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四(上)▪P4

  ..续本文上一页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惟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注释:

  「动若迩遥」:「动」,就是动尘。「若」,就是或。「迩」,就是近。「遥」就是远。此谓,动尘若近若远,耳根皆能得闻。

  「静无边际」:「静」,就是静尘。至于耳根闻静尘的时候,则了无边际。

  「而阙中交」:「阙」,就是跟(同)这个缺字。「中交」,就是中间交接之际。此谓,鼻根之功德缺少了出息与入息中间的交接之处;短暂的停顿就是交接处。因于此交接之际,即有极短暂之中止,彼时没有息之出入,亦无闻嗅之功。

  「言有方分」:「方」,就是地方。「分」,就是差别。言语有地方之分别。

  「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中」,就是离开的时候。这个是讲指触尘,触尘与身根相合的时候,才能觉知,因为根尘是一体的两面的。尘与根相离的时候,就不能觉知。

  953页,「离一合双」:「一」,就是一分功德。「双」,就是两分功德。此谓,离时算一分功德,合时的时候算两分功德,因为根跟尘,加起来就是三分功德。

  义贯:

  「阿难,汝」应「复于」六根之「中,克定」诸根之「优劣」之性能,「如眼」之功能为能「观见」,自身之「后」方为「暗,前」方为「明」,在身之「前方」则「全」看得「明」白,在身的「后方」则「全暗」而完全看不见,然「左右」两「旁」也能「观」看得到,所以「三分之」中有二分可以看得到,「统论」眼根「所」能「作」的,其「功德」并「不」完「全」,以「三分」而「言」,眼根之「功」德中,有「一分无」功「德」可显示,「当知眼」根「唯」有「八百功德」。

  「如耳」根之闻性,」可以「周听十方无遗」,声尘有动静二尘两种,耳根听闻「动」尘(有声之声)之时,「若迩」若「遥」(或近或远)皆能得闻;至于闻「静」尘(无声之声);无声的时候也是声,只是无声。则了「无边际」界限,「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954页,「如鼻」根「齅闻」之功德,则「通出」息与「入息」两者皆有嗅闻之功能,鼻闻之功虽「有出有入,而阙」少「中」间「交」接时的短暂中止,那时即不能嗅闻,所以,「验于鼻根,三分」之功德「阙」了「一」分,「当知鼻」根「惟八百功德」(出入息各得四百功德)。

  「如舌」根能以言语「宣扬」道理,能究「尽诸世间」及「出世间」之「智」慧;「言」语虽「有」地「方」之「分」别,然义「理」则「无穷尽」,无有地域之拘囿。「当知舌根」能「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如身」根之「觉」知「触」尘,能「识」别「于违顺」二尘,触尘若与身根相「合时」即「能觉」知,相「离」之「中」即「不」能觉「知」,根尘相「离」时算「一」分功德,根尘相「合」时算「双」份功德,所以加起来共有三份功德,那么每一份功德有四百功德,每一份有四百功德,如是「验于身根」则「三分」之中「阙」了「一」份(以根尘相离时不能觉知,所以少一份功德),「当知身」根「唯」有「八百功德」(根尘相合时双份乘以四百)。

  「如意」根于默容——「默」然无言中可「容」包一切,「十方三世」中,「一切世间」及「出世间法,惟圣」人「与凡」夫境界之法,「无不」能「包容」,且皆能穷「尽其涯际,当知意根」能「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好!我们这个《义贯》就念到这里。

  翻过来,《讲义》拿出来,680页,680,那么我们这个《义贯》因为它是白话,我们用的时间稍微缩短,那么这个《讲义》就要详细讲,就要放慢脚步了。所以,放慢脚步,你能够,最好是做笔记,因为你什么时候,五年、十年后再看,不一定。这个光盘、DVD做出来,诸位!有上字幕的时候,还是要从头再看一遍的。诸位!真理不怕多,真理不怕重复,真理就是要重复,强化自己心中的真理,是不能怕烦的。真理不怕重复、真理不怕多、真理不怕烦,就是要这样子,就是要这样子。所以有的人听了一次《楞严经》以后,光盘出来了,到现在都不想去看,是很可惜的!因为那个是上了字幕,跟不上字幕看是差很多的,差很多的,所以要看。

  680页,底下,六根经过了比较以后,

  【卯五 教其悟圆入一 (分二)】现在要教你入于圆满了。

  【辰初 令验六悟圆 二 令入一解六 今初】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

  这什么意思呢?解释一下:阿难!汝今,「欲」就是发心;乐欲,或者是念乐(yao四声)欲,发心乐(yao四声)欲;「逆」就是不顺。我们贪着五欲六尘,往外奔驰,往外,心往外攀缘,这个叫做顺生死流。那么现在不要,我们发心乐欲逆生死,就不顺着生死的怎么样?欲流,五尘欲境之流,外面五尘欲境之流。「返」就是返本,返回本来;「穷」就是穷尽生死流之根源。返穷流根,就是返本穷尽生死流之根源,达到佛的境地,不生不灭的境地。

