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五▪P9

  ..续本文上一页解释一遍。说:知道有声音,和知道没有声音,当然这个是外在生灭的声尘。或有时候无声,或有时候有声;或有时候无声,或有时候有声音。岂彼这个无关于不生灭的闻性,你的声音的生灭的增减,变成了你一下有闻,又一下无闻。闻性实在是如果说跟着音声俱灭去,闻性已经不存在了,那么谁知道没有声音的时候,那个时候,是谁来认可它、认知它呢?

  

   719页,中间,这个就是最重要: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做个解释:是故阿难!声音是外尘,在闻性当中,是声音自己有自己的生、有灭,不关于你常住的闻性,受到了声音的生和声音灭,声之生、声之灭,声生声灭,令你的闻性变成有时候有闻性,变成有时候无闻性。就是说:声音的生灭,无关于常住的闻性。所以佛就告诉你:要用这个常住的心,如如不动的心,不受外在的尘的影响的心性修行,你就抓到了修行的根本。

  

  【上破谬误,此申正义,断定尘】断定外尘【有生灭,根无生灭。是故,是知无声,非无闻性之故,声尘在闻性之中,自现生灭之相,与闻性无干。非为汝之闻性,因声生声灭,能令汝之闻性,为或有或无也。闻性常存,】一切时中,【一切时有,岂随声尘生灭,为有无哉?】

  

  好!现在诸位全部把笔放下来,你们要用最快的速度,我如果说问你们:有声无声?你们要答有声无声。问你:闻性存在否?是存在还是不存在?速度要很快,如果是速度不快的话,就是表示你对这个本性的认知度还不够。我要问有声无声,你要回答得很快!

  (师拟拍手,拍到)有声否?

  (师拟拍手,拍到)有声否?

  (师拟拍手貌,未拍到)有声否?

  (师复拍手,拍到)有声否?有声否?有声否?

  (师拟拍手貌,未拍到)有声否?

  (师复拍手,拍到)有声否?

  (师复拍手,拍到)闻性存在否?

  (师拟拍手貌,未拍到)闻性存在否?

  (师复拍手,拍到)闻性存在否?

  (师拟拍手貌,未拍到)闻性存在否?

  (师拟拍手,拍到)有声否?

  (师拟拍手貌,未拍到)有声否?

  (师复拍手,拍到)闻性存在否?

  (师拟拍手貌,未拍到)闻性存在否?

  (师复拍手三次,拍到)闻性存在否?

  嗯!很好!这个就是认知度,不晓得你们根器这么利,我用时空机、穿梭机,把你们送回二千五百年前,答得比阿难更快,在佛陀的座下,答得比他干净利落,因为大家都答对了!不懂的就跟着人家喊就好了!

  所以说:这个修行抓到了根本,那么你就知道,外面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跟我们本性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呢?它是独立,绝对独立存在的。所以,师父就一直跟你讲:你要控制你的情绪,不要外在的原因太影响到你的这些情绪的变化,这是不好!爱恨交织会毁掉一个人。学佛的人有大爱、有大慈悲心,平等的大爱,学佛、为佛的弟子,0.0001的恨都没有,不可以有这种心,不健康的心灵,完全都是有佛的“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所以用本性修行,一念之间就与佛相应!所以你见性,你当然就可以舍掉这些,尘自生灭,自性不动,因为这些都是生灭法的。

  好!诸位!我现在问你:金钱是不是生灭法?名利是不是生灭法?男女的感情是不是生灭法?房地产是不是生灭法?是!整个宇宙、山河大地,是不是生灭法?无量的星辰是不是生灭法?那就是: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单刀直入就见性!这个第一义谛、究竟第一义谛实相搞不懂,头撞破了都不知道,修什么行?边修行边烦恼。。。

  太多人来师父的面前讲了几句的话,就是说:师父!凡所有相,都是虚妄,我都知道;我也知道这是生灭法;我也知道这个是缘起法;可是很奇怪,就是放不下,晚上就是睡不着!这一句话就是叫做思惑,道理知道叫做见惑,要真正契入,就要断思惑,就是习气。无量亿劫来,那个习气就是难!这个问题,修行不在于说你道理不懂,你道理已经。。。现在大家都有相当的基础,都懂;严重的问题在哪里?严重就是那个习气,我让自己不舒服,卡住!他自己一个人烦恼,全家都烦恼,他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道理他统统知道,听了十年,也是一样;听了二十年,还是这样子!

