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四(下)▪P2

  ..續本文上一頁六根,也沒有所謂一跟六,心性裏面沒有這個。那我們解六結,說越叁空,其實六結不存在、叁空也不存在,本來就是絕對的真如。所以在法上,又必需在相上說,看看能不能契入不生不滅的本性。但是,一直在相上打轉,就名爲相說,與本性無關。所以說法不與相應第一義谛的,不名佛說。任何一個法師所講的法,都必需以第一義谛、究竟涅槃實相,第一義谛相應,若不如此說,不名佛說,名爲相說。就是這個法師怎麼講就是善巧方便,因爲他跟第一義谛完全不相應。

  691頁,注釋:【此以喻明。上四句喻從一成六,下二句喻除六說一。】所以,六是方便說,一還是方便說。【虛空喻圓湛之性,群器喻六根之相。太虛空本來無相,不可說同說異,】就像我們的真如,真如本不可說。說同不對,說異不對,【以參合群器之中,由器之形,有長、短、方、圓、大、小,六種之異相,空也隨器而立名,】長的叫長空、短的叫短空、方的方空、圓的圓空、大的大空、小的小空,六種異相,空也是隨器而立名,【立出方空、圓空等異名。虛空雖隨緣現相,體本不變,除異器之形以觀空,說空爲一,一者同也。不僅說異是妄,即說同亦何嘗是真?】意思就是:多余的東西,多余的東西。【乃對異立同,猶下偈雲:「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也。】我們講妄,是爲了要顯這個真性,如果你著一個真性,就不對。所以,連這個真性也要放,妄真同二妄。

  所以你只要知道這個《楞嚴經》的思想,那你就知道,任何事情都狂妄不得。如果一個法師說:我很有修行!講這一句話,這個法師怎麼樣?沒修行!因爲本來就沒有東西,你修什麼行?還要給你一個:我很有修行!還要加一個很有修行;妙性本來就天然、就具足了,還修什麼呢?是不是?所以,你講很有修行,就是表示你沒什麼修行。說:我開悟了,值得驕傲了,值得否定別人了!那你這個開悟是假的!爲什麼?那你還有「有」、還有「沒有」,還有否定別人、肯定自己;肯定跟否定是相對的,如果真悟,那就絕對不會否定別人,也不會一直肯定自己。爲什麼?沒有否定跟肯定啊,大悟的人,哪有這個東西?所以你有這個《楞嚴經》的絕對的思想,你絕對不會被現在這個末法的亂象所迷惑,那個說很有修行,就跟這個跑看;那個說沒有修行,你就瞧不起他,你不會這樣。

  691頁,【彼太虛空,雲何爲汝,成同不同?何況更名,是一非一?】

  彼太虛空,雲何爲汝,把它說成同,或者是不同,太虛空需要你這樣用加上種種的語言去表達嗎?太虛空是絕對,絕對就是沒有語言,你講同是頭上安頭,講不同,還是頭上安頭啊!更何況更名是一非一?哪有一還有非一的?

  【此喻同異與真體無幹。】我們的真如自性也是,跟六根、六塵、六識一十八界完全無幹,悟了,全體即是;迷了,根、塵、識全部都妄。【彼太虛空,除器時觀同(是一),參器時觀不同(是異是非一),安器除器,與虛空無幹,故曰:雲何爲汝成同不同?如是則見同見異(不同也),已屬妄見,】「異」就是不同,已屬于妄見。【何況更爲安立名言,是一非一,豈不妄上加妄耶?】

   【則汝了知,六受用根,亦複如是。】

  【此則法合。則汝了了常知,六受用根,亦複如上所立之喻。根中圓湛不生滅性合太虛空喻;根性本無一六,】這個意思就是:【合虛空本無同異。由結滯】停滯、打結了,【爲根,】結滯爲根,就是你看什麼東西、聽什麼,統統是不舒服、不愉快,煩惱就生,就打結了。「結」就是煩惱的別名,就卡住的意思了。【因根異故,則說性爲六,】眼根有眼性、耳朵有聞性,對不對?有六種性。【合參合群器,乃名異空喻。解除根結,說性爲一,】這個意思是說:【合除器觀空,說空爲一喻。】翻過來,692頁,說空爲一來比喻,【當知滯根】「滯」就是不通。你只要有分別心,六根就不通;你只要有執著的心,六根就不通。當知滯根【說性爲六固妄,】如果你一定要從本性的角度說有六個,有六個,當然是妄了。所以說:當知滯根說性爲六固妄,如果說:單單在六根來講、根性來講,說六是不對的;如果把這個根解掉了,如果【解根說性爲一,亦複非真,】意思就是:性是絕對,沒有一跟六。【豈圓湛之性,爲汝成一成六耶?】

  這個就是數學一樣。所以,世間的數學,你永遠沒有辦法進入絕對。譬如說零,由零産生一,或者是minus— ,諸位!這個零就是觀念。所以,數學家、科學家如果不了解,零,這個zero 它是一種 in case,假設的、不存在的,那麼,由零或者由一,來演化出來的種種的數目字,就無量無邊了。所以,統統叫做數字遊戲,統統叫做數字遊戲。所以佛陀說:不管你用什麼意識心,那個統統叫做所謂的知識。那麼,知識是生存的條件,我們不是說知識不好;可是,這個是活下來的條件,需要靠知識。譬如說你到叢林,你要有叢林的知識,對不對?你要煮飯,有煮飯的知識,是不是?開車,有開車的知識,這個好事;但是,這個跟解脫沒關系,跟解脫沒關系。知識是存活在我們的生滅法裏面,必要的、重要的引導跟觀念,是經驗。但是,佛法不是這樣子,佛法在經驗裏面,還要契入第一義谛,也就是無話可說,沒有能所的對立。

