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五▪P8

  ..续本文上一页。【俱答无闻,错谬在此,若实无闻,】如果实在没有听闻,【谁知无声?】对不对?我当然有闻,有声音,有闻;无声,还是闻啊,因为闻到“无声”,要不然怎么知道无声?所以,闻性无关于声尘。【乃是声于闻中,有生有灭,实非闻性,或有或无。此第二次审,已得其谬耳。】

  

  715页,第三行,经文:

  

  【时罗睺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俱闻就是俱言有闻。时罗睺罗,又击一声,佛又问:汝今闻否?闻性存在否?阿难大众就说:嗯!存在,闻性有闻。俱言有闻。

  

   看注解,

  【前佛敕罗睺击钟,此第三次审,佛并未敕罗睺更击,此一声至关重要,足见罗睺与佛,合拍成令,有此一声,方验闻性,本不生灭。若闻性已灭,此声又何能闻?】已经跟着声音跑掉了,我们再听就听不到声音了。那么,没有声音也是一种音声。【既又能闻,足显闻性真常。】所以,尘自生灭,自性不动,就是这个道理。【末句应是:俱言有闻。】

  

  715页,中间,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此佛与确定,有无属谁,要阿难大众,亲口说出,或有或无,但惟是声,音即声也。响者音之余也。】我们说:音响,音响,大的叫做音,小的就是响,尾音叫做响。【闻性真常,不随缘起,岂彼声无,遂谓闻无也。】声是外尘,跟闻性有、无没有关系。

  

  【如来又敕罗睺击钟,问阿难言,汝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有声。

  

   716页,

  【《正脉》云:汝今二字,不如今有二字为妙。此第二番问,亦分三次致审,此第一次审答声之有无。汝今声不,问以汝今有声不?】没有?有没有?【欲令悟知有闻,方知有声,】有闻方知有声。【俱言有声者,但知有声,未悟有闻也。】闻性一直存在。

  

  【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

  

  少选就是稍顷,经过一会儿,声音销了,铿~~~声音没有了。稍顷声音销了,佛又问言:尔今声否?外在的尘,这个声音存不存在?阿难俱答:无声。这个答对了!

  

  【少选即少顷,时之不久也。钟声已销,佛又问言:尔(汝也)今有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无声。此第二次审,但知无声,未悟有闻。】没有悟还有这个闻性在。

  

  【有顷罗睺,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有顷就是经过一会儿,罗睺罗再来撞钟,铿~~~佛又问言:尔今声否?有没有听到声音啊?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有顷亦少时也。】经过一点时间。【此第三次审,以验声有生灭,闻性真常,于声无之时,闻性非灭,今声有之时,闻性非生。】闻性并没有生。声有之时,闻性并没有生。

  

  所以,

  

  【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这个经文再念一下:

  佛就问:阿难啊!就你所知道的,哪一种情形叫做有声?云何声,云何声就是:就你所知道,哪一种情形叫做有声呢?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佛问阿难:就你所知道,哪一种情形叫做有声?哪一种情形叫做无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撞钟若击了,就叫做有声;击久了,声音没有了、销了,音响双绝,则名无声,则名无声。

  

  【第二句,问以汝云何有声?此段亦是佛与确定,此声何以或有或无,令知从缘所生,闻性不属缘生,故不随声为有无也。】

  

   717页,中间,

  

  【寅二 责其矫乱】

  

  【佛语(去声)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惟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好!诸位!我现在告诉你,把715页,诸位翻开715页,715页,倒数第五行,把它卷,卷起来,把它卷起来,卷到可以跟716页中间这二行经文对照,来!卷,卷起来,把讲义这一页卷起来,卷起来;然后这一段:(715页)佛问阿难:汝云何闻?然后,佛问阿难,汝云何声?然后再这二段,就知道为什么叫做报答无定。折好了没有?折好,你这样就可以直接看,你翻来翻去,你还看不清楚。折好了,我们先看715页,看经文就好,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可是这一段阿难却答不一样。另外,716页,中间这二段经文: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所以你看看,717页经文,佛就喝叱他、纠正他: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闻与声报答不定,如何、云何不名矫乱呢?

