的生和聲音滅,聲之生、聲之滅,聲生聲滅,令你的聞性變成有時候有聞性,變成有時候無聞性。就是說:聲音的生滅,無關于常住的聞性。所以佛就告訴你:要用這個常住的心,如如不動的心,不受外在的塵的影響的心性修行,你就抓到了修行的根本。

  

  【上破謬誤,此申正義,斷定塵】斷定外塵【有生滅,根無生滅。是故,是知無聲,非無聞性之故,聲塵在聞性之中,自現生滅之相,與聞性無幹。非爲汝之聞性,因聲生聲滅,能令汝之聞性,爲或有或無也。聞性常存,】一切時中,【一切時有,豈隨聲塵生滅,爲有無哉?】

  

  好!現在諸位全部把筆放下來,你們要用最快的速度,我如果說問你們:有聲無聲?你們要答有聲無聲。問你:聞性存在否?是存在還是不存在?速度要很快,如果是速度不快的話,就是表示你對這個本性的認知度還不夠。我要問有聲無聲,你要回答得很快!

  (師擬拍手,拍到)有聲否?

  (師擬拍手,拍到)有聲否?

  (師擬拍手貌,未拍到)有聲否?

  (師複拍手,拍到)有聲否?有聲否?有聲否?

  (師擬拍手貌,未拍到)有聲否?

  (師複拍手,拍到)有聲否?

  (師複拍手,拍到)聞性存在否?

  (師擬拍手貌,未拍到)聞性存在否?

  (師複拍手,拍到)聞性存在否?

  (師擬拍手貌,未拍到)聞性存在否?

  (師擬拍手,拍到)有聲否?

  (師擬拍手貌,未拍到)有聲否?

  (師複拍手,拍到)聞性存在否?

  (師擬拍手貌,未拍到)聞性存在否?

  (師複拍手叁次,拍到)聞性存在否?

  嗯!很好!這個就是認知度,不曉得你們根器這麼利,我用時空機、穿梭機,把你們送回二千五百年前,答得比阿難更快,在佛陀的座下,答得比他幹淨利落,因爲大家都答對了!不懂的就跟著人家喊就好了!

  所以說:這個修行抓到了根本,那麼你就知道,外面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跟我們本性沒有關系;有什麼關系呢?它是獨立,絕對獨立存在的。所以,師父就一直跟你講:你要控製你的情緒,不要外在的原因太影響到你的這些情緒的變化,這是不好!愛恨交織會毀掉一個人。學佛的人有大愛、有大慈悲心,平等的大愛,學佛、爲佛的弟子,0.0001的恨都沒有,不可以有這種心,不健康的心靈,完全都是有佛的“大慈大悲愍衆生,大喜大舍濟含識”。所以用本性修行,一念之間就與佛相應!所以你見性,你當然就可以舍掉這些,塵自生滅,自性不動,因爲這些都是生滅法的。

  好!諸位!我現在問你:金錢是不是生滅法?名利是不是生滅法?男女的感情是不是生滅法?房地産是不是生滅法?是!整個宇宙、山河大地,是不是生滅法?無量的星辰是不是生滅法?那就是: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單刀直入就見性!這個第一義谛、究竟第一義谛實相搞不懂,頭撞破了都不知道,修什麼行?邊修行邊煩惱。。。

  太多人來師父的面前講了幾句的話,就是說:師父!凡所有相,都是虛妄,我都知道;我也知道這是生滅法;我也知道這個是緣起法;可是很奇怪,就是放不下,晚上就是睡不著!這一句話就是叫做思惑,道理知道叫做見惑,要真正契入,就要斷思惑,就是習氣。無量億劫來,那個習氣就是難!這個問題,修行不在于說你道理不懂,你道理已經。。。現在大家都有相當的基礎,都懂;嚴重的問題在哪裏?嚴重就是那個習氣,我讓自己不舒服,卡住!他自己一個人煩惱,全家都煩惱,他完全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道理他統統知道,聽了十年,也是一樣;聽了二十年,還是這樣子!

  所以,你注意看,你有家庭的人就知道,有家庭的,夫妻之間,學佛十年、學佛二十年,一發火起來,佛忘了,到最後,下場就會去跪在佛前求忏悔,就會誦《金剛經》:菩薩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他就又求忏悔。結果再過幾天又大聲了,隔幾天又忏悔,又大聲、又忏悔。。。人就是一直重複。。。就知道,做不到,知道,做不到!像這種情形怎麼來做呢?像這種情形,第一個,你的生活當中,愈單純愈好,因爲你還沒有辦法柔軟心、柔軟的態度,煩惱也多;那麼平常就變成多拜佛、多念佛、多持安樂妙寶,多持安樂妙寶。有的人修行,他爲了讓他要訓練那種妄念不起來,他用什麼修行?他一邊走路,一邊持大悲咒: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無阿唎耶。。。他就一直持大悲(咒),因爲大悲咒長,他沒有時間打妄想,這個也是一種方法。不過車子若迎面而來,你要知道閃避;車子一來,我因爲持大悲咒,被車子撞死了,那個沒辦法,大悲咒沒辦法跟那輛車子那麼大的重量撞擊的。

