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以不要講了,這個觀念是錯誤的!如果你已經通達了,那麼就坐在這裏也隨喜,隨喜。如果完全通達,也不用坐在這裏了,所以是不太可能就是了!所以讓大家受用,就是要用白話文,再講一遍、念一遍。大陸有一個人,他說:師父啊!我沒有《楞嚴經》的這個課本,不過您那個字打得很好,尤其講到這個《義貫》,都是白話文。你看,那個初學佛法的人,還是很感謝師父的!所以,這裏面的論點,很多是值得參考的,擁有佛的正見,你不看它,真的是很可惜的,不是每一個人的根器都是那麼利的。
諸位!看914頁,
第四章;
這個是他編的,跟我們圓瑛法師那個《講義》是不一樣的。
初心行者之二決定義;
那麼,在這裏必需附帶講:楞嚴經的這個《義貫》,就不可以用像《楞嚴經講義》那麼久的時間再講了,所以就是必需要帶過去......需要解釋的就簡單解釋一下。要不然就像《楞嚴經講義》講這樣子的時間,那要講到何年何月啊?講到說不定師媽又複活了,把大家嚇一跳,因爲講不完!對不對?要看情形嘛!所以說:這個《義貫》就不能花那麼長的時間。
好!914頁,
經文:【阿難及諸大衆,聞佛示晦,疑惑銷除,心悟實相,身意輕安,得未曾有!重複悲淚,頂禮佛足,長跪合掌而白佛言:「無上大悲清淨寶王,善開我心,能以如是種種因緣方便提獎,引諸沈冥出于苦海。
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刹;如來複責多聞無功,不逮修習。」】
雖然講過了,我們還是一定要好好的把它念一下。
915頁,注釋:
「心悟實相」:此悟爲心開悟解之「解悟」,而非證悟。解悟爲聽聞、思惟、疑惑消除,信受理解的正解、乃至得勝解之相。而證悟則是所依所解悟之法,如法修行。注意這個「如法修行」,就是身體力行,徹底的降伏自我,不是聽聽、嘴巴說說而已,是真的有那個功夫,身、口、意完全符合佛所製定的戒律,還有佛所講的心法。所以納法于心,如法修行、納法于心,爲什麼?萬法都不離心嘛!達心法不二,入法境界,而能起用,稱爲證悟。簡言之,解悟的知,解悟是「知」的境界;證悟是「行」的境界。「實相」,是指如來藏之相,也就是如來藏的叁種相用: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以及空不空如來藏。通達如來藏之本體,及其叁種相用,稱爲通達實相。所以,實相不只是無相,無相就是空無所有,體性本空,叫做無相。那是般若的初門之教。甚深般若則爲空、不空、空不空俱時而現,法界森然,萬法皆真,而不相礙。
「身意輕安」:「意」,就是心。「輕安」,爲心舍掉粗重的煩惱之後,如釋重負的覺受。
諸位!有沒有啊?簡單講:小煩惱就是撿掉一顆小石頭,壓在自己的心;大煩惱就是撿掉、撿起來一顆大石頭,壓在自己的心,讓自己不好覺受!所以,在座諸位!你想要過快樂的日子嗎?很簡單!把心中的那一塊粗重的煩惱、大石頭拿掉,細的煩惱、小石頭拿掉。
在此則爲舍對無上法粗重之疑與惑,身心頓時蕩然清爽、安適,如人洗了熱水澡之後一樣,身無垢染,輕松安適之狀。又,輕安在唯識百法,五位百法裏面,是屬于「善心所」中的「輕安心所法」。所以知道輕安是一種修得的善法。就是要修行,如實修行。心中若有輕安心所的善法生起,就表示修行已達到某一種善的境界,通常是在心開悟解、或大悟,或得到「未到地定」。
未到地定就是初禅前的定。四禅、四空都有未到地定,未到地定,初禅的未到地定→初禅;二禅的未到地定→二禅;叁禅的未到地定→叁禅;四禅的未到地定→四禅;空無邊處的未到地定,四空天也是這樣子。所以四禅、四空都有根本定,還有未到地定;有獲得未到地定,未到地定就是指還沒有到初禅前的定。或得初禅,或修法忏悔而罪滅的時候,那時候便有輕安之相發生。
修行之人;916,916頁,若有輕安之相發生,心自知之,莫與他人說,除非是你的善知識,以求印證,否則只宜所謂的「自修、自證、自知」、佛知、你知,便好。
底下,現在看這個末法,末法可顛倒了,更不可大事宣揚、還登報紙、著書立作,廣爲人知,說:我是大悟了,其他人都不悟!你看,這個就最糟糕的!末法的時期就是最糟糕的,就是這樣子。所以,更不可大事宣揚,欲令廣爲人知,如是貪著名聞,即速招魔嫉、魔障。此于末世修行,魔強法弱之際,不可不知。
