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五▪P6

  ..續本文上一頁來藏:諸佛因中,返妄歸真,複本心源,究竟清淨,惟一真心,更無他物;】

  第七、【大圓鏡智:轉第八識所成,與庵摩羅識,】無垢清淨識,【轉阿賴耶所成無異,亦同照萬法。《八識規矩頌》雲:“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刹中。”二者有何分別?而無垢識,分別一切,而無染著,故名無垢;大圓鏡智,圓照萬法,而無分別,如圓鏡照物,平等普照,不起分別,故稱大圓鏡智。】這個文字都簡單。【問:“此二與菩提智果,有何差別?”答:“此二惟照俗谛,】就是站在俗谛的角度來說,【一有分別,一無分別,】有分別的叫做無垢識,無分別的叫做大圓鏡智,大圓鏡智。【而菩提智果,即一切種智,乃叁谛】真谛、俗谛、中谛。【圓照也。”】這個文字都很簡單。

  

  710頁,

  【是七種名,稱謂雖別:】這個名稱叫法雖然不同。【是七種佛之果德,名稱雖別,體性無殊,本來清淨,纖塵不立,本來圓滿,萬德具足,其體堅固,不可破壞;其性凝然,本不動搖;喻如金剛王寶,最爲堅固,能壞一切,一切無能壞者。稱之以王,表其最尊最勝,惟佛獨證。喻上七種,同一常住,不生不滅,不變不壞,一成永成也。是知欲獲常住果,必要常住之因,方能契合。】

  

   底下,這個是阿難的疑惑,底下中間經文這一段是阿難的疑惑,

  【若此見聽,離于明、暗、動、靜、通、塞,畢竟無體,猶如念心,離于前塵,本無所有。】

  

  阿難把妄識跟體性還是搞不清楚。

  若此見聽,離于明、暗、動、靜、通、塞,畢竟無體,猶如第六識之念心,如念心離于前塵本無所有,意思就是:六識的妄心,離于前塵無所有,那麼,用這個來作因地心,怎麼可能呢?好!這個是阿難所懷疑的。阿難到現在還搞不清楚,離塵有自體性,離塵無自體性,那個識心分別跟本性。

  

  底下,

  【前四句疑因斷滅,後叁句疑同妄識。若此見聽:根惟舉二攝六;若離明暗等,塵則舉六以攝十二。】這個就是以少攝全,因爲文章就不用那麼長。【阿難因聞佛說,離明、離暗,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等,不知佛說,攬塵所結之根,離塵無有結體,】這個“結”就是識心分別的意思,有粗的結、有細的結。【並非無有性體。】性體是永遠存在的,而這個結體,識心分別這個結體、煩惱的體,是不存在的。【前喻由器形異,名之異空,除器觀空,說空爲一。法合離塵無有結根之體,】離那個外塵,沒有結根之體,就是離了相分就沒有見分。【惟一精明之體,如除器觀空,說空爲一也,非言畢竟斷滅。阿難錯解佛語,疑根性爲斷滅,故曰:畢竟無體。仍複謬證,乃雲猶如念心,即第六意識心,離于前塵,本無所有。此是佛第叁番破識心無體,說識心乃前塵分別影事,】前塵分別影事。【離塵畢竟無體。阿難疑根性同念心。】同爲妄想心。

  底下,711頁,

  

  【雲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爲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

  

  前面已經標示過了,一、菩提;二、涅槃;叁、真如;四、佛性;五、庵摩羅識;六、空如來藏;七、大圓鏡智,剛剛才念過而已,常常會忘記,這很正常。

  雲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爲本修因?就是你下手處錯了,而欲獲如來,七常住果?

  

  那麼,這阿難就懷疑,【此謬疑因果相違。阿難以佛于第一決定義中,所示必定以因同果,若以生滅心爲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故驚疑難問:雲何將此畢竟斷滅之根,以爲本修因,欲獲得如來果地,七種常住之果耶?此阿難因聞佛示,揀選圓根,一門深入,】所以,【故起斯難。】

  

  【醜二 後先異說】

  

  【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無前塵,念自性滅。】

  

  這個就根據前面所說的,(【此牒前語,】)【指根同識,單舉一根,例余五根。意言此根性,離塵無體,與佛所破識心,離塵無性,有何差別。】

  

  【進退循環,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求無上覺?】

  

  求無上覺。這個意思就是說:將誰立因,求無上覺?這個立就是不生不滅性的常住因,立不生滅之因,而求無上覺。

  簡單講,再解釋一下:說:進退循環,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求無上覺?解釋一下:進,來思惟,進思;退,想一想,進思退想,循環不斷的微細推求,嗯,我找不到我的心。不曉得我們的常住的本性,是離塵有自體性的,以及我心所。那麼將誰來立這個不生滅的因,而求無上的正等正覺呢?