  所以這個修行還是要點滴的功夫,點滴的功夫。知道自己習氣不好,對不對?譬如說你貪吃,你就自己稍微減量一點。你貪睡,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好!我以前睡七個鍾頭、八個鍾頭,我現在稍微少睡一點,睡六個鍾頭。因爲在家居士不同于出家嘛!對不對?居士有居士的一個生活方式。出家,這裏是團體的,這算是學校,睡上五個鍾頭,算是。。。也算蠻長的了。我們十點打板嘛,對不對?十點打板,再來就是淩晨四點多就打板。十點就安板,四點半打板,大家做早課,還有六個半鍾頭,算是不錯了,算是不錯了!真正的法師在用功,一天裏面,很少人會睡超過五個鍾頭,一般的法師,一般的法師。大部分來講,都是睡四個鍾頭, 像在安板以後,有時候大家還會念念佛,平常都是四個鍾頭到五個鍾頭這中間。師父沒有辦法睡這麼久,沒有辦法睡這麼久,以平常來講,我們都是睡一點就起來。所以說:如果你有這樣子的不好的習氣,自己真的要調整一下,睡覺睡得太長,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嘛!是不是?大家如果有心向道,這個不會很難。

  

  諸位!719頁,最後一行,

  【寅四 責迷戒謬】

  

  【汝尚顛倒,惑聲爲聞,何怪昏迷,以常爲斷?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

  

  好!解釋一下:

  你現在顛倒,惑外面的聲塵爲裏面的聞性,叫:惑外聲塵爲不生滅的聞性。塵是有生滅的,聞性是不生不滅的,所以下手處要用不生不滅的心性去修行。何怪昏迷,也難怪你這樣昏迷,以常爲斷,因爲不生不滅的聞性是常,而有生滅的聲塵是斷,叫做以常爲斷。你現在把不生滅的聞性搞不清楚,跟外面的生滅的聲塵爲斷,以常爲斷。把不生不滅的聞性,這個爲常,變成了生滅聲塵的斷,弄不清楚。

  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動、靜是聲塵;那麼閉,耳朵閉起來就是耳聾的人,開通就是耳聰的人,這個全部都在講耳朵。這個閉塞不是講鼻子,閉塞、開通不是講鼻子,是講耳朵。耳聾的人,耳根就閉塞;開通的人,耳聰,人家講:耳聰目明嘛!這個耳根,閉塞跟開通是指耳根,耳根有時候不行的人,耳朵聾掉了聽不到聲音;而有的人耳聰,開通了,聽得到聲音。簡單講:外面的動、靜,跟耳聾、耳聰這個耳根,跟聞性完全沒關系,說聞無性。說無聞性。

  

  那麼整句的經文再解釋一下:

  

  你尚顛倒,執常爲斷,將塵作根,惑外面的聲塵爲聞性,何怪昏迷,以不生不滅的聞性,變成了有生滅的聲塵之斷、斷見。終不應言:離開了聲塵的動、靜,有時候耳聾的閉塞;有時候耳聰的開通,這個跟耳根沒關系,而來說無聞性,說聞無性,說聞無性就是沒有聞性了。簡單講:不生滅的聞性跟這個塵,外塵跟根無關。

  

  【上四句責迷,下四句戒謬。塵性斷滅,根性常住,斷常縱使難辨,根塵自屬易分。顛倒者,執常爲斷是顛倒,將塵作根亦是顛倒,故曰:汝尚且顛倒,惑此聲塵之有無,以爲即是聞性之有無。故前無聲,問汝有聞否?汝答無聞。此即是根塵不分之顛倒,根塵尚且不能分別,何怪昏迷,斷常莫辨,以常住之聞性,認爲斷滅。前言,雲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爲修因,即汝斷常莫辨之顛倒。】

  【終不應言:戒止之詞;動、靜指聲塵,有聲曰動,無聲曰靜;閉塞、開通,指浮塵根肉耳,耳聾曰閉塞,耳聰曰開通。】我們常常講:耳聰目明,耳聰目明,就是這個道理。【意謂聞性靈光獨耀,迥脫根塵,不但聲之有無,不關聞性之事,即耳之聾聰,亦不關聞性之事。】離塵、離根,就是聞性常住,記得師父的話:離塵、離根,就是聞性常住。離所緣——塵、離能緣的根,就是聞性常住。所以修行,要找到那個真如自性,常恒的真如自性,要迥脫根塵。所以我們常常講:靈光獨耀,迥脫根塵,迥脫根塵,每次都是這樣講。這個“迥”就是遠,遠遠的脫離,擺脫這個根跟塵,叫做迥脫。會念,但不懂得意思,每次都是講;有的人還念錯了,念:回脫根塵,我說:不是吧!哪有這句話,我怎麼沒聽過?說:師父!有一句話叫:靈光獨耀,回脫根塵。我說:我沒聽過。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遠遠的抛棄根跟塵。不但聲之有、無,不關聞性之事,即耳之聰,聾、聰也不關聞性之事。【汝終不應當作如是言:離卻動、靜之聲塵,離卻閉塞、開通之耳根,說無聞性。聞性是常住,圓滿周遍,豈屬斷滅耶?】這一段是用鍾來驗這個真常的聞性。

  

   【二擊鍾驗常竟。】

  

   底下,【醜叁 引夢驗常 (分二)…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