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叁▪P10

  ..續本文上一頁行人,不見他人過,若見他人過,自非卻是左。竟然還拿我講的話反駁我!唉!還真是難喔!還真不曉得該怎麼去救他?真的是難!難在這個地方,難在這個地方。

  所以最後一句話就是:各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不一樣,我們也只能這樣講。這現在你看看,那個斂財騙色的,報章雜志是每天都發、每天都碰到!你要挽回男朋友的心還不簡單,對不對?你那個個性不要那麼沖,男朋友的心,每一個男人的心,他硬的,那你稍微軟、柔軟一點,他是那麼硬,你也那麼硬,二個人碰到就會傷到!是不是?這是個性的問題,要挽回男朋友的心,太簡單了,他生日的時候,你看他喜歡吃什麼,就擺一道菜給他吃。對不對?你常常講:嗯!你好壞喔!他就心裏很舒服。對不對?所以,現在就是這樣子。這個就是講到:你每一天、每一年、每一個月,都會看到的事情,而善知識很有心想要去救人,可是無奈,沒有辦法!

  底下,欲使用佛法以外的方法來引導衆生,如用外道法、看病法、邪法、咒術法等等,或者用犯戒、破戒之法,而自稱爲「方便」。所以「正方便」與「邪方便」的差別在于:「正方便」雖講求善巧,然而完全是如法、如理的,完全是清淨的、不犯佛的律儀的,而且完全沒有不良的副作用,並且結果一定是好的。「邪方便」是完全不講原則,常是不如法、不如理、不如律,也常壞佛的律儀,毀犯禁戒,毀法犯戒、犯禁,且有極大不良副作用,並且其結果常是變成誤導衆生至于退沒善根、福德。凡此稱爲「邪方便」或者是「不正方便」。

  這一段,成觀法師寫得太好了,末法時期,這種現象特別的多!如果是大陸來念就不一樣:末法時期,這個現象特多!少一個「別」字,少一個「別」字。種種不如法、毀法犯禁之事,皆托言「方便」,可不知歟?

  「提獎」,提攜接引、獎勵誘發。

  917頁,第二行,「引諸沈冥」:「沈」,指凡夫沈淪于叁界分段生死。「冥」,暗冥,指二乘本心本性之光明未開,其心暗鈍、滯于變易生死的苦海。

  「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阿難此「知」,只是心中疑悔已除的「信知」,並非親證、親見的「證知」。

  

   「多聞無功,不逮修習」:「逮」,就是及。光是多聞並無「起用」之功,如數他人財寶,自不能受用,遠不及依聞起修之利。

  

   诠論:

   此處經文中:阿難及諸大衆,聞佛開示及教誨,而「疑惑銷除」。這裏所說的疑惑共有五個,其中富樓那有四疑,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富樓那有四個疑惑,阿難有一疑。

  先說富樓那的四疑:一、懷疑「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叁種相續?」爲除此疑,佛開示言:萬法之生續,起于一念無明,故有世間諸相續。

  918頁,二、疑「五大之性,各不相容,爲何能互遍無礙?」爲除此疑,佛開示說:由于全相即性,因爲相本空就是性。所以,不生滅有二種角度:講相的不生滅,是求其體性不可得,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就是相體性本空,在這個時候講相的不生滅。而性是沒有能所,講絕待,這個時候講涅槃妙性不生滅。所以,相講不生滅,性也是講不生滅。唯一不變妙體,故得隨緣自在。

  叁、疑「諸佛如來,何時還會再起無明妄念?」爲除此疑,佛開示說:妄本不生,如翳眼見空華,妄本來就空。如翳眼見空華,空華本無生,本不生,空華起滅,虛空寂然,不生不滅,真如之性亦複如是,終無變異。又如銷礦爲金,這個銷——帶有雜質,把這個雜質消掉了,就像我們的煩惱、無明,把這個無明消掉了,恢複到真如自性,就像銷礦爲金,既已成金,不複爲礦。

   第四、疑「一切衆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爲除此疑,佛開示說:既稱爲妄,怎麼有真因?了解妄,妄就不存在了,知道因,妄就不存在了,若有真因,怎麼會成妄呢?所以,妄就是叫做妄,沒有什麼原因,就是妄。以上皆是富樓那之疑。

  

  阿難則疑佛是頓然舍棄因緣之說,而有與外道無因之自然說相濫之虞——爲除此疑,佛開示說:若知真爲本有,達妄本空,則因緣與自然之說,俱爲戲論。若不離戲論,則終難入真,與道乖隔。

  再者,富樓那之四疑,歸類則爲:執因疑果,以因地的知見來判斷果地的境界,他又疑「妄」有因。阿難則執權教以濫外道。總的來說,二人都是耽著于戲論。戲論就是能所不斷叫做戲論,但有能所,俱是戲論。所以佛教誨說:戲論不但無功,戲論就是無益于了生死,叫做戲論,講得很好聽,或者這個相做得很圓滿,可是對于了生死一點用都沒有!戲論不但無功,且有礙真知、真修。若不舍戲論,則曆劫徒勞,終無實證;若能舍戲論,則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佛對著阿難說這些話,但此言之對象實則包括富樓那,以及諸與會大衆。又,戲論的習氣,就是依于言說思議;思議就是討論,有可言說、有可討論;諸位!我們所有的教科書都是這個,所有的教育都是言說、都是思議法。故若能離于戲論,則是頓離一切言說、思議,而頓入不思議(不思議就是不能思惟、不能議論)、離念、無念之境界,離念是指離執著念、離無明念、離分別念,而不是沒有真如的念;真如念就是般若念。離念、無念之境界,如是即契入真如法性,而入于諸佛境界矣。所以離戲論之境界,實是頓舍一切凡夫、外道、二乘、權教之頓教直指之大法門;以上上根人一聞此教,即能契入,故稱彼上上根人爲如來種。

