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四(上)▪P4

  ..續本文上一頁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惟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注釋:

  「動若迩遙」:「動」,就是動塵。「若」,就是或。「迩」,就是近。「遙」就是遠。此謂,動塵若近若遠,耳根皆能得聞。

  「靜無邊際」:「靜」,就是靜塵。至于耳根聞靜塵的時候,則了無邊際。

  「而阙中交」:「阙」,就是跟(同)這個缺字。「中交」,就是中間交接之際。此謂,鼻根之功德缺少了出息與入息中間的交接之處;短暫的停頓就是交接處。因于此交接之際,即有極短暫之中止,彼時沒有息之出入,亦無聞嗅之功。

  「言有方分」:「方」,就是地方。「分」,就是差別。言語有地方之分別。

  「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中」,就是離開的時候。這個是講指觸塵,觸塵與身根相合的時候,才能覺知,因爲根塵是一體的兩面的。塵與根相離的時候,就不能覺知。

  953頁,「離一合雙」:「一」,就是一分功德。「雙」,就是兩分功德。此謂,離時算一分功德,合時的時候算兩分功德,因爲根跟塵,加起來就是叁分功德。

  義貫:

  「阿難,汝」應「複于」六根之「中,克定」諸根之「優劣」之性能,「如眼」之功能爲能「觀見」,自身之「後」方爲「暗,前」方爲「明」,在身之「前方」則「全」看得「明」白,在身的「後方」則「全暗」而完全看不見,然「左右」兩「旁」也能「觀」看得到,所以「叁分之」中有二分可以看得到,「統論」眼根「所」能「作」的,其「功德」並「不」完「全」,以「叁分」而「言」,眼根之「功」德中,有「一分無」功「德」可顯示,「當知眼」根「唯」有「八百功德」。

  「如耳」根之聞性,」可以「周聽十方無遺」,聲塵有動靜二塵兩種,耳根聽聞「動」塵(有聲之聲)之時,「若迩」若「遙」(或近或遠)皆能得聞;至于聞「靜」塵(無聲之聲);無聲的時候也是聲,只是無聲。則了「無邊際」界限,「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954頁,「如鼻」根「齅聞」之功德,則「通出」息與「入息」兩者皆有嗅聞之功能,鼻聞之功雖「有出有入,而阙」少「中」間「交」接時的短暫中止,那時即不能嗅聞,所以,「驗于鼻根,叁分」之功德「阙」了「一」分,「當知鼻」根「惟八百功德」(出入息各得四百功德)。

  「如舌」根能以言語「宣揚」道理,能究「盡諸世間」及「出世間」之「智」慧;「言」語雖「有」地「方」之「分」別,然義「理」則「無窮盡」,無有地域之拘囿。「當知舌根」能「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如身」根之「覺」知「觸」塵,能「識」別「于違順」二塵,觸塵若與身根相「合時」即「能覺」知,相「離」之「中」即「不」能覺「知」,根塵相「離」時算「一」分功德,根塵相「合」時算「雙」份功德,所以加起來共有叁份功德,那麼每一份功德有四百功德,每一份有四百功德,如是「驗于身根」則「叁分」之中「阙」了「一」份(以根塵相離時不能覺知,所以少一份功德),「當知身」根「唯」有「八百功德」(根塵相合時雙份乘以四百)。

  「如意」根于默容——「默」然無言中可「容」包一切,「十方叁世」中,「一切世間」及「出世間法,惟聖」人「與凡」夫境界之法,「無不」能「包容」,且皆能窮「盡其涯際,當知意根」能「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好!我們這個《義貫》就念到這裏。

  翻過來,《講義》拿出來,680頁,680,那麼我們這個《義貫》因爲它是白話,我們用的時間稍微縮短,那麼這個《講義》就要詳細講,就要放慢腳步了。所以,放慢腳步,你能夠,最好是做筆記,因爲你什麼時候,五年、十年後再看,不一定。這個光盤、DVD做出來,諸位!有上字幕的時候,還是要從頭再看一遍的。諸位!真理不怕多,真理不怕重複,真理就是要重複,強化自己心中的真理,是不能怕煩的。真理不怕重複、真理不怕多、真理不怕煩,就是要這樣子,就是要這樣子。所以有的人聽了一次《楞嚴經》以後,光盤出來了,到現在都不想去看,是很可惜的!因爲那個是上了字幕,跟不上字幕看是差很多的,差很多的,所以要看。

  680頁,底下,六根經過了比較以後,

  【卯五 教其悟圓入一 (分二)】現在要教你入于圓滿了。

  【辰初 令驗六悟圓 二 令入一解六 今初】

  【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

  這什麼意思呢?解釋一下:阿難!汝今,「欲」就是發心;樂欲,或者是念樂(yao四聲)欲,發心樂(yao四聲)欲;「逆」就是不順。我們貪著五欲六塵,往外奔馳,往外,心往外攀緣,這個叫做順生死流。那麼現在不要,我們發心樂欲逆生死,就不順著生死的怎麼樣?欲流,五塵欲境之流,外面五塵欲境之流。「返」就是返本,返回本來;「窮」就是窮盡生死流之根源。返窮流根,就是返本窮盡生死流之根源,達到佛的境地,不生不滅的境地。

