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四(上)▪P7

  ..续本文上一页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毕竟云何逆流?二、前佛云: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云何深入一门?三、前佛云: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云何一根入流,能令六根一时清净?此中三义,皆领解未彻,故重申请问也。云何二字,贯下作三用。】

  686页,【卯二 如来就所问以重申(分五)】

  【辰初 申惑结尚深 二 申一六由妄 三 举喻法显明 四 申根结由尘

  五 申尘亡根尽 今初】

  经文:【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

  解释一下:佛就告诉阿难:你现在得到了初果,须陀洹果,已灭了三界的见惑,就是众生的世间见所断惑;诸位!这个见所断惑,是见道位所断之惑,跟那个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无关,此见跟那个见是完全不相干的。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跟那个是无关的,五利使那个。这里所谓的见所断,就是见道所断之惑;就是见道,也就是悟到了三界的世间的这些不可得,所有的相都不安上任何的知见。所以,见所断惑。

  然犹未知,根中积生,但是因为,虽然你知道了,身见、边见、这些邪见不可得;但是,历生无始虚习;讲最多的就是《楞伽经》,无始虚妄,无始的过妄习气。这无始的虚习就是虚妄的习气,无始就是最初一念妄动。为什么要这样讲?因为没有这样讲,没办法用语言来解答,在众生,这样比较能够理解,所以讲无始的虚习。

  彼习要因修所能断,修就是修道位中,修道位中所能断,这个断思惑,这个断习气就难!所以这个见惑,他是懂得这个道理,思惑就是要断习气,这个就难!

  所以,要因修道位中所能断得,何况此中,何况这里面,生、住、异、灭,「分剂」就是范围,「头数」就是数目,种种的数目,这个太多了,见惑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我们讲了无数次了。

  看注释:【此佛就问重申前义,但令增加详明而已。一、以阿难我执分别虽破,我执俱生全在,】如果把「分别」排在前面,更容易理解:「分别我执虽破,俱生我执全在」,就更容易理解。所以这个分别我执就比较粗了;俱生我执,就是与生俱来的。你就知道,我们与生俱来的,每一个人都执着这个四大的假合,很难去突破的。全在,我执俱生全在,【正随逐欲流,决当逆之。汝今五句,先扬见惑已灭;】「扬」就是赞叹,先赞叹一下,佛适时都给人家一个温暖的鼓励。所以温暖的语言会得到温暖的回馈,所以,诸位!你要重视这个温暖的语言,讲话要柔软语、要安慰语、要赞叹语,这样你得到的是会好的果报,不要像泼妇骂街一样的,这样不好!所以先扬,先赞叹见惑已经灭了。【中间五句,】抑,「抑」就是贬低、压低了,把它压。【抑其思惑未断;】可惜你的思惑没有断,【末后三句,况显无明分剂。】微细的无明种种的差别。

  【佛告阿难:汝现今已得须陀洹果,即初果。梵语须陀洹,此云预流,初见真谛之理,初预圣人之流,入见道位,亦云入流。《金刚经》云:「须陀洹名为入流。」佛自释云:「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这个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些色声香味触法完全不会染污他,完全不会染污他,他也不再对这个世间五欲六尘好奇了,他的心保持清净。【即背】这个「背」就是远离。【五尘欲境;】所以修行人是远离五尘欲境;众生不一样,众生拼了老命,也是追求五欲六尘;修行人不一样,修行人拼了老命,也要远离五欲六尘。【法尘为五尘之影,不入诸尘,即不入欲流,】不入欲境之流。【而入法流也。】入见道之法流。【上文云:「欲逆生死欲流。」阿难已灭三界之内,有情众生世间,见道位中,所断我执分别之惑。台宗谓断三界见惑,八十八使,是能逆欲流。以思惑八十一品未断,不能逆分段生死流也。】

  【中五句,即抑云:然犹未知,现前根中,积生无始虚习。】诸位!这一句就是最难的,我们一出生,那个小朋友一教,有的人数学就很厉害;有的人国文就很厉害;有的人数学、国文都不行,他游泳就很厉害、体育就会很厉害,这无始劫来都不一样,无始劫来不一样。有的人十二岁念博士,十二岁,一直跳级。。。。。。考那个大学、研究所,他统统过,十二岁!英国,英国,那个脸才很。。。。。。幼稚脸,小孩子的脸,可是读博士,吓坏了!十二岁念博士!对不对?所以说:人家前世就是个读书人。问:师父!他怎么那么会读书?人家前世就是个读书人啊!学佛也是这样子啰!在座诸位!你们比他更幸运喔,他十二岁念博士,他还没听到佛法喔,我讲中文,他听不来,你们比他更幸运,你们有听到正法。