  底下,【合彼太虛空,雲何爲汝,成同不同喻。】所以,亦複非真,豈圓湛之性,爲汝成一成六呢?這個圓滿湛然之性,不能講一跟六;就等于說太虛空,雲何被你講成同跟不同?【根性一六既不可說,豈可更說非一非六,】意思就是:虛空無言,我們給它安一個「虛空」,也是你給它安的這個名字,道本無言,道本無形,智慧心即是。所以,大道本來就無可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本身說不得,名可名,非常名,也不能安上任何的名。豈可更說非一非六,【合何況更名,是一非一喻。】

  692頁,中間經文:【辰四 申根結由塵】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於妙圓中,黏湛發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因名眼體;如蒲萄朵,浮根四塵,流逸奔色。】

  解釋一下:這一段對初學佛法來講,難,聽不太懂。

  由明跟暗的外面的塵,二種互相形顯。第一段是見精,討論眼睛,發爲見精。由明、暗二種互相形顯,于妙覺圓湛性中,黏湛發見,黏湛發見就是被黏了一層,由明、暗産生的煩惱無明,或者是講:觀念卡住了,而無量劫來一直存在,叫做黏湛發見。意思就是說:湛然的清淨本性被黏住了,蓋上一層知見。而發見,這個就變成妄見了,發出來的就變成妄,變成見精了,見精帶有少分的妄,叫做見精。所以,黏湛發見,就是變成帶有少分的妄的見精,叫做黏湛,清淨的自性被黏住了。

  那麼,我們現在用一個比喻,叫做戴一個太陽眼鏡,黏湛發見。就是你的眼睛好好的,諸位!你現在眼睛好好的,看出去的時候,你看,非常的清楚,眼睛好好的。如果說這個是很深的太陽眼鏡,我一戴,當我戴上太陽眼鏡的時候,看這個世間,不一樣了,黑茫茫的,黑茫茫的。黏湛發見就是這個道理,戴上一層無明的知見,黏湛發見就是這個道理。由無量劫來,明跟暗互相形顯,在這個妙覺圓湛性中,黏湛發見。

  見精映色,這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這個就是我們所講的勝義根,就是神經系統。這個見精映這個色,結這個色就成根。

  此根元目爲,此根元爲浮塵根的根本。諸位!有的講:淨色根、浮塵根;有的講:勝義根跟浮塵根,是一樣的,勝義根就是淨色根,勝義根就是淨色根,就是類似神經系統;但是,它不是神經系統。所以,見精映色,結色就成根,這個見精由明、暗黏住湛然的本體,現在出來,這個見精就不一樣了,見精就是帶有少分妄的,映出這個映色了。結色成根,結成四大,攬這個四大成根,此根元目爲清淨四大,清淨四大。那麼,這個清淨四大,這個不是我們一般凡夫所能理解的,是極微細,是我們凡夫不能見,清淨四大。

  因名眼體,這個體就是浮塵根;名,這個眼,在這裏就講肉眼;清淨四大成根,那個叫做勝義根、淨色根,現在講的叫做浮塵根。因名眼體,因名就是依勝義根,依勝義根而變成了肉眼,「體」就是浮塵根。

  如蒲萄朵,這個「朵」就是一粒、二粒的粒,蒲萄粒,簡單講就是眼珠子,就像蒲萄這個顆粒,就像我們的眼珠子。這個浮塵根就是肉眼,這個浮塵根乃是四塵:色、香、味、觸,這是四塵所成。

  流逸奔色,流逸奔色就是說:往外一直攀緣,奔外面的色塵。

  那麼,整句的意思是說,師父再解釋一下:由明跟暗等二種互相形顯,在妙覺的圓湛性當中,黏住了光明的本體,發爲見精,而這個見精映這個色,結色成根,這個根就是淨色根,它是四大,清淨四大——地、水、火、風所構成的,我們稱爲勝義根,或者是淨色根;先講神經系統。底下就變成肉眼,浮塵根就是肉眼。因爲,這個「因」就是依靠,因爲有勝義根,而名這個肉眼的浮塵根。意思就是說:這個浮塵根是建立在勝義根的基礎,是因爲有勝義根,而成爲浮塵根,叫做因名眼體。它的形狀就像蒲萄一粒一粒,浮塵根。四塵,奔逸,色、香、味、觸,流逸奔色所成,這個四塵所成,就是色、香、味、觸所成。

  好!把筆放下來,我現在看,這個整體性的觀念,眼、耳、鼻、舌、身、意都是這樣子的。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4990121i120355568.html 45:13爲師父手勢直觀教學)好!第一個,左邊這個表示真如自性,我們的清淨自性,由外面的明跟暗,一刹那之間,這刹那之間投射進來,立刻發生了無明的知見。簡單講:真如自性這樣清清淨淨的,就被蓋上一層叫做見精,蓋上一層叫做見精。

  所以,諸位!真如自性,第一步,因爲明暗黏住了,叫做見精…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四(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