  【此正示選根解結。】【初心下手修行,最切要處。上文已指,虛妄結處在根,複告六根優劣功德,正宜揀選圓根,解除結相,故先令驗六根,悟取圓根,一門直入。此段原其能發增上勝心。上一欲字,即指發心樂(去聲)欲,下一欲字,乃是五塵欲境。逆者不順之意。】

  【流有二種:】

  A,在因來講稱爲欲流;在果來講是稱爲生死流。簡單講:你今天貪著五欲六塵,你就是將來一定要受生死,這個逃不掉!【約因稱欲流,即根性不流逸奔塵,】也不順著五欲,五塵的欲境之流。那麼,這個意思,如果流逸奔塵,那麼五欲這個境界就變成生死的因。意思就是說:欲望:財色名食睡,看淡一點,生死就比較容易了。太看重了這些東西,你就一直奔馳,就是一直追逐這個。如果【不順五塵欲境之流】那個小字體的:【(法塵是五塵落謝之影);】所以我們現在貪著五欲六塵,看到的其實只是腦筋裏面的影像而已,影子而已,沒有那個人。或者山河大地,山河大地,你看到的,你把這個樹木、土石移開來,那一座山不見了;把大海的水抽幹了,劫末的時候、地球毀滅的時候,什麼大海水?統統是顆粒微塵,哪有什麼大海水?統統汽化了。所以我們短暫的緣起的相,讓我們著迷,是因爲我們不了解生命的真相。所以這一輩子有因緣碰到佛法,就會進入了覺悟的佛性。

  底下說:【約果稱生死流,即由根緣塵,識生分別,起惑造業,】「識」就是識心,根攀緣這個塵,中間這個識心就産生了。起惑造業,【依因感果,流轉生死。】流轉生死。【逆生死流,即旋根脫塵,根塵不偶,】不配合叫做偶。【惑、業、苦叁,無自而生,】無自就無從,無從而生,從哪裏生起呢?簡單講:這些惑、業、苦,都是借著緣起性的東西,你能夠把它放下,根塵不偶,那麼,惑業苦沒了。所以,【乃不循塵,自然不流轉,】這一句簡單講:就是修行人的生活越單純越好,越單純就越享受生命,真理其實很簡單、生命其實很簡單;但是我們把它搞得太複雜了,以致于活得痛苦不堪,自作自受,作繭自縛。你只要不循塵,自然不流轉。【合之能逆欲流,生死流自然不順矣。】

  【返窮流根:即返本窮源,窮生死流之根源,做逆流照性工夫。】我們以前都是往外奔騰,現在收回來,現在把它收回來,叫做逆流照性的工夫,這個還是要叫你見性。【同觀世音,初于聞中,入流亡所,】那麼,亡所就是能所滅了。【漸次深入,解六結、】動、靜、根、覺、空、滅。【破五陰,】色、受、想、行、識。【識陰一破,則返窮流根之功成,妄窮真露。】妄心窮盡,真心就顯露。【至不生滅:即「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是也。此種發心,即前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又即發菩提心,于菩薩乘,生大勇猛。至不生滅,則分證如來常、樂、我、淨,登圓教初住,得念不退,任運進修,自可圓成無上果覺也。】

  681頁中間,

  經文:【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爲圓通?誰不圓滿?】

  解釋一下:

  說: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就是說:一定要合,根塵一定要接觸,才能有這個覺知。

  那麼這裏:誰合誰離呢?合是指鼻根、舌根、身根,合才知嘛!

  那麼,誰離呢?眼睛要離、耳根要離,意根也是,意根也是。

  所以,誰合,就是哪一根是合呢?這叁根:鼻根、舌根、身根是合才能知。哪叁根是離才能知覺呢?就是眼根、耳根、意根。

  好!那麼,鼻、舌、身要接觸才能知,那麼就比較難修了!對不對?就像眼根,後面看不到;可是後面敲聲音,你耳朵也聽得到,那這個當然就是離的時候。眼根、耳朵還有意,爲什麼叫做離呢?你眼睛這樣,你怎麼看得到?眼睛當然要有一個距離。說我眼睛看的時候這樣,(師父拿本蓋在眼上)那你怎麼看得到?眼睛當然要有一點距離。是不是?要不然你怎麼看得到?是不是?耳朵也是一樣,在這邊,太近了,那他也聽不到,太近了不行,還是要有距離。所以,有一個阿伯來到這裏,旁邊的人跟我講得不清楚,他說這個阿伯很重聽,我講話時就特意放大音量:阿伯!我跟你講話,你有沒有聽到?他說:您不用這麼大聲,我有聽到啦!說:您不用這麼大聲,這樣我會嚇到。

  誰合誰離?要合,就是鼻、舌、身要接觸,才能知;那麼眼、耳、意要離才能知覺。

  那麼,誰深誰淺呢?這意根比較深。哪一根最深?意根當然在內心裏面。那麼,哪一根比較淺呢?就是眼跟耳。那麼,意根深就不好修,因爲深隱難修,不易覺察,那剩下的就是眼跟耳,眼、耳比較淺。

  那眼跟耳來比較,誰爲圓通?眼睛跟耳朵來比較,眼根跟耳根來講,哪一根叫做圓通呢?誰爲圓通呢?誰不圓滿?當然就是耳根比較圓通。所以我們現在能夠聽經聞法,在刹那之間就能夠了悟佛的這個意境;要自己看書的話,這個可就難了!

  【當驗二字,佛爲叮囑,因心不可不慎。】就是因地心不可不慎,你要修行,就是一定要用智慧來…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四(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