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現在有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叁。所以中國人,他講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叁的;以前的人講:禮拜一、禮拜二、禮拜叁、禮拜四。這個是基督教、天主教在講的,爲什麼要講「禮拜」?要講「星期」啊,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叁、星期四,對不對?星期五、星期六、星期七。我就喜歡這樣念!好!七天一個循環。可是在佛經裏面,七,它是一個圓滿數,打佛七、打禅七,它是一個圓滿數。七,很多的宗教都有在用,七七四十九,包括道教的超度,都是七七四十九天。所以,你講有一個開始,就落了一個邏輯上、犯了一個邏輯上的錯誤的。時空,時是無始無盡的,空也是無盡的。那麼爲什麼講無始無明呢?因爲講不出一個開始。其實講無始無明還是不對,時空本是幻,幻哪有什麼無始、開始?無始是對開始講的,開始是對無始講的;如果以究竟的佛義、真如來講,時空本來就是幻,幻無實性,豈有始有終?沒有這個東西的,沒有這個東西的。所以,佛在講經說法,有他的時空性,爲了破除某一種觀念,不得已才講無始無明。所以佛性講:有始無終,有開始,當你見性的時候,開始了真如本性、佛性的時候,我們講:已經有産生了、作用了,對不對?所以有開始了,但是他是無終,因爲他見性了。那本性呢?從理上來講:無量劫來本來就存在;可是你沒有開采出來,等于沒有。所以,有時候講有始無終;有時候講有始有終;有時候講無始無終,這個都是在凡夫位必需要做這種善巧方便,來做邏輯學上的推論跟比較,讓你覺得比較合理一點。要不然講無始無明也錯,爲什麼?爲什麼無始無明?無明本空,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明本空,哪有什麼時候開始?本來就不存在,只是你不悟而已。所以說:佛有善巧方便,但不要把善巧方便硬要好像去追逐;硬要好像是非得要這樣解不行,不需要自己把自己束縛住。
所以煩惱之根本即是無始無明,又稱爲根本無明,由根本無明再生叁細六粗之枝末無明。
「發業潤生」:「發業」,就是發業無明。「潤生」,就是潤生無明。「潤」就是滋潤的意思,發業就是發動身口意叫做發業。
所以,像《地藏經》要常常誦,說:一舉一動,無非是業,無非是罪。就是這樣子。
業若有形,盡虛空界法界不能容,《華嚴經》後面是這樣子講。所以,發業就是發業無明,發身口意叁業的無明,潤生:滋潤生死,滋潤生死就是內心裏面的貪愛不斷,叫做滋潤生死。貪愛不斷,貪這個、貪那個。。。。。。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這個叫做滋潤生死,滋潤生死。所以修行人對這個無明、習氣是不能客氣的,你只有斷它,你不能跟它妥協的,聖人不會跟無明妥協的。
「潤生」,就是潤生無明。「發業」也就是起惑造業,由七轉識起惑故,發動身口而造諸業。「潤生」就是中陰身于求父母投胎時之憎愛等無明之心,相當于十二有支之「愛跟取」二支。這個在《十四講表》都講過了,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又發業與潤生合起來就是叁細六粗的枝末無明,也就是除了最初一念無明的根本無明以外,所有的起惑、造業、受報之一切過程。
所以,在座諸位!你只要記住四個字,便了解發業潤生,就是:自作一定是自受,你逃不掉的,「自作自受」,果報還自受。所以當你造任何的業因下去,統統要很明確的理智來告訴你:這種事情做不得;或者是:這一句話講不得,講不得!這樣你的生死就慢慢慢慢的脫離,脫離。
「誰作、誰受」:誰是造業者?誰是受報者?有說是六根自作、六根自受,有人說是六識自作、六識自受。然如果沒有六識,六根本無知,那麼,六根怎麼能夠自受呢?又六識虛妄,本自無體,又怎麼能夠受?所以《楞伽經》講:六識不流轉。以念念生滅故。不流轉的意思就是:不會跟著今生今世,第六意識不會跟著頭跑掉了,(頭指第八意識),因爲他死亡的時候,前六識就沒了,只剩下第八意識,第八意識阿賴耶識。所以,六識不流轉,以念念生滅故,所以知道作者、受者,除了第八識;這個在《成唯識論》就講得更清楚了。我們有講過唯識學,但是《成唯識論》是集唯識之大成,窺基大師(譯)集唯識之大成,《成唯識論》。
所以有的人說:師父!您爲什麼不講《成唯識論》呢?爲什麼不講《大智度論》呢?我說:哇!你們現在程度怎麼進步得那麼多?還會主動要求聽難的!你知道《成唯識論》就是十個,十個論師,所談的角度不一樣,叫做論,論就是一問一答。。。。。。一問一答,一問一答叫做論。那麼十種論師對這個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就有十種看法,有好多的看法,有的認爲見相二分已夠;有的人認爲要叁分;有的認爲四分,這個就是《成唯識論》。那麼,《大智度論》百卷,那就更多了,解釋《大般若經》叫做《大智度論》,這師父看過了。
