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六根,也没有所谓一跟六,心性里面没有这个。那我们解六结,说越三空,其实六结不存在、三空也不存在,本来就是绝对的真如。所以在法上,又必需在相上说,看看能不能契入不生不灭的本性。但是,一直在相上打转,就名为相说,与本性无关。所以说法不与相应第一义谛的,不名佛说。任何一个法师所讲的法,都必需以第一义谛、究竟涅槃实相,第一义谛相应,若不如此说,不名佛说,名为相说。就是这个法师怎么讲就是善巧方便,因为他跟第一义谛完全不相应。
691页,注释:【此以喻明。上四句喻从一成六,下二句喻除六说一。】所以,六是方便说,一还是方便说。【虚空喻圆湛之性,群器喻六根之相。太虚空本来无相,不可说同说异,】就像我们的真如,真如本不可说。说同不对,说异不对,【以参合群器之中,由器之形,有长、短、方、圆、大、小,六种之异相,空也随器而立名,】长的叫长空、短的叫短空、方的方空、圆的圆空、大的大空、小的小空,六种异相,空也是随器而立名,【立出方空、圆空等异名。虚空虽随缘现相,体本不变,除异器之形以观空,说空为一,一者同也。不仅说异是妄,即说同亦何尝是真?】意思就是:多余的东西,多余的东西。【乃对异立同,犹下偈云:「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也。】我们讲妄,是为了要显这个真性,如果你着一个真性,就不对。所以,连这个真性也要放,妄真同二妄。
所以你只要知道这个《楞严经》的思想,那你就知道,任何事情都狂妄不得。如果一个法师说:我很有修行!讲这一句话,这个法师怎么样?没修行!因为本来就没有东西,你修什么行?还要给你一个:我很有修行!还要加一个很有修行;妙性本来就天然、就具足了,还修什么呢?是不是?所以,你讲很有修行,就是表示你没什么修行。说:我开悟了,值得骄傲了,值得否定别人了!那你这个开悟是假的!为什么?那你还有「有」、还有「没有」,还有否定别人、肯定自己;肯定跟否定是相对的,如果真悟,那就绝对不会否定别人,也不会一直肯定自己。为什么?没有否定跟肯定啊,大悟的人,哪有这个东西?所以你有这个《楞严经》的绝对的思想,你绝对不会被现在这个末法的乱象所迷惑,那个说很有修行,就跟这个跑看;那个说没有修行,你就瞧不起他,你不会这样。
691页,【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
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把它说成同,或者是不同,太虚空需要你这样用加上种种的语言去表达吗?太虚空是绝对,绝对就是没有语言,你讲同是头上安头,讲不同,还是头上安头啊!更何况更名是一非一?哪有一还有非一的?
【此喻同异与真体无干。】我们的真如自性也是,跟六根、六尘、六识一十八界完全无干,悟了,全体即是;迷了,根、尘、识全部都妄。【彼太虚空,除器时观同(是一),参器时观不同(是异是非一),安器除器,与虚空无干,故曰:云何为汝成同不同?如是则见同见异(不同也),已属妄见,】「异」就是不同,已属于妄见。【何况更为安立名言,是一非一,岂不妄上加妄耶?】
【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此则法合。则汝了了常知,六受用根,亦复如上所立之喻。根中圆湛不生灭性合太虚空喻;根性本无一六,】这个意思就是:【合虚空本无同异。由结滞】停滞、打结了,【为根,】结滞为根,就是你看什么东西、听什么,统统是不舒服、不愉快,烦恼就生,就打结了。「结」就是烦恼的别名,就卡住的意思了。【因根异故,则说性为六,】眼根有眼性、耳朵有闻性,对不对?有六种性。【合参合群器,乃名异空喻。解除根结,说性为一,】这个意思是说:【合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喻。】翻过来,692页,说空为一来比喻,【当知滞根】「滞」就是不通。你只要有分别心,六根就不通;你只要有执着的心,六根就不通。当知滞根【说性为六固妄,】如果你一定要从本性的角度说有六个,有六个,当然是妄了。所以说:当知滞根说性为六固妄,如果说:单单在六根来讲、根性来讲,说六是不对的;如果把这个根解掉了,如果【解根说性为一,亦复非真,】意思就是:性是绝对,没有一跟六。【岂圆湛之性,为汝成一成六耶?】
这个就是数学一样。所以,世间的数学,你永远没有办法进入绝对。譬如说零,由零产生一,或者是minus— ,诸位!这个零就是观念。所以,数学家、科学家如果不了解,零,这个zero 它是一种 in case,假设的、不存在的,那么,由零或者由一,来演化出来的种种的数目字,就无量无边了。所以,统统叫做数字游戏,统统叫做数字游戏。所以佛陀说:不管你用什么意识心,那个统统叫做所谓的知识。那么,知识是生存的条件,我们不是说知识不好;可是,这个是活下来的条件,需要靠知识。譬如说你到丛林,你要有丛林的知识,对不对?你要煮饭,有煮饭的知识,是不是?开车,有开车的知识,这个好事;但是,这个跟解脱没关系,跟解脱没关系。知识是存活在我们的生灭法里面,必要的、重要的引导跟观念,是经验。但是,佛法不是这样子,佛法在经验里面,还要契入第一义谛,也就是无话可说,没有能所的对立。