  【此正示选根解结。】【初心下手修行,最切要处。上文已指,虚妄结处在根,复告六根优劣功德,正宜拣选圆根,解除结相,故先令验六根,悟取圆根,一门直入。此段原其能发增上胜心。上一欲字,即指发心乐(去声)欲,下一欲字,乃是五尘欲境。逆者不顺之意。】

  【流有二种:】

  A,在因来讲称为欲流;在果来讲是称为生死流。简单讲:你今天贪着五欲六尘,你就是将来一定要受生死,这个逃不掉!【约因称欲流,即根性不流逸奔尘,】也不顺着五欲,五尘的欲境之流。那么,这个意思,如果流逸奔尘,那么五欲这个境界就变成生死的因。意思就是说:欲望:财色名食睡,看淡一点,生死就比较容易了。太看重了这些东西,你就一直奔驰,就是一直追逐这个。如果【不顺五尘欲境之流】那个小字体的:【(法尘是五尘落谢之影);】所以我们现在贪着五欲六尘,看到的其实只是脑筋里面的影像而已,影子而已,没有那个人。或者山河大地,山河大地,你看到的,你把这个树木、土石移开来,那一座山不见了;把大海的水抽干了,劫末的时候、地球毁灭的时候,什么大海水?统统是颗粒微尘,哪有什么大海水?统统汽化了。所以我们短暂的缘起的相,让我们着迷,是因为我们不了解生命的真相。所以这一辈子有因缘碰到佛法,就会进入了觉悟的佛性。

  底下说:【约果称生死流,即由根缘尘,识生分别,起惑造业,】「识」就是识心,根攀缘这个尘,中间这个识心就产生了。起惑造业,【依因感果,流转生死。】流转生死。【逆生死流,即旋根脱尘,根尘不偶,】不配合叫做偶。【惑、业、苦三,无自而生,】无自就无从,无从而生,从哪里生起呢?简单讲:这些惑、业、苦,都是借着缘起性的东西,你能够把它放下,根尘不偶,那么,惑业苦没了。所以,【乃不循尘,自然不流转,】这一句简单讲:就是修行人的生活越单纯越好,越单纯就越享受生命,真理其实很简单、生命其实很简单;但是我们把它搞得太复杂了,以致于活得痛苦不堪,自作自受,作茧自缚。你只要不循尘,自然不流转。【合之能逆欲流,生死流自然不顺矣。】

  【返穷流根:即返本穷源,穷生死流之根源,做逆流照性工夫。】我们以前都是往外奔腾,现在收回来,现在把它收回来,叫做逆流照性的工夫,这个还是要叫你见性。【同观世音,初于闻中,入流亡所,】那么,亡所就是能所灭了。【渐次深入,解六结、】动、静、根、觉、空、灭。【破五阴,】色、受、想、行、识。【识阴一破,则返穷流根之功成,妄穷真露。】妄心穷尽,真心就显露。【至不生灭: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是也。此种发心,即前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又即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至不生灭,则分证如来常、乐、我、净,登圆教初住,得念不退,任运进修,自可圆成无上果觉也。】

  681页中间,

  经文:【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

  解释一下:

  说: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就是说:一定要合,根尘一定要接触,才能有这个觉知。

  那么这里:谁合谁离呢?合是指鼻根、舌根、身根,合才知嘛!

  那么,谁离呢?眼睛要离、耳根要离,意根也是,意根也是。

  所以,谁合,就是哪一根是合呢?这三根:鼻根、舌根、身根是合才能知。哪三根是离才能知觉呢?就是眼根、耳根、意根。

  好!那么,鼻、舌、身要接触才能知,那么就比较难修了!对不对?就像眼根,后面看不到;可是后面敲声音,你耳朵也听得到,那这个当然就是离的时候。眼根、耳朵还有意,为什么叫做离呢?你眼睛这样,你怎么看得到?眼睛当然要有一个距离。说我眼睛看的时候这样,(师父拿本盖在眼上)那你怎么看得到?眼睛当然要有一点距离。是不是?要不然你怎么看得到?是不是?耳朵也是一样,在这边,太近了,那他也听不到,太近了不行,还是要有距离。所以,有一个阿伯来到这里,旁边的人跟我讲得不清楚,他说这个阿伯很重听,我讲话时就特意放大音量:阿伯!我跟你讲话,你有没有听到?他说:您不用这么大声,我有听到啦!说:您不用这么大声,这样我会吓到。

  谁合谁离?要合,就是鼻、舌、身要接触,才能知;那么眼、耳、意要离才能知觉。

  那么,谁深谁浅呢?这意根比较深。哪一根最深?意根当然在内心里面。那么,哪一根比较浅呢?就是眼跟耳。那么,意根深就不好修,因为深隐难修,不易觉察,那剩下的就是眼跟耳,眼、耳比较浅。

  那眼跟耳来比较,谁为圆通?眼睛跟耳朵来比较,眼根跟耳根来讲,哪一根叫做圆通呢?谁为圆通呢?谁不圆满?当然就是耳根比较圆通。所以我们现在能够听经闻法,在刹那之间就能够了悟佛的这个意境;要自己看书的话,这个可就难了!

  【当验二字,佛为叮嘱,因心不可不慎。】就是因地心不可不慎,你要修行,就是一定要用智慧来…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四(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