所以你想想看,那個大悟的人,他是一定很謙虛的,無論是你著書立作,他的行爲舉止,他那個悟道的人,有悟道的氛圍,就是你到他旁邊,他有磁場、有柔軟心、有佛的氛圍。他絕對不是說,咦?這個悟道人,看了這個語言舉止,怎麼會這麼粗暴?或者文章怎麼會這樣攻擊性那麼強?完全手下不留情!大悟的人不會做這種事情,他了解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今天衆生的因緣不具足,我們是用等待的因緣。佛也是這樣子,釋迦牟尼佛沒有說把外道叫來痛罵一頓,佛陀沒有,佛陀用最慈悲心感動他,用大智慧引導他;如果大智慧跟慈悲心用不著,就是用等待的因緣,就把這個問題交給時間。時間可以解決世界所有最困難的難題,就是交給時間,否則沒辦法,就是等了。今天當然因緣、根器他就沒辦法,他就聽不進去,你硬要他接受你的觀念,大家就幹起來了,這樣也不好!所以,在這個末法修行,魔強法弱之際,是不可不知道的。
916頁,第五行,
「方便提獎」:「方便」,就是依智慧觀察,知道衆生的根器、性、欲,這個「性」就是性向,「欲」就是希望、需求,知道衆生的根器是大根器、小根器;他的性向是什麼;又他希望要的法是什麼,而采取令他易解、易懂、易信、易受、易行的方式去化導他、教授他,令他生信、得益、歡喜奉行,稱爲方便,也稱爲「善方便」,或「正方便」。除此之外,也有一種方便,稱爲「邪方便」,或「不正方便」。此爲無智之人, 欲使用佛法以外的方法來引導衆生,如用外道法、外道法最多就是治病了。
現在最糟糕的,就是在末法時期,他沒有殺人,也沒有放火,國家的法令也拿他沒辦法。所以,宗教對政府來講,是一種很困擾的,他有正法,有益于世道人心,有幫助人類的做人、行善,心中有正確的宗教觀念,他就會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不必要派什麼警察、公安、法院,他就自己把他管束得很好。法律是事後的追訴,因果是事先的防範。所以,整個國家社會,要帶動有杜漸防微的功能, 就是宗教。但是宗教也帶給政府非常大的困擾,爲什麼?穿起出家人的衣服來,我要做什麼你不知道!是不是?我可以亂講,我又沒有真的受叁壇大戒,我也不是真的出家,哪怕你什麼因果?我要活下去!就是這樣子啊,穿著衣服就到處跟人家伸手化緣了。要不然他會一點符咒,就說:來!我會跟你治病!完全不依正法。那麼,這個人如果說墮胎,他隨便給你講:你旁邊有嬰靈,你就是要來我這裏治病,我可以超度你的嬰靈!那哪一個女衆講得不心動啊?那個家裏如果得了重病,中醫、西醫都束手無策,就求這個旁門左道;他現在要的不是正法,要的是我的親戚朋友、兄弟姊妹、兒女身體趕快好起來,這個最重要了!這個就是最脆弱的時候,最容易受騙的時候。碰到那個有心人,就來了,全家蕩然無存,包括你的房地産,統統賣光了!
講堂二十年前,二十幾年前,來了一個女衆;我們一定不會講人家的名字,現在這樣,未來也是這樣,這只是舉一個例子。她來到文殊講堂,一開始有信心;這個有信心,念佛、拜佛,以前共修師父都出來,還不錯!後來覺得這個太單調了,沒什麼味道:我要學快一點的,快一點的!她覺得聽聽慧律法師這樣講經說法太慢了:我要更快的!她這個人是很好。後來剛好碰到一個說學密宗的;這個密宗的,有正、還是有邪,正統的密宗,他還是持戒,持金剛戒、叁昧耶戒,還是要持戒。再來,自創品牌,現在的密法太亂了,自創品牌,也沒有傳承,自己搞。而最迷人的就是這個,最迷人的就是這個:感應啊、神通啊、加持啊、治病啊、墮胎啊,什麼都有你的辦法!好了!這個女衆就離開了,她要找更快的,剛好碰到一個,正、邪我不知道。她離開以後,經過了二十年;離開前我有警告她,我說:現在這個時代,邪法多,正法少,你還是小心!結果不高興,說我在嫉妒上師,說我本身不修、不懂得密法,還在外面放了一些對我不滿的話,這個傳到我的耳朵,我就笑一笑,這個也不能怎麼樣說。所以就變成說,一個大法師想爲人家衆生好,你還沒辦法讓她完全的信受,還是很難!那就自己跑出去了。她說二十年,這二十年,後來在講堂碰到了,咦?哇!這二十年前年輕啊,怎麼會現在這個貌相會這樣?你看,哇!她看到怎麼二十年......哇!一個老太婆呢!說:你是......你是不是......她說:對!我現在告訴你:她身上叁百五十萬,二十年全部都光光的!當她在信奉這個上師的時候,是買什麼納骨塔、買什麼天珠、買這個......叁百五十萬,統統沒有!她說:也不想說很多啦,我一念錯,沒有聽師父的話,二十年浪費,身心俱疲,全部的家當統統當掉! 叁百五十萬對一個普通人來講;我還不敢給我先生知道!你看是不是很慘?還去借錢,人家這個跑到美國去了,現在跑到美國去了,你能怎麼樣呢?打也打不到,告也告不贏,二十年!她二十年如果好好的安住佛陀的正法,按部就班,一步一步來,不是很好嗎?看到那個,她看到我,又哭、又傷心、又忏悔,她覺得......可是她也沒來啊!所以這個問題就是:你是一個佛教界的,扮演一個......如果是善知識或者是法師,你很想救衆生;可是你要怎麼講,又不會去傷害他,你要是稍微講重話一點,就說我們沒修行:師父!您不是講嗎?對不對?若真修…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