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们现在有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所以中国人,他讲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的;以前的人讲:礼拜一、礼拜二、礼拜三、礼拜四。这个是基督教、天主教在讲的,为什么要讲「礼拜」?要讲「星期」啊,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对不对?星期五、星期六、星期七。我就喜欢这样念!好!七天一个循环。可是在佛经里面,七,它是一个圆满数,打佛七、打禅七,它是一个圆满数。七,很多的宗教都有在用,七七四十九,包括道教的超度,都是七七四十九天。所以,你讲有一个开始,就落了一个逻辑上、犯了一个逻辑上的错误的。时空,时是无始无尽的,空也是无尽的。那么为什么讲无始无明呢?因为讲不出一个开始。其实讲无始无明还是不对,时空本是幻,幻哪有什么无始、开始?无始是对开始讲的,开始是对无始讲的;如果以究竟的佛义、真如来讲,时空本来就是幻,幻无实性,岂有始有终?没有这个东西的,没有这个东西的。所以,佛在讲经说法,有他的时空性,为了破除某一种观念,不得已才讲无始无明。所以佛性讲:有始无终,有开始,当你见性的时候,开始了真如本性、佛性的时候,我们讲:已经有产生了、作用了,对不对?所以有开始了,但是他是无终,因为他见性了。那本性呢?从理上来讲:无量劫来本来就存在;可是你没有开采出来,等于没有。所以,有时候讲有始无终;有时候讲有始有终;有时候讲无始无终,这个都是在凡夫位必需要做这种善巧方便,来做逻辑学上的推论跟比较,让你觉得比较合理一点。要不然讲无始无明也错,为什么?为什么无始无明?无明本空,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明本空,哪有什么时候开始?本来就不存在,只是你不悟而已。所以说:佛有善巧方便,但不要把善巧方便硬要好像去追逐;硬要好像是非得要这样解不行,不需要自己把自己束缚住。
所以烦恼之根本即是无始无明,又称为根本无明,由根本无明再生三细六粗之枝末无明。
「发业润生」:「发业」,就是发业无明。「润生」,就是润生无明。「润」就是滋润的意思,发业就是发动身口意叫做发业。
所以,像《地藏经》要常常诵,说:一举一动,无非是业,无非是罪。就是这样子。
业若有形,尽虚空界法界不能容,《华严经》后面是这样子讲。所以,发业就是发业无明,发身口意三业的无明,润生:滋润生死,滋润生死就是内心里面的贪爱不断,叫做滋润生死。贪爱不断,贪这个、贪那个。。。。。。贪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这个叫做滋润生死,滋润生死。所以修行人对这个无明、习气是不能客气的,你只有断它,你不能跟它妥协的,圣人不会跟无明妥协的。
「润生」,就是润生无明。「发业」也就是起惑造业,由七转识起惑故,发动身口而造诸业。「润生」就是中阴身于求父母投胎时之憎爱等无明之心,相当于十二有支之「爱跟取」二支。这个在《十四讲表》都讲过了,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又发业与润生合起来就是三细六粗的枝末无明,也就是除了最初一念无明的根本无明以外,所有的起惑、造业、受报之一切过程。
所以,在座诸位!你只要记住四个字,便了解发业润生,就是:自作一定是自受,你逃不掉的,「自作自受」,果报还自受。所以当你造任何的业因下去,统统要很明确的理智来告诉你:这种事情做不得;或者是:这一句话讲不得,讲不得!这样你的生死就慢慢慢慢的脱离,脱离。
「谁作、谁受」:谁是造业者?谁是受报者?有说是六根自作、六根自受,有人说是六识自作、六识自受。然如果没有六识,六根本无知,那么,六根怎么能够自受呢?又六识虚妄,本自无体,又怎么能够受?所以《楞伽经》讲:六识不流转。以念念生灭故。不流转的意思就是:不会跟着今生今世,第六意识不会跟着头跑掉了,(头指第八意识),因为他死亡的时候,前六识就没了,只剩下第八意识,第八意识阿赖耶识。所以,六识不流转,以念念生灭故,所以知道作者、受者,除了第八识;这个在《成唯识论》就讲得更清楚了。我们有讲过唯识学,但是《成唯识论》是集唯识之大成,窥基大师(译)集唯识之大成,《成唯识论》。
所以有的人说:师父!您为什么不讲《成唯识论》呢?为什么不讲《大智度论》呢?我说:哇!你们现在程度怎么进步得那么多?还会主动要求听难的!你知道《成唯识论》就是十个,十个论师,所谈的角度不一样,叫做论,论就是一问一答。。。。。。一问一答,一问一答叫做论。那么十种论师对这个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就有十种看法,有好多的看法,有的认为见相二分已够;有的人认为要三分;有的认为四分,这个就是《成唯识论》。那么,《大智度论》百卷,那就更多了,解释《大般若经》叫做《大智度论》,这师父看过了。
