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四(下)

  八二页,思惑八十一品,(附表《思惑八十一品》)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九品惑,人间天上受七返生死)

  九地:欲界——五趣杂居地;色界四地——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色界就是四禅天;无色界也是四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

  那么五趣,九地跟这个九品惑的品名,五趣杂居地——九品贪嗔痴慢;那么色界每一地各有九品贪痴慢,除去瞋,没有瞋。

  看底下,上三品就是——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品,中三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三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

  好!那么,欲界的前面的惑;看底下,八十一品,上上品——(要受两返生),就是要两次的来投胎转世;上中品——一生一世;上下品是一生。中上品是一生;再来,中中品跟中下品,要经过一生的修行才会断。所以,初果进修断六品思惑,就证二果(名一来往、一来果)。

  最后面的下三品呢?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滋润一生。所以,二果进断三品惑即证三果(名不来果,也就是不来欲界受生了),不来欲界受生了。

  底下,往左边看,色界、无色界底下,上三品也是——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三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三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这是三果。那么,每一地有九品,每一地各有九品,八地:色界四地、无色界四地,八乘以九,七十二品。所以,最底下,三果(住五不还天)修行,断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七十二品断尽超三界,证四果阿罗汉。

  再继续看左边,左边八三页,最底下,四相无明

  

  四相无明——生相是指业相;住相里面包括四种——转相、现相、智相、相续相;异相有二个——执取相、计名字相;灭相有一个——起业相。

  那么业相、转相、现相、智相、相续相,称为修道断——无明。

  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是见道断,就是见惑还有尘沙惑。

  所以,粗的先断,细的不好断,慢慢断,断无明。

   688页,中间,【辰二 申一六由妄】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

  解释一下:今汝且观,你现在好好的观照观照,现在的这个六根,到底是说一?应该说一,还是六?是一还是六呢?

  阿难!若言一,如果六根一定说它是一,那么,我请问你:为什么耳朵不能代替眼睛的看?耳朵为什么不能看?眼睛为什么不能像耳朵这样听闻?因为你说一嘛,一就是同一,一就是耳朵跟眼睛是一样的;但是,目前看不是这样子,耳朵为何不能见呢?就像眼睛这样见呢?而眼睛却又没办法像耳朵这样闻声音呢?头奚,「奚」就是为何呢?「履」就是着地走路。那么头部为什么不颠倒下来,当脚在走路一样的呢?足奚无语?这个脚为什么不会讲话呢?你不是讲六根都是一?

  底下,【此下乃答阿难第二、第三两问:云何于六根中,只选一门深入?云何入一无妄,能令六根俱净?此皆一六情见未亡,】这个意思就是说:众生不是一就是六,其实是虚妄的东西,分一二三四五六?是不是?此皆一......一是情见,六还是情见,绝对的东西,没有一跟六。意思就是:用众生的观念,同一个本性,化作六根,就变成这样子。【不能彻底明了。故佛令审观,现前六根,】到底【为定一耶?】或者是【为定六耶?此先以双征。】问二次,是不是?【阿难下破计一是妄。】你计一是不对的。【故呼阿难,而告之曰:若言六根定一者,则用当相通,】因为是同一种东西嘛!那么,我现在问你:耳朵为什么不能像眼睛的看?(【耳何以不见?】)眼睛也没办法像耳朵这样听闻声音?(【目何以不闻?】)头为什么不会像脚这样着地来走路?(【头奚(亦何也)为不履行?】)脚为什么没有办法讲话、语言?(【足奚为无语言?】)【既不能互相为用,则知计一者非也。】

  689页,【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

  好!他现在就是:一不对,前面讲那一段是一,不对;现在讲六,还是不对。如果说这个六根,意思就是:决定成六,就是这六根完全互不相干的意思,这重点在这个地方。前面说一,不对;现在你讲六,也不对。简单讲,这一段在讲:你讲六,不对,是因为它息息相关,不能说完全无关;也不能讲六,既然息息相关,就不能说六。如果说这个六根决定成为......决定是六,决定六就是互相不通,一定是六。

  那么我现在,如我今会,我来跟你宣扬这个微妙法门,你的六根,谁来领受呢?

