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十信满了,然后就入于初住,就是这个意思。位当在十信满位,而入于初住。信满入住,一般还看不懂,不晓得它什么意思。就是十信位满了,修行修到有相当功夫了,入于初住位,就是见性;圆教初住就见性,别教要初地菩萨才见性。【同观世音菩萨,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之境。正由选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方能有此妙用。有人以六根清净,指解第三根结,】因为我们有六结是:动、静、根、觉、空、灭,认为六根清净指的是第三根结,【即能证此,】六根清净,我认为不可能,(【余意非之,】)【请俟高明审之!】圆瑛法师很谦虚。“俟”就是等待,等待有高明的人来判断一下。【工夫至此,于众生世界】这个是指(【有情世间,】)【不复生缠缚矣!】
所以,佛法,它的重点在哪里?在于不被相捆住、不被根身所捆住。
如果一个人得到大悟,那么他也会生病,可是他的生病,他只有一种负担,就是肉体作不了主,他还没有办法像佛一样,能够转这个根身,那么,他唯一的就是生病。这个生病不愉快,但是,他的心不烦。
但是,世间人有二种病,他这个身体一生病以后,内心跟着脆弱了,面对死亡就开始恐慌了!
所以,大悟见性,它有一个好处,会减少世间很多的不必要的痛苦,看到任何事情,也不会有太大的压力跟负担,因为他都是用本性在看、用本性在听,也不会跟众生一般见识。所以,就变成你赞叹他,他也没有什么增减,对不对?你批评他,他也没有什么增减。所以,令心无所增减,是名修行,佛法!虽然说讲了这么简单,佛法都是在培养这一念;但这一念还真的不简单,不简单!
703页,
【未二 证不循根】
经文: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说:阿难啊!你岂(难道)不知道吗?在我们讲这个楞严会中,有阿那律陀,阿那律陀因为太精进了,眼睛失明了;可是,佛有教他修一种。。。后面都会讲:乐见照明三昧,结果就半头天眼了,他用头来看,眼睛坏了,他用头来看,用头来看。阿那律陀无目也能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没有耳朵,可是他用龙的角在听,龙的角。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后面都会有讲。舜若多,舜若多就是空神,就像虚空的神,虚空,因为他没有色身,叫做空神,舜若多就是空。他无身觉触,因为是虚空。所以,舜若多神是虚空神,就是虚空就没有色身,无身觉触。如来用大慈悲心,如来光中,映令暂现,如来一放光,暂时让他现出这个色身。但是,这个虽是色身,既为风质,有质等同无质,其体元无。
底下,诸灭尽定,灭尽定就是九次第定,证阿罗汉果。得寂就是涅槃,如果加一个“之”就更清楚了:得寂之声闻,得寂之声闻就是涅槃的声闻乘。诸灭尽定就是证阿罗汉果的,得到涅槃之声闻乘,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这个“意根”就是第七意识,粗的第七意识,一半已经降伏了。圆明了知,不因心念,不因,写一下:不因第六意识心、第七意识心的心念。圆明了知,不因心念,也不是用第六意识的分别心,也不是用第七意识的执着,执着心,俱生的执着心。
703页,中间,
【《正脉》云:此恐凡、小,久执六用,必循六根,骤闻】“骤”就是突然。【明不循根,疑而不信,】现在突然了解说:喔!不一定要用依照外在的尘,还有内在的根,不一定用这个。根根便可以互用,疑而不信,【故引现会以证,令得除疑。汝岂不知者:反问之词,今此楞严法会之中,阿那律陀,此云无贫,九十一劫,不受贫穷果报。白饭王之子,从佛出家,多好睡眠,被佛呵责,精进】结果失明,【失目,佛怜而教之,令修乐见照明,金刚三昧,遂得半头天眼,观见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如观掌果,】)如观掌中,就是把这个水果放在你的手掌当中,如观掌果就是这个意思。就像看到你手中的那一粒水果那么清楚,叫做如观掌果。手掌放一个水果,看三千大千世界,就(像)看掌中那个水果那么清楚!【无目而见,此见不循眼,寄头明发,是一证也。他如跋难陀龙,此云善欢喜,护摩竭陀国,风雨以时,人民欢喜,故以名焉。它虽有耳而失聪不能闻声,乃用角】改用角【而听;此听不循耳,寄角明发。】你看!不得了,都很有修行!底下就是:【殑伽神女,殑伽是河名,此云天堂来,发源于雪山之顶,阿耨达池,】这个阿耨达池,东南流入海者叫做殑伽河;西南流入海者,叫做缚刍河;西北流入海者,叫做徙多河;东北流入海者,就是中国的河源。那么这个阿耨达池,你就不用背那么多,我只是随便简单念一下,有往东南流、西南流、西北流、东北流,统统【流出四河,】简单讲:阿耨达池就是很大的水源地的意思。【此其一也,神女是主河神,非鼻而能闻香。骄梵钵提,此云牛呞(shī(牛)反刍),食后恒呞虚哨,】恒呞虚哨就是这样子,如果不表演一下,你还不晓得。他就是这样,(师拟吃食时蠕动嘴唇并咂嘴貌)吃完了,他还弄了一些动作,有声音出来,不表演,你就不知道它的意思,就是这样子,叫做呞虚,边吃饭边发出声音,多余的。叫做【异舌而能知味。舜若多神,此云虚空神,以历劫无身为苦,佛放拔苦光,映令暂现身触,乐不可言,其质如风,其体元无,无身亦能觉触。】