除了第八识之外,更无其他,一切起自八识,八识自作自受,八识为总报主。此身报尽的时候,六根、六识坏散,八识不坏,「去后来先作主翁」。去后就是最慢去,来是最先。所以知道作者,故知作者、受者皆是第八识,更无其余,此是根本,莫错用心,则一切修行枉费工夫。
「不闻虚空被汝隳裂」:「隳」,就是坏。没听说过虚空可被人破坏、碎裂。虚空比喻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不可破坏,以其非有相故。有相才是生灭、才是可以破坏,无相怎么能破坏呢?对不对?真如本性也没有结,虽然六根六识皆现有(结使),但六根六尘只是真如本性虚空之华,虚空幻化出来的华,华体本无,华体本无就是空无自性。简单讲就是:只要是依他起性的,统统是空无自性;六识也是依他起性。更何况此华之大小、颜色,岂有实法可得。是故佛意为欲究竟解结者,即需以此无上智眼去体契,否则有如空华之结,解得了吗?意思就是:空华、虚空,因为眼睛有毛病,现出虚空当中有花,而虚空本来就没有花。我们本性里面本来就没有无明,现在因为妄动现出无明,虽现出无明,其实无明也不存在,无明的体性本来就空,就是这个意思。否则有如空华的结,解得了吗?若悟诸结如空华,则一切结不解自解,意思就是:华本身就不存在的。
所以佛在前面说:「何借劬劳肯綮修证」。这一句话对修行人是特别的重要,一般人他误认为:我拼命的念佛、拜佛,我用功、吃尽苦头就叫做修行。但是他没有了悟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的时候,就是用体力,这个叫做用体力在修行,用体力在修行。这个现在可多了,大家都很精进,可是呢?老修行的脾气大,脾气就是不改、个性就是不改,看起来真的是很精进,现在放眼看出去都是这样子,拜佛、念佛、大礼拜,在相上里面转的,非常非常的多,我们也不能说人家不对,也许人家体认心法。是不是?这个我们不是他,所以,不作任何的批评,我们尊重、我们也随喜。
不过修行,你一定要抓到重点、抓到根本,就是心,心。所以,广钦老和尚坐在那边,那你就知道他的功夫,不来亦不去,没有事,他坐在那边,如如不动,谁比他更有修行?你碰到烦恼,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你失控啊;广钦老和尚坐在那边,如如不动,无来无去,没有事,那你谁比他有修行?所以,佛法是心的问题。所以,动、静、根、觉、空、灭,就是动态如如不动;静态如如不动;碰到了能缘的根,如如不动;觉性如如不动;空性如如不动;灭性如如不动,动、静、根、觉、空、灭,会通一个共同点,就是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是修行直下无心便是道,你不用这么辛苦的一直拼了老命,一定要每一个字一拜、每一佛一拜怎么样。。。。。。当然,你要拜,我们尊重。是不是?这个就是佛一直告诉我们:会用功的,一日;不会用功的,尘点劫。六祖讲的:悟则刹那间,迷则尘点劫,就是这个。
所以当然我们要找那个诀窍,一解就开了!是不是?若不知根本,即使很勤苦努力地在解空华之结,累劫勤劳,亦无所获。一念悟时,速至佛地。注意那个「悟」,悟就是契入佛的本心叫做悟。所以,禅宗里面讲:不识本心,学法无益。禅宗里面讲:若论佛法,一切现成;当相即道,见处即真;不离本处,即得菩提;菩提无来处,菩提无去处;菩提非增处,菩提非减处;菩提非一处,菩提非异处,一切法不可得处,一切法不可得处,即是佛行处。人家就讲得这么清楚了,我们就是不会用功。
义贯:
初发菩提心「第二」决定「义者」(第二个必定要有的条件)为:「汝等必」须起「欲发」无上「菩提」之「心」,不求他乘,而「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一切凡、外、权、小所依之「诸有为相」;「应当审」思「详」察「烦恼」之「根本」,须详审「此」烦恼自「无始」以「来」,如何令你「发」起身口意诸「业」?如何令你「润」蕴无量的受「生」,令你造作无量业,受无量生死?然而你更应进一步推求:这其中,是「谁」在「作」业?「谁」在「受」报?(若真知其中之作者——生死之因,受者——生死之报,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否则盲修瞎练不知目标、问题所在,又有何益呢?)
「阿难,汝」若真的欲「修」无上「菩提,若不审观烦恼」之「根本,则不能」了「知虚妄」的六「根」六「尘」到底于「何处」生「颠倒」。若连颠倒之「处尚不知,云何」能「降伏」烦恼、无明,而证「取如来」之圣「位」?
「阿难,汝观世间」欲「解」绳「结之人」,若「不见所结」的原头,「云何」得「知解」结之下手处?我们从「不」曾「闻」说「虚空」可以「被汝隳」坏碎「裂。何以故?」以虚「空无形相」,故如同绳本「无结」绳子本来就无结,则今也是没有「解故」。所以本来就不打结,现在不必把它解开,意思就是:烦恼本空,不必断。(众生本性以及六根六识,亦皆同于虚空,六根六识以无明故现若有结,无明若亡,则见结实无有。)所以说:我们了解,这个结都是从哪里来?都是从看了以后…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四(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