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候,是眉開眼笑,她男朋友送她一只泰迪熊,泰迪熊,泰迪熊。她正在談戀愛的時候,她男朋友回去了,她就電話接起來:嗯!Honey!她拿那個泰迪熊就猛親,當她男朋友。後來她男朋友,二個人吵架,吵得很厲害,然後她男朋友也不打電話給她了,她每天抱著那一只泰迪熊,左打泰迪熊,右邊又打:爲什麼不打電話給我?那一只泰迪熊變成她出氣的。後來把那個泰迪熊吊起來,射那個飛镖:可惡的男人,可惡的男人!當那只泰迪熊很可憐,被打得慘兮兮!
那麼就了解說,衆生因爲世間的有跟無,強烈的那一種對相上的執著,是無以自拔的!如果你不能脫離這一些緣起的、如幻的假相,這一輩子很難入道!所以,師父一直強調:念佛一定要用智慧念佛,你經教不通、心性不明,是很難把它念到一心不亂的!所以,聽經聞法是有幫助,正面幫助,絕對有幫助我們了生死。而且幫助我們念佛也好、拜佛也好,或者是你做種種的佛教活動,或者是慈善的活動,乃至于你平常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好,也好。
但是難就難在,我們無量劫來的習氣太重,就是那個個性就是不改,改不掉!雖然佛法聽了十年、二十年,可是那個。。。臺灣話講:那個古怪的個性還是在,他就是不改;我偏偏不改,你能奈我何?那就沒辦法了!所以,如果你不改變你自己;這一句話就是十足的哲學名言,就是師父告訴你這一句名言:你如果不改變你自己,就是佛來都沒有用,一點辦法都沒有!萬法既然唯心所造,是不是?身心在你自己,佛在外面,有什麼辦法?
所以,要親因緣跟增上緣,這二個緣,你一定要弄清楚,這親因緣跟增上緣,二個都很重要,例如說:我現在很有修行,也很認真的用功拜佛、念佛、聽經聞法,這個親因緣,對不對?很好!可是你臨命終,旁邊的人不懂得助念、不懂得安撫你,當你在加護病房、急診室的時候,又說了一些是是非非:你看,你拜佛,叫你不要吃素,你每天都吃素,吃到你看,送急診室、加護病房,現在醫生講:沒辦法了,你癌症第x期了!你看,都是因爲你拜佛、都是因爲你吃素來的!哇!然後就是發大火;(笑)又講到那個不會講的“擰”字了,氣!你臨命終沒有碰到好因緣,增上緣沒有碰到,麻煩大了!這一念嗔恨心起了,咻!就會墮地獄的,很可怕的!那你說:師父!您不是說他修了很多的善因嗎?可是,就碰到沒有好的因緣;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喔,記住喔!你有善根,念佛、拜佛、有聽經聞法,算有善根了;那個福德跟因緣不具足,沒有!所以那個臨命終沒碰到。所以說:你必需要有親因緣,就是你很肯自己改變自己,還要結,跟外面一定要結善緣,在你四周圍的人,就算你不想跟他這個人做朋友,你也不要跟他結惡緣,記得師父的話,這樣你臨命終才有人來替你助念。所以,這個親因緣跟增上緣,是很重要的。當然,功夫爐火純青的人,像祖師,這個爐火純青的人,那不需要什麼,他一念之間就ATM轉賬,就直接轉到極樂世界去,舍身趣生,刹那之間就蓮花化生了!是不是?所以,你今天所修的,絕對功不唐捐。要記得!跟無量無邊的衆生結善緣,這個很重要!不要得罪任何衆生,尤其不能得罪小人,得罪一個小人,比得罪一千個君子更可怕!
707頁,
【世人皆謂能緣之見,必因于明,有明方成有見,暗時即成無見。不明下,指前合眼之人,對彼前立之人,黯然不明,自然能發知覺,則諸暗相,永不能昏。謂雖滅明塵之緣,】雖然滅掉外在明光之塵,有光線。【亦複何礙于見?】亦複何礙于見,就是覺知是相同的。見是對明來講的嘛,有見有明;可是他的覺知不會受到明、暗影響的,因爲覺知是相同的。【此正驗不借緣。對彼凡、小,過慮圓妙未發,】“過慮”就是擔心。對彼凡夫、小乘人來擔心,佛擔心圓妙之心證悟未發,所以,【先銷根塵,恐致落空,故舉此以驗,令其進銷無畏也。】不要怕,不要怕,繼續前進。
【根塵既銷,雲何覺明,不成圓妙?】
這個文字簡單。
【上科舉驗,凡夫根塵未銷之人,】“根”就算見分,“塵”就是相分,八識的見分,還有八識的相分。未銷之人,【見性尚不借緣,況顯進修之士,根塵既銷,雲何本覺勝淨明心,而不成圓通妙用哉?根塵既銷叁句,合前文。根謂根身,即情世間;塵謂塵境,即器世間。既銷者,即內瑩發光,所有諸相,如湯銷冰。雲何覺明不成圓妙者:即應念化成無上知覺也。】
【 文從阿難請修至此,佛爲說二決定義,前義略示因心須擇,令圓成果地修證,後義詳示初心方便,令切曉下手工夫。】令深切。。。“切”就是深切,“曉”就是知曉,令深切知曉他下手的功夫。所以,修行要有方法,不是盲修瞎練。【解根方法,發明詳盡,但未顯指何根,爲證入華屋之門,佛雖密示,而學者于此,宜當反覆潛玩,庶幾】就算希望,【有得。】希望你能夠有所心得。
【初分門以定二義竟。】
底下來驗證,翻過來,
【壬二 驗證以釋二疑 (分二) 癸初 驗釋根性斷滅疑 二 證釋別有結元疑 】
【(癸初分二) 子初 阿難錯解佛語以謬難 二 如來即事驗常以釋疑 】
【(子初又分叁 ) 醜初 因果相違 二 後先異說 叁 更求開示 今初】
708頁,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
阿難白佛:世尊!您不是常常講的嗎?不生不滅的因地心的覺心,要跟常住的、不生不滅的常住果,要與果位名目相應嗎?就是不生滅因,才能産生不生滅果嗎?