  所以,你注意看,你有家庭的人就知道,有家庭的,夫妻之间,学佛十年、学佛二十年,一发火起来,佛忘了,到最后,下场就会去跪在佛前求忏悔,就会诵《金刚经》: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他就又求忏悔。结果再过几天又大声了,隔几天又忏悔,又大声、又忏悔。。。人就是一直重复。。。就知道,做不到,知道,做不到!像这种情形怎么来做呢?像这种情形,第一个,你的生活当中,愈单纯愈好,因为你还没有办法柔软心、柔软的态度,烦恼也多;那么平常就变成多拜佛、多念佛、多持安乐妙宝,多持安乐妙宝。有的人修行,他为了让他要训练那种妄念不起来,他用什么修行?他一边走路,一边持大悲咒: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唎耶。。。他就一直持大悲(咒),因为大悲咒长,他没有时间打妄想,这个也是一种方法。不过车子若迎面而来,你要知道闪避;车子一来,我因为持大悲咒,被车子撞死了,那个没办法,大悲咒没办法跟那辆车子那么大的重量撞击的。

  所以这个修行还是要点滴的功夫,点滴的功夫。知道自己习气不好,对不对?譬如说你贪吃,你就自己稍微减量一点。你贪睡,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好!我以前睡七个钟头、八个钟头,我现在稍微少睡一点,睡六个钟头。因为在家居士不同于出家嘛!对不对?居士有居士的一个生活方式。出家,这里是团体的,这算是学校,睡上五个钟头,算是。。。也算蛮长的了。我们十点打板嘛,对不对?十点打板,再来就是凌晨四点多就打板。十点就安板,四点半打板,大家做早课,还有六个半钟头,算是不错了,算是不错了!真正的法师在用功,一天里面,很少人会睡超过五个钟头,一般的法师,一般的法师。大部分来讲,都是睡四个钟头, 像在安板以后,有时候大家还会念念佛,平常都是四个钟头到五个钟头这中间。师父没有办法睡这么久,没有办法睡这么久,以平常来讲,我们都是睡一点就起来。所以说:如果你有这样子的不好的习气,自己真的要调整一下,睡觉睡得太长,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嘛!是不是?大家如果有心向道,这个不会很难。

  

  诸位!719页,最后一行,

  【寅四 责迷戒谬】

  

  【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好!解释一下:

  你现在颠倒,惑外面的声尘为里面的闻性,叫:惑外声尘为不生灭的闻性。尘是有生灭的,闻性是不生不灭的,所以下手处要用不生不灭的心性去修行。何怪昏迷,也难怪你这样昏迷,以常为断,因为不生不灭的闻性是常,而有生灭的声尘是断,叫做以常为断。你现在把不生灭的闻性搞不清楚,跟外面的生灭的声尘为断,以常为断。把不生不灭的闻性,这个为常,变成了生灭声尘的断,弄不清楚。

  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动、静是声尘;那么闭,耳朵闭起来就是耳聋的人,开通就是耳聪的人,这个全部都在讲耳朵。这个闭塞不是讲鼻子,闭塞、开通不是讲鼻子,是讲耳朵。耳聋的人,耳根就闭塞;开通的人,耳聪,人家讲:耳聪目明嘛!这个耳根,闭塞跟开通是指耳根,耳根有时候不行的人,耳朵聋掉了听不到声音;而有的人耳聪,开通了,听得到声音。简单讲:外面的动、静,跟耳聋、耳聪这个耳根,跟闻性完全没关系,说闻无性。说无闻性。

  

  那么整句的经文再解释一下:

  

  你尚颠倒,执常为断,将尘作根,惑外面的声尘为闻性,何怪昏迷,以不生不灭的闻性,变成了有生灭的声尘之断、断见。终不应言:离开了声尘的动、静,有时候耳聋的闭塞;有时候耳聪的开通,这个跟耳根没关系,而来说无闻性,说闻无性,说闻无性就是没有闻性了。简单讲:不生灭的闻性跟这个尘,外尘跟根无关。

  

  【上四句责迷,下四句戒谬。尘性断灭,根性常住,断常纵使难辨,根尘自属易分。颠倒者,执常为断是颠倒,将尘作根亦是颠倒,故曰:汝尚且颠倒,惑此声尘之有无,以为即是闻性之有无。故前无声,问汝有闻否?汝答无闻。此即是根尘不分之颠倒,根尘尚且不能分别,何怪昏迷,断常莫辨,以常住之闻性,认为断灭。前言,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即汝断常莫辨之颠倒。】

  【终不应言:戒止之词;动、静指声尘,有声曰动,无声曰静;闭塞、开通,指浮尘根肉耳,耳聋曰闭塞,耳聪曰开通。】我们常常讲:耳聪目明,耳聪目明,就是这个道理。【意谓闻性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不但声之有无,不关闻性之事,即耳之聋聪,亦不关闻性之事。】离尘、离根,就是闻性常住,记得师父的话:离尘、离根,就是闻性常住。离所缘——尘、离能缘的根,就是闻性常住。所以修行,要找到那个真如自性,常恒的真如自性,要迥脱根尘。所以我们常常讲: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迥脱根尘,每次都是这样讲。这个“迥”就是远,远远的脱离,摆脱这个根跟尘,叫做迥脱。会念,但不懂得意思,每次都是讲;有的人还念错了,念:回脱根尘,我说:不是吧!哪有这句话,我怎么没听过?说:师父!有一句话叫:灵光独耀,回脱根尘。我说:我没听过。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远远的抛弃根跟尘。不但声之有、无,不关闻性之事,即耳之聪,聋、聪也不关闻性之事。【汝终不应当作如是言:离却动、静之声尘,离却闭塞、开通之耳根,说无闻性。闻性是常住,圆满周遍,岂属断灭耶?】这一段是用钟来验这个真常的闻性。

  

   【二击钟验常竟。】

  

   底下,【丑三 引梦验常 (分二)…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