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妄,本非实有。静无边际,如果静下来,你听到一片寂静,一片寂静,仍然是属于尘。那么这个一片寂静,就没有边际了,因为声音大小可以分远近,没有声音的话,那就无边际了。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此明耳根闻性功德。】【如耳周遍听闻,十方之声,无所遗漏。如下所云:「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闻性周圆,此即圆真实。】这个就是圆满而真实的功用,因为闻性无碍,名为真实。为什么叫真实?因为闻性无碍,名为真实。所以为什么师父一直鼓励你:一定要听经、一定要闻法?就是这个道理。当然你有空你自己看,问题你体会错误怎么办?【声有动静二尘,有声曰动,无声曰静,闻动之时,若有近远之分;】因为动态,有时候声音有近、有远。【若者似也,声尘虚妄,本非实有,故曰若有。但似有近远之声,近远皆闻无碍,】耳朵正常的人,远的声音听得到,近的声音当然也听得更清楚。【此即通真实;闻静之时,寂静无声,闻性愈无边涯际畔,动静皆闻,一切时有,此即常真实;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为最优。】
底下,
【如鼻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驗於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惟八百功德。】
就是呼吸。那个通,「通」要用二次,通出还有通入,通出入息。如鼻嗅闻,意思就是:出去的时候要通,入气也要通,要不然会死啊,出跟入都要通。所以,通出跟通入,那个「通」要用二次,通入息,还有通出息。有出有入,但是,缺了中间,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子,呼吸的时候,吐出去,要吸进来,中间有一点点停顿,一点点停顿,那就变成扣掉三分之一。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惟八百功德。就剩下三分之二了。对不对?吐出去一,吸进来一,缺了中间,中间会暂停。
【此明鼻根齅性功德。】【如鼻齅闻,能通出息与入息也。通出具四百功德,通入亦具四百功德,而阙(少也)中间交接之际,出入少停之时,功用不显,阙少四百功德。验于鼻根功德,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为劣。】
底下经文: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如舌头宣扬正法,尽诸世间,出世间智,可以显现世间跟出世间。「言」就是语言、文字,语言有方分,「方」就是地方,之分,就是之分、分别。语言虽然局限于地方之分别,譬如印度语跟中文就不一样了。对不对?我们讲的汉语,或者是跟原住民讲的语言,又不一样了。说:语言有方分,语言有地方之分别;但是,理(就是义理)是无穷尽的,每一个人在讲话,都可以显现无穷的义理。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此明舌根之性。】【惟取言说,不取尝味,以舌性具二功能,若取尝味则劣,以合中知故。】嘴巴要吃到,一定要合到这个舌头,你才知道那个是什么味。现在不取这个,【而取言说则胜,能宣扬世间法,尽俗谛智慧;能宣出世间法,尽真谛智慧。】
所以,【言有方分,理无穷尽者:或局于方言,如印度法师至中国,不通语言,而所说佛理,无有穷尽;或限于分量,乃以一偈而摄无边妙义。又一解:「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语言有差别,第一义谛没有差别。【《法华经》云:「治世语言,资生事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此能尽出世间智也;】孔子听孺歌,「孺」就是孩童。【孔子听孺歌而警心,此能尽世间智也。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为优。】
6 7 8 页,中间,
【如身觉触,识於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雙。驗於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就像这个身这个觉触,识于违顺,这个违顺就是感觉很好的叫做顺;这个感受不好的叫做违。这个身体是非常敏感的,尤其是气候一变,我们身体这个觉触特别的强烈,太冷啊、太热啊!如身觉触,就像这个身体的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合」就是接触到,接触到,根跟尘接触到,他就能够觉。离中不知,如果是相离之中,就不能觉知根尘,根尘就是要触碰到。所以,离一合双,离就是一分功德没有;合双就是违顺,二个根尘相合就双分的功德。离一就不能觉知,就是扣掉四百功德;合双,四百乘以二就是八百功德。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此明身根觉性功德。】【如身根对所觉之触尘,识知是违情之触,或顺情之触。违情如夏穿棉衣,】那就太热了。【冬着单衣;】就太冷了。