底下,【合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喻。】所以,亦复非真,岂圆湛之性,为汝成一成六呢?这个圆满湛然之性,不能讲一跟六;就等于说太虚空,云何被你讲成同跟不同?【根性一六既不可说,岂可更说非一非六,】意思就是:虚空无言,我们给它安一个「虚空」,也是你给它安的这个名字,道本无言,道本无形,智慧心即是。所以,大道本来就无可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本身说不得,名可名,非常名,也不能安上任何的名。岂可更说非一非六,【合何况更名,是一非一喻。】
692页,中间经文:【辰四 申根结由尘】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於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解释一下:这一段对初学佛法来讲,难,听不太懂。
由明跟暗的外面的尘,二种互相形显。第一段是见精,讨论眼睛,发为见精。由明、暗二种互相形显,于妙觉圆湛性中,黏湛发见,黏湛发见就是被黏了一层,由明、暗产生的烦恼无明,或者是讲:观念卡住了,而无量劫来一直存在,叫做黏湛发见。意思就是说:湛然的清净本性被黏住了,盖上一层知见。而发见,这个就变成妄见了,发出来的就变成妄,变成见精了,见精带有少分的妄,叫做见精。所以,黏湛发见,就是变成带有少分的妄的见精,叫做黏湛,清净的自性被黏住了。
那么,我们现在用一个比喻,叫做戴一个太阳眼镜,黏湛发见。就是你的眼睛好好的,诸位!你现在眼睛好好的,看出去的时候,你看,非常的清楚,眼睛好好的。如果说这个是很深的太阳眼镜,我一戴,当我戴上太阳眼镜的时候,看这个世间,不一样了,黑茫茫的,黑茫茫的。黏湛发见就是这个道理,戴上一层无明的知见,黏湛发见就是这个道理。由无量劫来,明跟暗互相形显,在这个妙觉圆湛性中,黏湛发见。
见精映色,这个见精映色,结色成根,这个就是我们所讲的胜义根,就是神经系统。这个见精映这个色,结这个色就成根。
此根元目为,此根元为浮尘根的根本。诸位!有的讲:净色根、浮尘根;有的讲:胜义根跟浮尘根,是一样的,胜义根就是净色根,胜义根就是净色根,就是类似神经系统;但是,它不是神经系统。所以,见精映色,结色就成根,这个见精由明、暗黏住湛然的本体,现在出来,这个见精就不一样了,见精就是带有少分妄的,映出这个映色了。结色成根,结成四大,揽这个四大成根,此根元目为清净四大,清净四大。那么,这个清净四大,这个不是我们一般凡夫所能理解的,是极微细,是我们凡夫不能见,清净四大。
因名眼体,这个体就是浮尘根;名,这个眼,在这里就讲肉眼;清净四大成根,那个叫做胜义根、净色根,现在讲的叫做浮尘根。因名眼体,因名就是依胜义根,依胜义根而变成了肉眼,「体」就是浮尘根。
如蒲萄朵,这个「朵」就是一粒、二粒的粒,蒲萄粒,简单讲就是眼珠子,就像蒲萄这个颗粒,就像我们的眼珠子。这个浮尘根就是肉眼,这个浮尘根乃是四尘:色、香、味、触,这是四尘所成。
流逸奔色,流逸奔色就是说:往外一直攀缘,奔外面的色尘。
那么,整句的意思是说,师父再解释一下:由明跟暗等二种互相形显,在妙觉的圆湛性当中,黏住了光明的本体,发为见精,而这个见精映这个色,结色成根,这个根就是净色根,它是四大,清净四大——地、水、火、风所构成的,我们称为胜义根,或者是净色根;先讲神经系统。底下就变成肉眼,浮尘根就是肉眼。因为,这个「因」就是依靠,因为有胜义根,而名这个肉眼的浮尘根。意思就是说:这个浮尘根是建立在胜义根的基础,是因为有胜义根,而成为浮尘根,叫做因名眼体。它的形状就像蒲萄一粒一粒,浮尘根。四尘,奔逸,色、香、味、触,流逸奔色所成,这个四尘所成,就是色、香、味、触所成。
好!把笔放下来,我现在看,这个整体性的观念,眼、耳、鼻、舌、身、意都是这样子的。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4990121i120355568.html 45:13为师父手势直观教学)好!第一个,左边这个表示真如自性,我们的清净自性,由外面的明跟暗,一刹那之间,这刹那之间投射进来,立刻发生了无明的知见。简单讲:真如自性这样清清净净的,就被盖上一层叫做见精,盖上一层叫做见精。
所以,诸位!真如自性,第一步,因为明暗黏住了,叫做见精…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四(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