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
圆瑛法汇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慧律法师主讲
第10套
讲题: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日期:2009.7.12 - 2011.10.02
片数:共 8 片(本片为第4片)
编码:096【DVD简体版】
(师父与大众互相问讯)请坐下。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先翻开918页,昨天我们有一个地方讲得太快了,那么,他这个注解也写错,黄寿成打电话来,他很好意的告诉我们;有时候师父口误。918页,第五行,第五行,真如之性亦复如是,终无变异。又如销矿为金,既已成金,不复为矿。所以,那个矿跟金要对调。知道还是要改,(新版已更正)既已成金,不复为矿,师父昨天念了快了,就带过去了,没想那么多。
好!诸位翻开939页,939,
经文:【「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注释:
「应当先择死生根本」:「择」,就是拣择、挑去。「死生根本」,也就是五重相织之浊相。
「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依于不生灭之本来圆满湛然之性,以成就观行;有的人念观行xing(二声)这个禅宗里面讲,叫做妙性天然,就是要用本性修行,我们就是一再强调。
我们现在的众生,不了解八大宗派,以为八大宗派的差别是不一样,其实是一样的,都是用佛性修行。怎么说呢?
像《华严经》一真法界、海印三昧论,这个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法华经》里面讲一实相,无相无不相,就是我们的如来藏性。
唯识学讲的大圆镜智,也是我们的本性。
禅宗里面讲:即心是佛,即心是佛,那就是我们的本性。
净土宗讲的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个就是本来的面目。
持戒律的,有戒法、戒行、戒相、戒用、戒体等等,戒体就是我们不生不灭的本性。
禅、净、律、密,密宗讲的是大圆满,也是我们的不生不灭的本性。
八大宗派因为有时空的背景不一样,发展出来的背景不一样,加进去的一些方便也不一样。像在藏传的,就加入很多西藏的文化,汉传的加了很多汉传的这一些文化;但是始终讲的都是一样的东西,只是因为众生一看到八大宗派,还以为真的有八大宗派;一宗都没有,哪来八大宗派?所以,《法华经》讲:
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众生他就是不能体悟这一点。所以一佛乘就是我们的最上乘,答案是一样的。所以要用本性修行,就是这个道理。
底下,
「以湛旋其虚妄灭生」:「湛」,就是不生灭之圆湛性。「旋」,就是转。以不生灭的圆湛之性而转其五浊虚妄的生灭。
「伏还元觉」:止伏攀缘混浊之识心,令还归元本之觉性。
翻过来,940页,
义贯:
「阿难,汝今欲令」六根之「见、闻、觉、知」之性,「远契」十方「如来」所证之「常、乐、我、净」之德,则「应当先择」去五重相织之「死生根本」,而「依」于「不生灭」的「圆」满「湛」然之「性」,以「成」观行:即「以」不生灭圆「湛」性而「旋」转「其」五浊「虚妄灭生」之相,止「伏」攀缘奔竞混浊之识心,令「还」归「元」本「觉」性,「得元」来妙「明」本「觉」之「无生灭性」,以「为因地」修心之「心」(此为十信满心位)。「然后」自可经历五十五位;五十五位是《楞严经》讲的。(经历五十五位之真菩提路)「圆成果地」之「修证」。
那么什么叫做圆满清净自性呢?如果你还不认识它,你要抓住重点:一、放下五欲六尘的追逐,二、令心无所增减,三、了悟当体即空,慢慢慢慢守住这一颗真心,那就了解佛的用意是什么。
那么令心无所增减,是真修行人,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你今天你拥有多少的东西,那个都是虚幻的东西、都是短暂的东西;你今天你失去任何的东西,固然让你很伤心、很难过;但是,随着时间变化,也会过去的,时间总会过去的,那么,痛、伤痛也已经过去了;没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值得活下来的。在这个娑婆世界,苦难多、烦恼多,不如意十常八九,我们为佛的弟子,总不能把这个恨带进去棺材,这是不智之举。所以你生前就必需把你这个恨要完全放开来。说:爱是障碍,执着、贪着;恨也是障道。所以,在你入棺材以前,你就记得,天下无不可原谅的众生;其实也没有众生可以原谅不原谅,因为众生本来就空。说:虽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可度,这个就是无量无边的众生,其性本空,并没有所谓度跟不度,只是恢复原来的样子,原来的真如。所以,了悟佛法的人,他所过的这个生命,是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奇迹,都是那么的洒脱、那么的自在。
众生,他就不会过日子了,他怎么过呢?那就是看看节目啊,看看每一年的放烟火啊、农历年、什么国庆啦,还有一些大的活动、政治、选举,有的人他热中这个。过了以后,你看,从以前到现在的选举,你何曾留下任何东西呢?没有!所以,当我们入于佛道,我们的心就不会像世间人那么的感性,非理性的东西。我们这一只嘴巴也很守得住,不在其位,不谋其职,我们不在其位,我们就不要参与太多的知见、意见。所以,我们生命当中,花在别人的身上太多,不如花在自己的生死,了生死的时间要更多,这样才不会舍本逐末。你关心这些四周围的东西,这跟我们的生死也没什么关系啊!