  底下,【积生即历生;无始指从最初一念妄动,由根本而成枝末;虚妄习气,即指我执俱生之惑,经历多生,与生俱生故。台宗谓三界九地思惑,九九八十一品是也。彼习即指此惑,要因修道位中,所能断得也。】

  【阿难位居初果,天上人间,尚要七返受生,方能断欲界九品思惑:】诸位!这个已经讲无数次了,念一下就可以了。【上上品,经两生断此一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三生各断一品;中中品、中下品、一生断此二品;共经六生。断欲界六品思惑,证二果名斯陀含;此云一往来,】再一次往来天上人间,怎么样?尚要天上人间一往返,此云一往来,【天生人间,尚要一返受生。断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三品,】证三果阿罗汉,【证三果名阿那含;此云不来,欲界九品思惑断尽,无因不感果,出离欲界,不再还来欲界受生,寄居四禅天中,五不还天,进断上八地思惑,】每地有九品,九八七十二,总共【七十二品尽,成四果阿罗汉;阿难望阿罗汉位尚远。】

  【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者:是指法执分别、俱生,与无明,台宗谓尘沙无明也。何况反显之词。以我执俱生,尚犹未知,何况法执无明耶?】那就更微细了!【生、住、异、灭,】种种的微细,那就更难断了。【为四相无明。按《起信论》,三细中】翻过来,688页,【业相为生相,以不觉心动,最初生起故。】B,【转、现二相,及六粗中智相、相续相,皆为住相,以能所对待,法执坚住故。执取、计名二相为异相,以执我、我所,人我执异故。起业相为灭相,以周尽终极故。】

  【分剂:即四相分际剂限;】「分际」就是差别,「剂限」就是范围。【头数:】种种的数目。【约细推之,四相中各有四相,头绪纷烦,数量无尽。】【故四弘中曰:】不是有「众生无尽誓愿度」吗?【「烦恼无尽誓愿断」也。】我们皈依的时候都是这样念。【此分剂头数,非二乘所知。本科即答,汝问云何逆流,汝所未断之我执俱生惑,及法执无明,即是分段、变易,二生死流,汝所当逆断者也。】

  诸位!把《表解》拿出来,看看八十一页,八一页,八一页,左边,

  (附表《见惑八十八使》)

  见惑八十八使——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底下——苦,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底下,

  欲界的苦谛底下,十惑全部具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这个「取」就是见取见;「戒」就是戒取见;贪、嗔、痴、慢、疑,就是苦下俱一切,十惑全在。

  那么,集谛底下有七惑——邪见、见取见存在;但是,身见、边见、戒取见已经不存在了;贪、嗔、痴、慢、疑,二加五就是七。所以,集灭各除三,集谛跟灭谛除掉身见、边见、戒取见。

  那么,道谛底下有八惑——邪见、见取见、戒取见,除去身见跟边见;那么左边,贪、嗔、痴、慢、疑,所以,道谛除二见。

  色界、无色界——苦谛底下有九惑——除瞋,那么,上二不行瞋,色界跟无色界的天人,他是没有瞋恨心的,叫做上二不生瞋,上二界就是色界、无色界叫做上二。上面的色界跟无色界的天人,是不会有瞋恨心的。所以,苦谛底下有九惑,就除去瞋。

  集,集谛跟灭谛底下——各六惑——除去身见、边见、戒取见,还有瞋恨心。

  道谛底下有七惑——除去身见、边见还有瞋心。

  所以十惑在凡夫的这个欲界,是统统具足的: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贪、嗔、痴、慢、疑。那么往后就慢慢的,有的减这个、有的减那个,慢慢的减。

  所以,看最底下那个,苦下俱一切,集灭各除三,道谛除二见,除二见就除身见跟边见,上二不生瞋,上面二界不生瞋。

  底下,看最后底下,断见惑证初果(亦名七来果)也就是七生往返人间,此惑约见道所断惑而说,这是就见道的角度来讲,非依五利使为见惑而言,跟这个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没有关系。所以,所谓见惑是说见道位所断惑,是这个意思。

  那么,见惑就是见所断惑;思惑就是修所断惑,修所断,那么就是断习气,简单讲就是:思惑就是断习气。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四(上)》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