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每世各具十法界,则十二成一百二十也;】十二就变成一百二十。因为每一世各具十法界,那么就变成一百二十。【第三叠即界界各具十界,则百二十成一千二百也。故下文意根中云,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出世法。】诸位!这听起来,我知道,一头雾水!
翻开来,八○页,喔!八○页这一看,《楞严经表解》八○页,喔!这一看,一目了然,一目了然!《表解》八○页,那一看就知道了!(下附表)
第一叠,方中摄世成一十二,方中就是四方中摄三世,无论你怎么转都是一样。好!四方——东、西、南、北,看底下,东、西、南、北;底下各有三世——东方的过去、东方的现在、东方的未来;西方的过去、西方的现在、西方的未来;南方的过去、南方的现在、南方的未来;北方的过去、北方的现在、北方的未来。好!这三四或者四三,都是一样。所以,四方中摄三世成一十二,东、西、南、北,各有三世,就是十二。
第二叠,看中间第二叠,上面的十二世各摄十方,每一方各摄式于底下。好!诸位!现在就单单讨论东方的过去,这底下就有十个方位;东方的现在,底下又有十个方位;东方的未来,底下又有十个方位。西方的过去、西方的现在、西方的未来,那么就是三十个方位。南方的过去,底下有十个方;南方的现在也十个方位;南方的未来也十个方位,也是三十。北方的过去有十个方位、北方的现在、北方的未来。那么就是十二乘以十,就是多少?十二乘以十,一百二十。对不对?东方、西方、南方、北方、东南方、西南方、东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所以上面的十二世各摄十方,每一方摄式于底下,成一百二十,一百二十。
简单讲:我们就东方来讨论,东方的过去,看(“第一叠”图表中)第一个就好:东方的过去、东方的现在、东方的未来。那么东方的过去,再接着底下,东方的过去有东方;东方过去有西方;东方以前叫做过去世的南方;东方过去世的北方;东方过去世的东南方;东方过去世的西南方;东方过去世的东北方;东方过去世的西北方;东方过去世的上方;东方过去世的下方。为什么要这样念?因为有的根器太烂,读到这里,他就一头雾水了。若是根器利的,像我们数学读到,心算马上就知道,这还需要讲吗?不需要!但是为了让大家了解,喔!原来如此!对不对?那就知道了。
底下,第三叠,看最底下,上面一百二十方各摄十世,摄式于底下成一千二百数。
诸位!长劫有九,过去、现在、未来,就过去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现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未来的三世;短劫一,就是现前一念。所以过去三世、现在三世、未来三世、现前一念,称为十世。所以上面一百二十方乘以十,就是一千二百,一千二百。知道吧?所以,这个就很简单了。
所以,看这个《楞严经表解》,一看就一目了然,很清楚,喔!它原来在表达什么。
好!翻回来,《楞严经讲义》675页,【总括始终者:一叠为始,三叠为终,括者包括,即总括从始至终,六根之中,功能德用,有一千二百。谓众生六种根性,各各周遍身心,身心既是世界相涉而成,已变成一千二百分剂,】「分剂」就是范围,用现在的语言叫做范围,一千二百个范围,【而六种根性亦各各变成,一千二百功能德用也。】所以,把一千二百个范围,叫做一千二百个功德,意思就是:六根当中,每一根都是一千二百个功德。但是,凡夫就不是了,诸佛菩萨每一根都具足一千二百个功德;可是,凡夫就不一定了,看哪一根了。
【《指掌》设问:此根性功德,与《法华》六根功德,为同为异?答:此约理具,】理,只是在理上来论断。【谓性中自有;彼约事造,】就是《法华经》是事造。【经功感现。】就是经典的功德、功用的感现。「彼」就是《法华经》,【彼若不仗经功,亦唯理具;】《法华经》,如果不仗这个《法华经》的功德利益,也是理具。【此若既解根结,亦齐事造;】如果你真的把它解开了,从根来解这个结,这个就是事造,事造就是实修了。【是则即同而异,即异而同,】所以,讲同而异,就是理上来讲是同,事修来讲说异;虽然是差异,但是,同一个本性的功德。【不可言同,不可言异,思之。】
底下,675页,中间,
【辰三 显示六根具缺】
【阿难!汝复於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好!把笔放下来,现在要讲一千二百个功德,很简单的!
以你色身为主,右手拿起来,假设正东边,记得!二百功德。左手拿起来,正西方,二百功德,正前方,二百功德,正后方,二百功德,加起来多少功德?八百,答对了,很好!
