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叁▪P8

  ..續本文上一頁妄,本非實有。靜無邊際,如果靜下來,你聽到一片寂靜,一片寂靜,仍然是屬于塵。那麼這個一片寂靜,就沒有邊際了,因爲聲音大小可以分遠近,沒有聲音的話,那就無邊際了。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此明耳根聞性功德。】【如耳周遍聽聞,十方之聲,無所遺漏。如下所雲:「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聞性周圓,此即圓真實。】這個就是圓滿而真實的功用,因爲聞性無礙,名爲真實。爲什麼叫真實?因爲聞性無礙,名爲真實。所以爲什麼師父一直鼓勵你:一定要聽經、一定要聞法?就是這個道理。當然你有空你自己看,問題你體會錯誤怎麼辦?【聲有動靜二塵,有聲曰動,無聲曰靜,聞動之時,若有近遠之分;】因爲動態,有時候聲音有近、有遠。【若者似也,聲塵虛妄,本非實有,故曰若有。但似有近遠之聲,近遠皆聞無礙,】耳朵正常的人,遠的聲音聽得到,近的聲音當然也聽得更清楚。【此即通真實;聞靜之時,寂靜無聲,聞性愈無邊涯際畔,動靜皆聞,一切時有,此即常真實;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爲最優。】

  底下,

   【如鼻齅聞,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驗於鼻根,叁分阙一,當知鼻惟八百功德。】

  就是呼吸。那個通,「通」要用二次,通出還有通入,通出入息。如鼻嗅聞,意思就是:出去的時候要通,入氣也要通,要不然會死啊,出跟入都要通。所以,通出跟通入,那個「通」要用二次,通入息,還有通出息。有出有入,但是,缺了中間,每一個人都是這樣子,呼吸的時候,吐出去,要吸進來,中間有一點點停頓,一點點停頓,那就變成扣掉叁分之一。驗于鼻根,叁分阙一,當知鼻惟八百功德。就剩下叁分之二了。對不對?吐出去一,吸進來一,缺了中間,中間會暫停。

  【此明鼻根齅性功德。】【如鼻齅聞,能通出息與入息也。通出具四百功德,通入亦具四百功德,而阙(少也)中間交接之際,出入少停之時,功用不顯,阙少四百功德。驗于鼻根功德,叁分阙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爲劣。】

  

   底下經文:

  【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如舌頭宣揚正法,盡諸世間,出世間智,可以顯現世間跟出世間。「言」就是語言、文字,語言有方分,「方」就是地方,之分,就是之分、分別。語言雖然局限于地方之分別,譬如印度語跟中文就不一樣了。對不對?我們講的漢語,或者是跟原住民講的語言,又不一樣了。說:語言有方分,語言有地方之分別;但是,理(就是義理)是無窮盡的,每一個人在講話,都可以顯現無窮的義理。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此明舌根之性。】【惟取言說,不取嘗味,以舌性具二功能,若取嘗味則劣,以合中知故。】嘴巴要吃到,一定要合到這個舌頭,你才知道那個是什麼味。現在不取這個,【而取言說則勝,能宣揚世間法,盡俗谛智慧;能宣出世間法,盡真谛智慧。】

  所以,【言有方分,理無窮盡者:或局于方言,如印度法師至中國,不通語言,而所說佛理,無有窮盡;或限于分量,乃以一偈而攝無邊妙義。又一解:「粗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語言有差別,第一義谛沒有差別。【《法華經》雲:「治世語言,資生事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此能盡出世間智也;】孔子聽孺歌,「孺」就是孩童。【孔子聽孺歌而警心,此能盡世間智也。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爲優。】

   6 7 8 頁,中間,

   【如身覺觸,識於違順,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一合雙。驗於身根叁分阙一,當知身唯八百功德。】

  就像這個身這個覺觸,識于違順,這個違順就是感覺很好的叫做順;這個感受不好的叫做違。這個身體是非常敏感的,尤其是氣候一變,我們身體這個覺觸特別的強烈,太冷啊、太熱啊!如身覺觸,就像這個身體的覺觸,識于違順,合時能覺,「合」就是接觸到,接觸到,根跟塵接觸到,他就能夠覺。離中不知,如果是相離之中,就不能覺知根塵,根塵就是要觸碰到。所以,離一合雙,離就是一分功德沒有;合雙就是違順,二個根塵相合就雙分的功德。離一就不能覺知,就是扣掉四百功德;合雙,四百乘以二就是八百功德。驗于身根叁分阙一,當知身唯八百功德。

  【此明身根覺性功德。】【如身根對所覺之觸塵,識知是違情之觸,或順情之觸。違情如夏穿棉衣,】那就太熱了。【冬著單衣;】就太冷了。【順情】譬如說剛好在饑餓的時候碰到了美食,(【如饑餐美食,】)或者正渴的時候碰到了甘露,(【渴飲甘露。】)如甘露的飲料。【但合時能覺違順,】意思就是:接觸到根塵,相接觸的時候,身根接觸到外塵,就有違順了;如果分離,身體就沒有觸塵。【離中即便不知,離是一分功德,合是雙分功德,故曰:「離一合雙。」】每一分;佛把一千二百分成叁等分,【每分四百功德,驗于身根,叁分功德,缺了一分,當知身根唯有八百功德,爲劣。】簡單講:修行還不能用這個覺觸——身體的覺觸來修行,這個比較差,不像耳根。