【诸灭尽定,得寂声闻者:灭尽定,亦云灭受想定,前五与第六识,受想皆不起现行,】那就没有烦恼了,第六识就是妄想的根源,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那当然就是第六意识了。前五识、第六意识,所有的妄想颠倒统统没有了,那就太好了!外面的尘也脱根了。【即第九次第定。】阿罗汉之定。【前八属有漏,】像我们常常讲的:四禅定、四空定,加起来八,八种有漏定;那么,这个九次第定,这个是属于无漏,【此一属无漏。】为什么能够无漏定呢?因为他有佛的无漏慧,才能真正的断这个烦恼。定是伏烦恼,慧就断烦恼,所以这个开大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得寂:寂即灭谛,得证灭谛涅槃,成阿罗汉,故曰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尊者,久灭意根,】久灭意根。【不特六识不起现行,即七识粗分亦灭,】这个七识就是我法二执的根元,如果读过唯识的人都知道,第七意识,重点在我执还有法执,就是俱生。就是第七意识的粗分亦灭,【故曰久灭意根;而能圆明了知,一切诸法,不因第七第六之心念。今在鸡足山,待弥勒下生传衣,即入此定。孤山曰:以上六人,或是凡夫业报,或是小圣修得,斯皆妄力,尚不依根,】意思就是:根根可以六用了。【何况圆脱,】的圣人,【岂无互用?】举这些,也许是凡夫、也许是小乘而已喔,都只是一个妄力,还不是清净的六根喔,还不到佛的功夫,尚且不依根,何况圆脱的圣人?六根岂不互用?岂无六根之互用?所以岂无互用就是:岂无六根之互用?
【初情界脱缠,成互用妙竟。】
底下,704页最后一行,底下就是
【午二 器界超越成纯觉妙 (分二) 未初 先以示妙 二 验不藉缘 今初】
【阿难!汝今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说:阿难!汝今诸根,如果圆拔,如果能够圆满的脱离,脱尘、脱根。内莹发光,内莹发光就是我们用本性修行,没有烦恼,那个晶莹剔透的真如本性发光。如是的浮尘,浮在外面的尘,以及器世间,你知道,它会变化,就是生灭,生灭就是万法总是败坏,万法皆是败坏之相,败坏之相,就没有东西可以执着,也没有东西可以分别,也不会产生颠倒的知见,不会拼了老命,在这个缘起的假相,硬是去执着、分别它。所以,这个诸变化相,如汤。。。“汤”就是热汤,对不对?如果你去日本就知道,有男汤、有女汤。是不是?如汤销冰,用这个滚烫的,冰立刻就销了。应念化成,无上知觉,随你的心念,化成无上知觉。简单讲:不再受外尘干扰,也不再受这个根、六根的干扰,全部,根尘放下、能所放下,全部都是用一心,真如心性修行。
注释:
【此中一根返源,六根清净,情界脱缠,器界超越,同在一时,因言不顿彰,】顿彰就是立刻,“顿”就是立刻,“彰”就是显,解释、显示出来。因为言不顿彰,因为没有立刻就很明显。【文分先后。故重牒曰:】再一次的叫做重牒。【汝今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即耀性发明,体净用现也。此拔字,不作选拔解,乃是脱义。如是浮尘至虚浮之尘境,如阳焰空华等;及器世界,似实有法,山河大地,万象森罗。】诸位!这个统统是缘起相、统统是生灭相,缘起就是如幻,叫做似实有法,好像真的有那个法,其实没有。山河大地,万象森罗,【诸变化相,无而忽有谓之变,有而倏无】倏,跟那个速度的“速”是一样的,很快就没有了,【谓之化。】
【 应念化成,无上知觉者:应念即随心之谓也,以一切诸法,染、净、苦、乐等相,皆随心光之所镕化,还成本觉真体,如汤销冰,冰即成水;众生迷时,如水成冰,】执。。。心一直执,执到最后太严重的话,就变成植物了,像一个植物人一样,魂不守舍了。如水成冰,【无碍而碍,遂成器世间诸相。今已修证,故如汤销冰,碍即无碍,汤喻心光,故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交光法师曰;夫山河大地,皆自心纯觉之体,】你看看,没有内外,山河大地就是你的如来藏性,就是这么简单!那你就是多了一层执着、分别、颠倒,苦,是谁让你苦?自己!对不对?外境没有说好跟坏,总是唯心,把它定义成好、定义成坏。【则翻苦作乐,变…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