再来,东南角、西南角,各一百功德、一百功德,东南一百,一百,角一百。正确的方向:东、西、南、北各二百,就是八百,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各一百,加起来就是四百;然后四百加八百,就是一千二百个功德。
这样你来看,就知道师父在讲什么,很简单的!有的人看到这个都会头昏转向,不会的,不会的!
底下,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现在举出眼根,师父先解释:
眼根观前,眼睛可不可以看到前面?可以!那就二百功德。对不对?后暗前明,后面暗,暗就是看不到,减掉二百,减掉二百功德。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就是正前方二百功德,后面少了二百功德。
好!左右旁观,左边看得到看不到?当然看得到,左边看得到,二百功德。右边呢?也看得到,二百功德。那就是前面眼睛看得到,二百功德,加上二百功德(师父指左边)、加上二百功德(师父指右边),就是六百了。对不对?
还有,斜角也看得到,各一百,这里(左斜角)一百、这里(右斜角)一百;二百(右边)、一百(右斜角)、二百(前方)、一百(左斜角),二百(左边),加起来多少功德?八百功德。就是这样算,很简单的!
所以,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功德,三分之二,记得!一分四百功德,三分之二就是八百功德;佛陀把一千二百功德划成三等分,一等分就是四百功德。所以三分之二,就是一千二百功德剩下八百功德。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所以,当知眼根唯八百功德。
再解释一下: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汝眼睛观看前面,后暗前明,后面看不到,前面明,前方是全明,后方是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根性平等,根根功德亦等,】看左边的小字,【本无可拣,因诸方众生,根有优劣,娑婆世界亦然。六根之中,三优三劣,以具千二百功德为优,八百功德为劣。三优之中,复以耳根为最优,故佛告曰:「汝复于六根之中,克定孰优孰劣?」】哪一根是优?哪一根是劣?【如眼下,】底下,676页,【别示功德具缺。具者为优,缺者为劣。如眼观见,观见即眼根见性功德,】譬如说有一个人坐北朝南来讨论,【身之前后左右,】来讨论,这个人坐北朝南。【即南北东西。后暗,后北方不见为暗;】因为他是坐北朝南,【前明,前南方能见为明。又云:「前方全明」,以正南,及东南西南二隅,完全能见;】东南、西南就是二百功德,正南二百功德,完全能见。【「后方全暗」,以正北,及东北西北,完全不见。】所以,正北扣掉二百;东北、西北看不到,扣掉二百;东北一百、西北一百,扣掉二百,所以就扣掉四百。以正北看不到,东北、西北也看不到,所以扣掉四百,就是剩下八百,完全不见。【左右旁观,以正东正西,】正东二百、正西二百。【左顾右盼,两旁观察,亦全能见。】所以加起来就是八百功德。
【三分之二者:言功德之分数,前方】就是二百功德,【与前二隅为一分,】所以二百功德,加两角二百功德,就是四百。所以,四百功德为一分;所以一千二百分成三等分来分的话,一分就是四百功德。【左右两方为一分,】左右两方就是东跟西,为一分,因为左边是二百功德,右边也二百功德,二百加二百,四百功德,就是三分之一。对不对?一分,这又是一分。【后方与后两隅为一分,】后面看不到,扣掉二百;后两隅也看不到,又扣掉二百,两隅就是两个角落,看不到。所以扣掉二百,再扣掉二百,就是扣掉四百,那么,这四百又为一分。所以,以四百就是一千二百的三分之一,所以,每一分就是四百功德。所以,【四方每方二百功德,】四正方,每方二百功德,【共成八百;四隅每隅一百功德,共成四百,合成一千二百功德。眼根只得三分二,以后方全暗,缺了一分故。统论眼根,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论也)功德,缺了北方及后二隅无功德,当知眼根,唯有八百功德,为劣。】
耳朵就不一样了,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所以,宁可眼睛看不到,不可以耳朵听不到。耳朵听不到,这一辈子要入于正道,不可能,完全没有因缘!你用眼睛自己看,你一定会曲解佛的意思。所以自己看经典的,固然好;有的人说:我喜欢看书!很好!问题是你内心功力够不够?你对佛的体悟有没有偏差?所以这个大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比你在那边自己讲:嗯!大概这样、大概这样。因为你不晓得佛在讲什么。所以娑婆世界听经闻法入道、成道,喔!那个多如恒河沙了!所以要听经闻法,在这个娑婆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解释一下:就像耳边四周围,哪一个方位来都听得到,十方无遗。声音不是动就是静嘛,动又分二个:一个是远,一个是近,「迩」就是近,「遥」就是远。近的声音,对不对?还有远的声音。动若迩若遥,在动态的音声,有的很遥远,有的很近,近就比较大声了,遥远就比较小声了,但总是声音。所以声尘是虚…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