  

   所以,聽經聞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讓你自己有能力去判斷正邪。所以今天這個上課,對大家是非常重要的,你今天你來上課,你心中自有一把尺,任何一個人在你面前,要假裝都假裝不起來,打開電視,哪個是正,哪個是邪,你都非常清楚!哪個講對,哪個是講錯了,你也很清楚!哪個是講究竟的,這個都是善巧方便,你也很清楚!你聽經聞法就是有能力判斷,而且你的內心也懂得自己去依法,也不依人。所以聽經聞法的重要有鑒于此。所以師父有一天在前面門口,有一個女衆,我說:哎呀!開《楞嚴經》,有空來。因爲我也不認識她。她說:下手榴彈都要來!喔!好!講得好!下手榴彈都要來,講得太好了!喔!你這一句我喜歡,一百分!對不對?無論你以前有什麼過錯,我們都可以原諒你;喔!下手榴彈都可以來,那這是百千萬劫的罪障一切都消除,可以,很好!那今天她一定有來了!

  

  經文:【「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惟願如來不舍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捐舍小乘,畢獲如來無余涅槃本發心路。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在會一心,伫佛慈旨。】

  920頁,注釋:

  「旅泊之人」:旅行漂泊之人,行無定處,不知所之。此喻衆生于六道漂泊,不知終于何所。

   「天王」:比喻如來。「佛」一詞,較古的翻譯也有譯成「天中天」。

   「華屋」:比喻如來藏之無上理。

   「雖獲大宅,要因門入」:雖然有了目標,但還是要有方法。你有目標有什麼用?你想成佛,可是你要有方法,方法不對,那糟糕了!對不對?譬如雖知寶藏之處所,若無方法以及工具,也不能開采、提煉而得其寶。

  「捐舍小乘」:「捐」,就是棄。棄舍小乘,回小向大,不住化城,發大菩提心,趣求無上菩提。您看,阿難以小乘人都要回小向大,求大菩提;而當今之世;喔!臺灣的太多了!卻有許多人反而勸人修學小乘,甚至以受小乘戒爲高、爲榮;這成觀法師講得好:實在是「回大向小」,真的!只有回小向大,哪有回大向小的?如是愚癡顛倒,辜負如來最重要的苦心——所以一切如來皆爲「一大事因緣」而出世之苦心。

  「一大事因緣」是何也?——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一切衆生畢竟成佛!然而若不依止如來而修學大乘,如何堪作佛?倘若依止小乘,或依止外道,或依止世間法,或雜修外道法、雜行世間事業;在《楞伽經》講了一句,哇!真是好!說:一個修行人;我用白話講,說:一個修行人,不能一天到晚老是應付那些紅塵俗世,太浪費時間了,非常浪費時間!就是在《楞伽經》裏面講。意思就是:我們一個修行人,不要說今天人家結婚,你也參加;明天人家死亡,你什麼都參加;後天哪裏婚喪喜慶,你統統參加,這個也參加、那個也參加......佛陀告訴我們:這些事情要盡量避免,把省下來的時間修行,意思就是說:你管不完的!除非,除非你自己的親戚朋友,譬如說姑姑、阿姨要結婚;她的子女、你的子女要結婚,是很親很親的人。對不對?那是沒話講!要不然這些俗事,在《楞伽經》,佛講:一定要盡量避免,這些俗事再管下去,沒有時間修行了!你看,每天都有死人,每天都有結婚,每天都有人生病,每天都有人住院,如果一個法師耗的時間這樣子,沒有辦法!而且你看了以後,這一次看,這個居士生病了,另外一個居士生病,你不去看他,他說:這個師父沒有平等心,沒有平等心!有時候要救人,還很難達到平等的心。所以,到最後就變成陀螺,像在打陀螺一樣,這個法師一輩子就轉......轉個不停,勞心勞力,又不公平,因爲很多人生病啊!以前有一個法師就這樣,每一個人死,都去給人家助念,不認識的也助念;認識的當然沒話講,是個護法,當然就去助念。可是不認識的,已經十叁代了,遙不可及的親戚,「某某法師啊!來助念!」他也照樣去,念了整個晚上,早課起不來、晚課不參加,就是這樣,一直跑出去、往外跑,這是修行人嗎?看一看《楞伽經》,你今天發生的事情,佛二千五百年都講好了,統統講好了,沒有那個時間、沒有那個生命能浪費,可以看情形啦!

  

  如何堪作佛?一切衆生畢竟成佛,然而若不依止如來而修學大乘,對不對?如何堪作佛?雖然一切衆生都有佛性,一切衆生畢竟可以成佛,但是如果不依止如來修學大乘,如何堪作佛?倘若依止小乘,或…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