  阿难说:我用耳闻。佛就告诉他:因为你是六根嘛,耳朵跟其他都没关系,那么,「我用耳闻。」佛言:你的耳朵自闻,那么跟身、跟口有什么关系?你的口,耳朵一听,嘴巴为什么来问义?而身体会起来钦承,还会起来顶礼佛足,为什么?你不是讲六吗?六就是分开来,一定是六;可见它是息息相关的,讲六、决定是六,是不对的,因为它是相通的;要不然你耳朵闻,跟身、跟口有什么关系?但是,不是,耳朵一闻,跟口、跟身又有息息相关,所以,还是不能讲六。

  前面计一是妄,现在计六还是妄。

  【故破计六是妄。若此六根,其体决定成六,即当用不相随。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即指本经了义教法,汝之六根,谁一根来领受?阿难答言:我用耳根,闻佛妙教。佛言:汝耳自闻,】你的耳朵自己闻,【何关身口之事?】跟身、跟口没什么相关啊!【何以现见口来问义,】耳闻,口来问义,就是耳朵跟口有关系啊!【身起钦承?】顶礼佛足,那么就是表示,耳朵跟你的身体有关系,怎么会没关系?【既是彼此互通,则知计六者亦非也。】

   【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

   是故应知,就世间人的角度来说,不是一;这个「终」就是毕竟,不是一,就一定是六。既非是六,终一,非六终一就是:如果不是六,那么毕竟是一。所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的意思就是说:就世间人的角度来讲,如果不是讲一、不是一,那么就一定是六;如果不是六,它一定是一。终不,总不能说:你的根本来......原本来是一,也是六,本来是一,也是六,就乱了!

  【是一六二计俱妄之故,此承上义。应知非一则终六,终字毕竟义,既非是一则毕竟是六;自当用不相随,】意思就是:不会有互通的关系。【何以耳闻佛法,口来问义?下句既非是六,则毕竟是一;自当用乃相通,何以耳不能见,目不能闻。】说一也不对。【终不应言,】【汝之六根,本来是一,本来是六,元即本义。】所以,一六其实是妄,妄本来就空无自性。所以,佛的心性里面,没有一二三四五六,没有数量,以过量,超数量,就是这个道理。

  690页,经文:【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於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说:阿难!你应当知道,这个根,讲一是不对的;讲六也是不对。因为你无始来颠倒沦替,所以在圆满湛然没有一六当中,而产生了一六义生。

  故于圆湛,圆湛就是圆满光明的本性,这是绝对,绝对哪有一跟六?就像虚空,那到底多少?对不对?所以,因为颠倒沦替,所以在圆湛当中,产生了一六义生,这个就是妄动以后,就变成有数目字了。

  汝须陀洹,证初果,虽得六销,六销的意思就是说: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能够把它销亡,就是六尘已脱的意思。六销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已经脱离了,不会被它迷惑了。

  犹未亡一,但是根结的这个前题之体性,还没有办法全部销。意思就是:还有执有一个涅槃,犹未亡一。虽得外面的这个六尘之脱,就是六销;但是,仍执有一个涅槃,执着有一个涅槃,这个一还是没有放下。涅槃就没有数量,涅槃就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就没有一二三四五六了。

  690页,第三行,【此根,既不可说是一是六,又不可说非一非六,其故何也?当知是根未结以前,本无数量,故曰非一非六。正由非一非六,所以不许说一说六,由无始来,从真起妄,依惑造业,是谓颠倒;依业受报,是谓沦替;沦溺苦海,生死交替,生而死,死而生,交替不已。既有受生,则有六根,故于圆满湛然,常无一六性中,而有一六义生,元依一精明,分为六和合。又不能说非一非六。汝须陀洹:谓阿难已证初果之人,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故曰虽得六销。】虽,【观虽得二字,但是六用不行,六尘脱离,】六用不行就是六根不会攀缘外在的六尘,叫做六用不行,六尘能够脱离了。但是,【非根结之体全销,故曰犹未亡一。依孤山法师释,】还【执有涅槃是也。】涅槃是一,这个一还是不对!

  佛底下这一段比喻,就比喻得非常好,

   【辰三 举喻法显明】

   【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

  这个文字很简单。就像太虚空,参合群器,拿一些圆的、四方形的、三角形的,来装这个太虚空,装到圆的,说太虚空是圆的;装到四方形,说太虚空是四方的;装到三角形,说太虚空是三角形的,参合群器,各种形状。由器形异,圆形的、三角形的、长方形的、统统有,大的、小的、长、短、方、圆,都不一定。由器形异,由器具——有长的器具、短的器具、方的器具、圆的器具、大的、小的,大器具、小器具,这样一装,名之异空,空其实是一;但是,一也是不对。所以,除器观空说一,除器,这个长、短、方、圆、大、小各种器具,我们才讲一;没有器具,空讲一也不对,空是绝对存在。对不对?

  这个答案还是一样的,如果我们的心性里面,本来就没有所谓的…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四(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