  

   好!看注解,

  【進退循環者:進前而思,退後而想,前後反覆,循環不斷。微細推求者:精微詳細,推究研求,本來無我】不生滅的【因心之體,及我】不生滅【因心所在之處。】解釋一下:本來無我因心之體,以及我因心所在之處所,本來沒有我不生滅因地心的體性,以及我不生滅因地心所在的處所;“處”就是處所。【此二語,】這二句,阿難以根性如同識心的念心,(【阿難以根性同念心,】)不曉得識心是本性的影子。【故作是語,即同第一卷,佛破識心無體無處也。根性既是無體無處,則將誰立真因,以求無上覺道?以根性既是斷滅,】把那個根性當作是斷滅。【同佛前雲:“則汝法身,同于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交師所雲:既惑根性,全同識心,則全將前破識之意,而轉以破根矣!】“根”就是根性。

  

  【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言,終成戲論!雲何如來,真實語者?】

  

  解釋一下:如來先前所說的,湛然,“湛”就是湛然不動,“精”就是精一不雜。湛然不動,精一不雜,“圓”就是圓滿周遍;“常”就是常住不滅。這個湛然不動,精一不雜,圓滿周遍,常住不滅,怎麼樣?違越誠言,違背了誠信之言,終成戲論,怎麼可以說,雲何如來是真實語呢?怎麼可以說如來是真實語者、不打妄語者?

  

  【此舉佛前言,證以後先異說。】“後”就是後,“先”就是先前,異說:有不同的說法。這個是舉佛前言、後言有矛盾,當然是阿難自己懷疑的。【前二句舉顯見之文,是佛先說。湛者湛然不動,即第二顯見不動;精者精一不雜,則第六顯見不雜;圓者圓滿周遍,則第七顯見無礙、第八顯見不分;常者常住不滅,則第叁、第四、第五、顯見不滅、不失、無還。】這個我們十番顯見都講過了,不能一直重複,浪費時間。【今說離明、離暗,無有見體,豈不違越(背也)誠信之言,】違越就是違背誠信之言。【終成戲論?】與佛自己所講的,【即自語相違也。】就是佛自己所講的話互相違背。【前佛說無上法王,是真實語,若此後先異說,】後面講的跟前面講的不一樣,【雲何如來,是真實語?】真實語者。

  

  【醜叁 更求開示】

  

  【惟垂大慈,開我蒙悋!】

  

  惟垂大慈,開我蒙昧執悋。

  

  【阿難前雖疑因果相違,後先異說,】後跟先,佛有不同的異說之處。阿難前面雖疑因果相違,然後呢?後以及先,後面跟前面,佛有異說之處。【終未能徹底明白,佛之所說,故更求開示。惟願垂大慈悲,開發我之蒙悋。蒙者蒙昧,】悋,簡單講就是執,堅固的執著叫做悋,執著不舍叫做悋。蒙者蒙蔽,【昏于後說;悋者執悋,】衆生的執著,不是你所想像的,叫他要柔軟心、要講柔軟語,他就是做不來;身段要放軟一點,就是不行,就是不行!執悋。【泥于先聞;】“泥”就是束縛,束縛在先前所聞的。【是非莫決,取舍無由,故不得不求示也。】

  【初阿難錯解佛語,以謬難竟。】

  

  好!現在把筆放下來,看看這裏,阿難之所以誤會了佛,重點還是在這個:

  這個是真如本性,(師舉自己左手背)佛講的,叫我們要作本修因。這個就是相分(師右手拿一書,置于手背之上),相分就是色聲香味觸。這個影子(書投在左手背上有影子),手背上的影子就是見分,見分,這個見分是所謂識心分別。影子跟相,能所一對,諸位!沒有能(師拿開書),它就沒有所,有相的執著(師把書置于手背上),執相不放,能所就是一定存在,能跟所,都是如來藏性所遺留物,所多余出來的東西。本來只有一只手(師拿開書,唯舉左手),真如自性的一只手、清淨心的一只手;可是一動念(書又置于左手上,投下影子),就執、執著,我們真如自性,浮上了一層見分的影子,就是識心分別,影子代表識心分別;那麼我們現在把本性也當作是識心分別,阿難就是這樣懷疑。所以這個識心分別,離塵,(拿開書),它無自體性。你看,塵一離開,影子就沒有;相分一離開,見分就不存在,唯是一心、唯是自證分,只有自證分;一動念,只要你有影子,就一定不可能離開相分。

  簡單講就是:你內心裏面自己産生妄想,妄想那裏面都有相,“想”裏面它都有相。就算外塵不現前;可是那個識心分別,過去、現在、未來的識心分別,還是非常強烈,還是非常強烈,還是想像你過去、以前生活,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相,都一定存在。所以,無論粗糙的相分、見分,無論微細的,就是外塵不在,可是這個影子,這個影子,這個影子,指內心的世界,內心的煩惱跟執著、習氣還是一直存在,一直存在。簡單講:我們用這樣子來比喻,是讓你更容易了解,阿難他就是不明了,說這個識心分別叫做離塵無自體性,離塵無自體性就是:這個影子一離開相分,見分就不存在,叫做離塵無自體性。離塵有自體性就是:我們離開了這個塵(師示書離開),可是這個本性(指自己左手)還是一直存在。所以釋迦牟尼佛就是叫你要用離塵有自體性——真如自性修行,就是叫你用這個修行,知道嗎?不是叫你用影子修行。懂嗎?所以相分一拿開(師把書拿開),見分就不見了,(影子沒了),剩下一個自體分(師指代表真如本性的左手),就是用這個。好!所以你執著不斷;當然,我這個是方便說,因爲這個本。。。。。妄想、煩惱它會自己動念,它自己會跑出來,自己會跑出來。

  就是這個相分不在,晚上你睡覺的時候,識心分別它…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