除了第八識之外,更無其他,一切起自八識,八識自作自受,八識爲總報主。此身報盡的時候,六根、六識壞散,八識不壞,「去後來先作主翁」。去後就是最慢去,來是最先。所以知道作者,故知作者、受者皆是第八識,更無其余,此是根本,莫錯用心,則一切修行枉費工夫。
「不聞虛空被汝隳裂」:「隳」,就是壞。沒聽說過虛空可被人破壞、碎裂。虛空比喻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不可破壞,以其非有相故。有相才是生滅、才是可以破壞,無相怎麼能破壞呢?對不對?真如本性也沒有結,雖然六根六識皆現有(結使),但六根六塵只是真如本性虛空之華,虛空幻化出來的華,華體本無,華體本無就是空無自性。簡單講就是:只要是依他起性的,統統是空無自性;六識也是依他起性。更何況此華之大小、顔色,豈有實法可得。是故佛意爲欲究竟解結者,即需以此無上智眼去體契,否則有如空華之結,解得了嗎?意思就是:空華、虛空,因爲眼睛有毛病,現出虛空當中有花,而虛空本來就沒有花。我們本性裏面本來就沒有無明,現在因爲妄動現出無明,雖現出無明,其實無明也不存在,無明的體性本來就空,就是這個意思。否則有如空華的結,解得了嗎?若悟諸結如空華,則一切結不解自解,意思就是:華本身就不存在的。
所以佛在前面說:「何借劬勞肯綮修證」。這一句話對修行人是特別的重要,一般人他誤認爲:我拼命的念佛、拜佛,我用功、吃盡苦頭就叫做修行。但是他沒有了悟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的時候,就是用體力,這個叫做用體力在修行,用體力在修行。這個現在可多了,大家都很精進,可是呢?老修行的脾氣大,脾氣就是不改、個性就是不改,看起來真的是很精進,現在放眼看出去都是這樣子,拜佛、念佛、大禮拜,在相上裏面轉的,非常非常的多,我們也不能說人家不對,也許人家體認心法。是不是?這個我們不是他,所以,不作任何的批評,我們尊重、我們也隨喜。
不過修行,你一定要抓到重點、抓到根本,就是心,心。所以,廣欽老和尚坐在那邊,那你就知道他的功夫,不來亦不去,沒有事,他坐在那邊,如如不動,誰比他更有修行?你碰到煩惱,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你失控啊;廣欽老和尚坐在那邊,如如不動,無來無去,沒有事,那你誰比他有修行?所以,佛法是心的問題。所以,動、靜、根、覺、空、滅,就是動態如如不動;靜態如如不動;碰到了能緣的根,如如不動;覺性如如不動;空性如如不動;滅性如如不動,動、靜、根、覺、空、滅,會通一個共同點,就是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就是修行直下無心便是道,你不用這麼辛苦的一直拼了老命,一定要每一個字一拜、每一佛一拜怎麼樣。。。。。。當然,你要拜,我們尊重。是不是?這個就是佛一直告訴我們:會用功的,一日;不會用功的,塵點劫。六祖講的:悟則刹那間,迷則塵點劫,就是這個。
所以當然我們要找那個訣竅,一解就開了!是不是?若不知根本,即使很勤苦努力地在解空華之結,累劫勤勞,亦無所獲。一念悟時,速至佛地。注意那個「悟」,悟就是契入佛的本心叫做悟。所以,禅宗裏面講:不識本心,學法無益。禅宗裏面講:若論佛法,一切現成;當相即道,見處即真;不離本處,即得菩提;菩提無來處,菩提無去處;菩提非增處,菩提非減處;菩提非一處,菩提非異處,一切法不可得處,一切法不可得處,即是佛行處。人家就講得這麼清楚了,我們就是不會用功。
義貫:
初發菩提心「第二」決定「義者」(第二個必定要有的條件)爲:「汝等必」須起「欲發」無上「菩提」之「心」,不求他乘,而「于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一切凡、外、權、小所依之「諸有爲相」;「應當審」思「詳」察「煩惱」之「根本」,須詳審「此」煩惱自「無始」以「來」,如何令你「發」起身口意諸「業」?如何令你「潤」蘊無量的受「生」,令你造作無量業,受無量生死?然而你更應進一步推求:這其中,是「誰」在「作」業?「誰」在「受」報?(若真知其中之作者——生死之因,受者——生死之報,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否則盲修瞎練不知目標、問題所在,又有何益呢?)
「阿難,汝」若真的欲「修」無上「菩提,若不審觀煩惱」之「根本,則不能」了「知虛妄」的六「根」六「塵」到底于「何處」生「顛倒」。若連顛倒之「處尚不知,雲何」能「降伏」煩惱、無明,而證「取如來」之聖「位」?
「阿難,汝觀世間」欲「解」繩「結之人」,若「不見所結」的原頭,「雲何」得「知解」結之下手處?我們從「不」曾「聞」說「虛空」可以「被汝隳」壞碎「裂。何以故?」以虛「空無形相」,故如同繩本「無結」繩子本來就無結,則今也是沒有「解故」。所以本來就不打結,現在不必把它解開,意思就是:煩惱本空,不必斷。(衆生本性以及六根六識,亦皆同于虛空,六根六識以無明故現若有結,無明若亡,則見結實無有。)所以說:我們了解,這個結都是從哪裏來?都是從看了以後…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四(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