因此,会修行,下手处他就是不生不灭的妙性天然,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所以,师父一直强调:我们不反对念佛,我们要用本性念佛、要用大智慧念佛;我们不反对拜佛、诵经,我们要用大智慧、用本性诵经。
底下,940页,
经文:【「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注释,941页:
「明相精纯,一切变现」:清明之相已达精纯,所以,能够变现一切身、土,以广化有情。
这个当然是指佛、大菩萨有办法,凡夫哪有办法这样子?对不对?凡夫能变的不是身,主要看看能不能变出一些钱,日子比较好过一点;哪个变身跟土?哪一个有办法?所以,哪一个大吹大擂的,说他是现在的诸佛现前。哎呀!有一个人写信给我:哎呀!某某人已经成佛了!我看了:好!那你成佛了,你变一下给我看一下,变身跟变土看一下。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啊!然后他就说:我是得到慧解脱,不是定解脱,因为定解脱它有神通,慧解脱没有神通,他就一定会自己这样安慰:我得到慧解脱,没有得到定的解脱。定的解脱,阿罗汉他会有变现,像目犍连,他会大的神通;一般阿罗汉没办法,一般阿罗汉得到慧解脱,没有办法这样子,要定解脱了,他就有大神通。那不要讲佛了,那你十八不共法随便举一个,你变现一下看看。
有一个。。。。。。二位出家人,是兄弟出家的,然后他的弟弟很吹嘘,捧这个哥哥,他说:我哥哥修行很好,我哥哥现在念佛,全世界都可以听得到,他不受时空,他就是佛!我说:喔!好吧!你是佛,那你解释一下,佛不落入有见、不落入无见、不落入断见、不落入常见,来!试说看!你听都没听说过这个。所以,你现在就可以知道,这个末法的异象、乱象是很可怕的!自己没有一点点正确的佛的理念、思想,很容易被这个稀奇古怪蒙蔽、牵引,而自己不知道,当他在迷惑这个东西的时候,我告诉你:九条牛都拉不回来!拉不回来的,用什么方法都没办法了,因为他的心中就认定这样子叫做佛法,谁也拿他没办法!所以自己要给自己一次机会,什么是正知正见、什么是佛见,心中你有这一面镜子,你就完全不被蒙蔽了。
「不为烦恼」:就是不为烦恼所覆。
941页,中间,义贯:
譬「如」欲「澄」清污「浊」之「水」,先将之「贮」放「于静」止之「器」中,若「静」止之程度(定力功夫)「深」而「不动」摇,则「沙土自沉」,砂土沉淀后,「清水」自然「现前,名为初伏」二障现行之「客尘烦恼」。(此为以定力令心水澄清、伏烦恼)。
若以慧照破「去」除沉淀心底之无明淤「泥」,而得清净无杂质之「纯水」,则「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此为以慧力照破无明。)
清「明」之「相」既已达「精纯」,故能令「一切」身土自在「变现」,广度有情,而「不为烦恼」所覆,因心水之中已纯净无杂,故一切变现妙用「皆合涅槃」不生不灭「清净」之「妙德」。
942页,诠论:
这一段经文很简捷扼要地开示定与慧之用:定以伏烦恼,如令浑水沉淀;慧以断无明,如除水底沉淀之淤泥。即此便是从初发心,以至于成佛,一切修行的要诀。就是你这个初发心要对,下手处要不生不灭。用现在的语言就是:听到或者是看到任何的境界,不要有太多的情绪变化。
底下,2 .初心之第二决定义——决定捐弃诸有为相。
经文:【「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
注释:
「烦恼根本」:烦恼的根本,就是无始无明。
有一个比丘,他对这个无始无明始终弄不懂,他说:师父!为什么要讲无始无明?我跟他讲:是为了要破外道,外道总有一个开始;讲开始,就犯了一个逻辑的错误,就上帝在七千年前创造天地万物;人家发现了山顶洞人,都是四十万、五十万、六十万、七十万年前,那何况七千年前!所以,上帝休息一个礼拜,我…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四(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