底下,
【如佛說言:指佛先所說,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此發覺初心即因地心,故曰因地覺心。欲求常住,不生不滅之佛果,即上文所雲: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生死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爲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此分明說因地心,要與果位名目之義相應,不是】不只是【名目皆同,】而且要義理還要相同。【必要其義相應,若以生滅心爲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即義不相應也。】用現在的話講:如果用放不下的心,想要求得佛果,那是不可能的!就這麼簡單。我這個放不下、那個放不下,用這個心,那打死不可能成佛!佛是沒有一件事情放不下的。若以生滅心,生滅心就是放不下,識心分別,哪東西放?妄想相放不下,還有習氣放不下。簡單講就是:習氣放不下、妄想心放不下、執著心放不下,要這樣求成佛果,不可能!你要能夠用不生不滅,令心無所增減,了解諸法本空,用肯放下就真的放下,沒有考慮、任何轉圜的余地,就是這樣放下,沒有任何的條件,放下,這個不生不滅的因地心,只要用這個心來求佛道,名字相同,義理也就相同,就一定會成佛!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嘛!
底下說:
【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
說:世尊!如果位當中,也可以講說無上的菩提。把筆拿起來標號,菩提,標一;涅槃,標二;真如,標叁;佛性,標四;庵摩羅識,就是無垢清淨識,就是所謂的。。。它迷了叫做阿賴耶識,悟了叫做無垢清淨識,標五;空如來藏,標六;大圓鏡智,標七,這是七種名,稱謂雖別,但是都是果地。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就是我們的佛性,常常講的。那麼你也可以稱爲無上菩提;也可以無上涅槃;也可以稱爲真如自性;也可以稱佛性;也可以稱庵摩羅識;也可以稱無垢清淨識;或者稱空如來藏;或者稱大圓鏡智;這個都是指我們每一個人的涅槃妙心、如來藏性。
709頁,
【此引果常住。七果皆取如來果地所證,不取在纏因地所具。】在纏的因地,那個是煩惱,取果地。
好!底下,“菩提”,畫一個框框,【菩提:】就剛剛你標示的,現在要對應,對應來看。“菩提”,畫一個四方形框起來。菩提:【是究竟智德,離煩惱所知二障所成故;】
【涅槃:】標二。【是究竟斷德,】斷德就是因修行而斷,叫做斷德。斷煩惱障、斷所知障,【出分段、變易二死所證故;】
底下,叁、【真如者:天然性德,無妄曰真,一真一切真,無有一法不真,若真外有妄可遣,則非純真;不異曰如,一如一切如,】這個“如”就是我們所講的空,畢竟空,如如不動。一如一切如,就是一空一切空,無法不空。簡單講就是: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就是見到如來,就是見到空相的意思。所以,一如一切如,要一空就全部都空,空到底!【無有何法不如,】簡單講:沒有一法不空,空就是如。【若法中有如可立,則非本如。】這個“如”是在形容本來的真如,而不可以真如頭上又把它加一個頭。所以,如果法中有如可立;這個“如”,簡單講就是自性本空,緣起無自性的意思,自性本空,所以是如。若法中,若緣起法當中有如可立,是不對的,當體就是,就是空,當體就是空。所以,不可以觀空,要妙空,要妙空,不可以觀空,觀空仍然是方便法。若法中,諸法當中,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如果不能夠體悟當體即空,那麼,你把它加一個“如”,就頭上安頭,就不是本如了。【衆生迷時若失,諸佛證後,稱真如體,起自在用,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這個就方便說了。
第四個叫做【佛性:即本覺真心,本來是佛,衆生皆具,但在迷位,佛性埋沒于五蘊身中,諸佛修證,本覺出纏,即妙而明,即明而妙也。】
第五、【庵摩羅識:】中文叫做無垢清淨識,(【此雲無垢識,】)【亦雲白淨識,迷位之中,名阿賴那,佛果位中,號庵摩羅,善能分別一切諸法,而無染著;】
底下,第六、【空如…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