  

   好!诸位看717页,注解,倒数第四行:

  【佛语阿难:以上告下谓之语;并及大众,汝现今云何自语矫乱?分明是声之有无,汝混答闻之有无,闻性本无生灭,岂属有无;汝混淆而答,讵非矫乱耶?大众阿难,心未信伏,俱时问佛:今我据实而答,声有则闻,声无无闻;又钟击有声,】若不击时便无声,【不击无声;并无乱答,云何名为矫乱?佛言:钟声一击,我问汝有闻不?汝答有闻;】钟声歇,【钟歇无声,我问汝有闻不?汝说无闻?钟声再击,我问汝有声不?汝答有声;少选声销,汝说无声;声闻虽复双审,有无只归一边。究竟还是有闻无闻?还是有声无声?报答无有一定,如是答话,云何不名矫乱?】

  

   718页,【寅三 破申正义】

  

  【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

  

  说:阿难啊!声音既然销声匿迹,没有音响的时候,你说无闻。若,就指出这个阿难的问题了,若实无闻,“闻”的底下加一个:性,那就更清楚了。若实无闻性,闻性已经灭了,无闻就是无闻性。若实无闻性,闻性已经灭了,就同于枯木了,钟声更击,汝云何知?就表示再击钟,闻性没有跑掉,你讲无闻性是不对的,无闻是不对的,闻性不随声尘——声音的有、无来消失或者存在。所以说:同于枯木,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

  

  【此破谬误之惑,以申正义。声尘生灭,闻性真常,乃为正义。此段取更击,以验闻性常存。声销无响:即上击久,音响双绝,此但无声,汝说无闻。若实在无闻,闻性已灭,即应同于枯木。无有知觉,钟声更击之时,应当不闻。汝云何更击之时,仍复有闻,而知有声耶?既更击仍闻,可以验知闻性常存。】知有知无;

  

  看经文:

  

  【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这个博士来都看不懂,中文系的博士来,都不知道他在讲什么。

  我现在教你加字,你再加下去,否则你这一段完全看不懂!好!我先念一遍:知有,这个“有”底下加一个:声,知有知无,知有声、知无声;那个“无”底下加一个:声。自是声尘,或,底下:无,或无或有,或无声、或有声,或无或有,或无声,底下加一个:声。再念下来:岂彼闻性,为汝“有”,加一个:闻,“有”底下加一个:闻,有闻性;无,加一个无“闻性”,“无”的底下加一个:闻性,有闻性、无闻性;等一下我会解释。底下,闻实云无,“闻”就是闻性。实云无,“无”的底下加一个:闻性,无闻性。最后一句,第四个字:谁知无者?“无”的底下加一个:声。

  开始解释了,知有知无,自是声尘,说:知道有声、知道无声,自是外在生灭的声尘;所以“声尘”上面加五个字更清楚,自是:当然,那只是外在生灭的声尘,“外在生灭之”声尘,加这五个字,外在生灭之声尘。或时无声,或时有声,有时候无声,有时候有声。岂彼,中间加:“不生灭之”闻性,不生灭之闻性。为汝有无?为汝声之生灭而增减,变成为一下有闻性、一下无闻性。所以,为汝有无就是:为汝一下有闻性、一下无闻性。整句的意思是说:岂彼闻性,岂彼不生灭之闻性,变成被你的声音的生灭,而变成有增减,有增减,变成了一下有闻性、一下无闻性。闻实云无,闻性如果实在随声音俱灭,变成了无闻,变成了无闻性的时候。闻实云无就是:如果这个闻性实在随着声尘俱灭,变成了没有闻性的这个时候,没有闻性,那么谁知无者?“无”就是没有声音,那么,谁来知道没有声音?闻性已经没有,不存在了;闻性不是判断有声就是判断无声嘛!谁知无者:谁知无声者;所以那个“无”字底下要加一个:声。如果没有闻性的存在,因为闻性跟着声尘灭去了,那么这个时候,谁知道没有声音?如果你知道没有声音,那当然就是闻性没有败坏,因为闻性判断有声跟无声。有声跟无声,没有增加闻性的增减。所以知道。。。

  

  719页,

  【此取知无以验不灭。此段共有五个无字,一、二、五皆约声说,三、四约闻说。】所以,刚刚师父叫你添字,就是这个道理,要不然谁来看也看不懂这到底在讲什么。【上三句明生灭惟声,不关闻性,知有声知无声,自是声尘在闻性之中,或时有或时无(即上钟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则名无声。)。岂彼闻性,为汝声之生灭,而成有闻无闻耶?闻性若无声之时,实在随声以俱无,是谁又知其无声乎?既知无声,则非无闻性者,明矣。】

  

  经文这一段,师父直接就贯串再讲一遍,718页,倒数第二行,经文,师父再直接…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