【顺情】譬如说刚好在饥饿的时候碰到了美食,(【如饥餐美食,】)或者正渴的时候碰到了甘露,(【渴饮甘露。】)如甘露的饮料。【但合时能觉违顺,】意思就是:接触到根尘,相接触的时候,身根接触到外尘,就有违顺了;如果分离,身体就没有触尘。【离中即便不知,离是一分功德,合是双分功德,故曰:「离一合双。」】每一分;佛把一千二百分成三等分,【每分四百功德,验于身根,三分功德,缺了一分,当知身根唯有八百功德,为劣。】简单讲:修行还不能用这个觉触——身体的觉触来修行,这个比较差,不像耳根。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惟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那么用意根修行。所以,太多人都是用这个: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用这个意根修行。
解释一下:如意默容,默容就是口不言而心自知,我们这个意根,嘴巴不必讲,默容就是不必讲。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默容就是嘴巴不必讲,但是心很清楚。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文字简单。
【此明意根知性功德。】【默容,】就是知性功德,【即知性功德,口不言而心自知,谓之默;容者包容。十方三世下,举时处人法,】「时、」,顿点,「处、」,顿点,人法。【以显包容之范围。】A :【约处则包容十方,即横遍义;】B :【约时,则包容三世,即竖穷义,】三世。【此时处一对;】C :A 跟 B 叫做时间跟处、处所,一对。C :【一切世间,六凡染法,一切出世间,】的圣人。六凡染法是凡夫;出世间,一切出世间是圣人,【四圣净法,此人法一对。】讲人跟讲法。因为世间人,是人,六凡染法,是法。一切出世间,这是人,出世间的圣人,这是人;四圣净法,这是法,讲人跟法,人跟法,是人法一对。【无有那一法不包容,若人若法,一一皆能尽其涯量边际。当知意根,圆照无遗,故能圆满,一千二百功德为优。】
【四备显六根功德竟。】
【楞严经讲义第十一卷终】
把《楞严经义贯》请出来,《讲义》收起来。
914页;把笔放下来,看这里,
有一个比丘尼,来到我这儿地方,跟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看行得通行不通?她说:师父!我时间有限,所以在看您的DVD光盘的时候,我就只有看那个《讲义》,圆瑛法师注解的《讲义》这一部分;一听到说这是《义贯》的部分,我就把它切掉,不知道师父您对这个有什么看法?我跟她讲:你大失利益,你会失去很大的利益!师父为什么坚持要讲这一部《楞严经讲义》,还一定要附带这个《义贯》?按照道理讲,这个白话文你自己看啊,不是这样子。为什么我一定要加入这个?要不然大家落得轻松,《楞严经讲义》,我就这样继续讲,你好,我也好,你轻松,我愉快。
我有几个原因:第一、因为《楞严经讲义》不同于现在的《义贯》,这一部《讲义》,它的落笔是在1933年,1933。1933年到今天来讲,接近八十年,《楞严经讲义》这一本接近八十年!如果读过高等教育的,是中文系的,这个没有问题。像师父受过的教育,以前重视古文,背诵古文观止、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这个都没有问题的。可是现在,不要说八十年,每十年就一个很大的改变了,十年就很大的,这个教育就有很大的改变,何况说这一本书是八十年前写的!这本书在八十年前写的,对一个学历不是很高的人,看起来会很吃力,因为他的中文基础不够,因为全部都是文言文,所以一定要讲这一本《楞严经义贯》。
而且第二、《楞严经义贯》里面的内容,有很多是《楞严经讲义》没有的,是没有的,他提出了很多的论点,提出来很多的这个角度,是值得我们参考,而且他拥有佛的正见,拥有佛的正见。所以,你只有看这个《讲义》,再来,没有看这个《义贯》,是非常可惜的!
第三、每一个来听经的,根器都不一样,根器都不一样,他忙于事业。像这个《楞严经讲义》,他念到高中的,或者是初中的,有一点基础的,学佛十年、二十年的,他没有问题;可是今天来这里的,也有是刚刚进来的。为什么会知道刚进来的?因为《楞严经》请了大概五十套,就知道来了五十个人,一套一千块嘛,请了五十套,就知道新来的有五十个人;也许今天还会增加也不一定。那么,这个初学佛法的人,来到这儿,看到《楞严经讲义》又《表解》,哇!好深、好难,就失去信心,或者失去兴趣。
师父就是为了这个,一定要用这个把白话文再讲一遍。但是,为什么到现在为止,我没有跳过去?是因为现在的义理还是在很艰涩、很深的阶段,所以,我没有把它跳过去;到后面如果这些义理一看就懂的,那么,《义贯》就可以自己看,就不用一直不厌其烦的一直讲。所以,圆瑛法师的《讲义》,是整本都会讲完;但是,这个《义贯》,后面如果简单的,文字简单的,那么师父会让大家可以自己看一下,可以节省时间嘛!因为现在还在义理很相当深的、不容易理解的;不容易理解,当然就要给大家受大利益!所以,我们之所以再把《楞严经义贯》讲一遍,最主要是要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上根器的也受用,中根器的也受用,下根器的也受用,这样子才要把《楞严经》这样不厌其烦的一直讲。
所以,在座诸位!如果你觉得这个太简单了…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