  

   【如意默容,十方叁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惟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那麼用意根修行。所以,太多人都是用這個: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用這個意根修行。

  解釋一下:如意默容,默容就是口不言而心自知,我們這個意根,嘴巴不必講,默容就是不必講。如意默容,十方叁世,一切世間;默容就是嘴巴不必講,但是心很清楚。十方叁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文字簡單。

  【此明意根知性功德。】【默容,】就是知性功德,【即知性功德,口不言而心自知,謂之默;容者包容。十方叁世下,舉時處人法,】「時、」,頓點,「處、」,頓點,人法。【以顯包容之範圍。】A :【約處則包容十方,即橫遍義;】B :【約時,則包容叁世,即豎窮義,】叁世。【此時處一對;】C :A 跟 B 叫做時間跟處、處所,一對。C :【一切世間,六凡染法,一切出世間,】的聖人。六凡染法是凡夫;出世間,一切出世間是聖人,【四聖淨法,此人法一對。】講人跟講法。因爲世間人,是人,六凡染法,是法。一切出世間,這是人,出世間的聖人,這是人;四聖淨法,這是法,講人跟法,人跟法,是人法一對。【無有那一法不包容,若人若法,一一皆能盡其涯量邊際。當知意根,圓照無遺,故能圓滿,一千二百功德爲優。】

  【四備顯六根功德竟。】

  

  【楞嚴經講義第十一卷終】

  

   把《楞嚴經義貫》請出來,《講義》收起來。

  914頁;把筆放下來,看這裏,

  有一個比丘尼,來到我這兒地方,跟我提出了一個問題,看行得通行不通?她說:師父!我時間有限,所以在看您的DVD光盤的時候,我就只有看那個《講義》,圓瑛法師注解的《講義》這一部分;一聽到說這是《義貫》的部分,我就把它切掉,不知道師父您對這個有什麼看法?我跟她講:你大失利益,你會失去很大的利益!師父爲什麼堅持要講這一部《楞嚴經講義》,還一定要附帶這個《義貫》?按照道理講,這個白話文你自己看啊,不是這樣子。爲什麼我一定要加入這個?要不然大家落得輕松,《楞嚴經講義》,我就這樣繼續講,你好,我也好,你輕松,我愉快。

  我有幾個原因:第一、因爲《楞嚴經講義》不同于現在的《義貫》,這一部《講義》,它的落筆是在1933年,1933。1933年到今天來講,接近八十年,《楞嚴經講義》這一本接近八十年!如果讀過高等教育的,是中文系的,這個沒有問題。像師父受過的教育,以前重視古文,背誦古文觀止、四書、五經、大學、中庸,這個都沒有問題的。可是現在,不要說八十年,每十年就一個很大的改變了,十年就很大的,這個教育就有很大的改變,何況說這一本書是八十年前寫的!這本書在八十年前寫的,對一個學曆不是很高的人,看起來會很吃力,因爲他的中文基礎不夠,因爲全部都是文言文,所以一定要講這一本《楞嚴經義貫》。

  而且第二、《楞嚴經義貫》裏面的內容,有很多是《楞嚴經講義》沒有的,是沒有的,他提出了很多的論點,提出來很多的這個角度,是值得我們參考,而且他擁有佛的正見,擁有佛的正見。所以,你只有看這個《講義》,再來,沒有看這個《義貫》,是非常可惜的!

  第叁、每一個來聽經的,根器都不一樣,根器都不一樣,他忙于事業。像這個《楞嚴經講義》,他念到高中的,或者是初中的,有一點基礎的,學佛十年、二十年的,他沒有問題;可是今天來這裏的,也有是剛剛進來的。爲什麼會知道剛進來的?因爲《楞嚴經》請了大概五十套,就知道來了五十個人,一套一千塊嘛,請了五十套,就知道新來的有五十個人;也許今天還會增加也不一定。那麼,這個初學佛法的人,來到這兒,看到《楞嚴經講義》又《表解》,哇!好深、好難,就失去信心,或者失去興趣。

   師父就是爲了這個,一定要用這個把白話文再講一遍。但是,爲什麼到現在爲止,我沒有跳過去?是因爲現在的義理還是在很艱澀、很深的階段,所以,我沒有把它跳過去;到後面如果這些義理一看就懂的,那麼,《義貫》就可以自己看,就不用一直不厭其煩的一直講。所以,圓瑛法師的《講義》,是整本都會講完;但是,這個《義貫》,後面如果簡單的,文字簡單的,那麼師父會讓大家可以自己看一下,可以節省時間嘛!因爲現在還在義理很相當深的、不容易理解的;不容易理解,當然就要給大家受大利益!所以,我們之所以再把《楞嚴經義貫》講一遍,最主要是要利益無量無邊的衆生,上根器的也受用,中根器的也受用,下根器的也受用,這樣子才要把《楞嚴經》這樣不厭其煩的一直講。

  所以,在座諸位!如果你覺得這個太簡單了…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