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行人,不见他人过,若见他人过,自非却是左。竟然还拿我讲的话反驳我!唉!还真是难喔!还真不晓得该怎么去救他?真的是难!难在这个地方,难在这个地方。
所以最后一句话就是:各人的善根、福德、因缘不一样,我们也只能这样讲。这现在你看看,那个敛财骗色的,报章杂志是每天都发、每天都碰到!你要挽回男朋友的心还不简单,对不对?你那个个性不要那么冲,男朋友的心,每一个男人的心,他硬的,那你稍微软、柔软一点,他是那么硬,你也那么硬,二个人碰到就会伤到!是不是?这是个性的问题,要挽回男朋友的心,太简单了,他生日的时候,你看他喜欢吃什么,就摆一道菜给他吃。对不对?你常常讲:嗯!你好坏喔!他就心里很舒服。对不对?所以,现在就是这样子。这个就是讲到:你每一天、每一年、每一个月,都会看到的事情,而善知识很有心想要去救人,可是无奈,没有办法!
底下,欲使用佛法以外的方法来引导众生,如用外道法、看病法、邪法、咒术法等等,或者用犯戒、破戒之法,而自称为「方便」。所以「正方便」与「邪方便」的差别在于:「正方便」虽讲求善巧,然而完全是如法、如理的,完全是清净的、不犯佛的律仪的,而且完全没有不良的副作用,并且结果一定是好的。「邪方便」是完全不讲原则,常是不如法、不如理、不如律,也常坏佛的律仪,毁犯禁戒,毁法犯戒、犯禁,且有极大不良副作用,并且其结果常是变成误导众生至于退没善根、福德。凡此称为「邪方便」或者是「不正方便」。
这一段,成观法师写得太好了,末法时期,这种现象特别的多!如果是大陆来念就不一样:末法时期,这个现象特多!少一个「别」字,少一个「别」字。种种不如法、毁法犯禁之事,皆托言「方便」,可不知歟?
「提奖」,提携接引、奖励诱发。
917页,第二行,「引诸沉冥」:「沉」,指凡夫沉沦于三界分段生死。「冥」,暗冥,指二乘本心本性之光明未开,其心暗钝、滞于变易生死的苦海。
「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阿难此「知」,只是心中疑悔已除的「信知」,并非亲证、亲见的「证知」。
「多闻无功,不逮修习」:「逮」,就是及。光是多闻并无「起用」之功,如数他人财宝,自不能受用,远不及依闻起修之利。
诠论:
此处经文中: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开示及教诲,而「疑惑销除」。这里所说的疑惑共有五个,其中富楼那有四疑,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有四个疑惑,阿难有一疑。
先说富楼那的四疑:一、怀疑「清净本然,云何忽生三种相续?」为除此疑,佛开示言:万法之生续,起于一念无明,故有世间诸相续。
918页,二、疑「五大之性,各不相容,为何能互遍无碍?」为除此疑,佛开示说:由于全相即性,因为相本空就是性。所以,不生灭有二种角度:讲相的不生灭,是求其体性不可得,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就是相体性本空,在这个时候讲相的不生灭。而性是没有能所,讲绝待,这个时候讲涅槃妙性不生灭。所以,相讲不生灭,性也是讲不生灭。唯一不变妙体,故得随缘自在。
三、疑「诸佛如来,何时还会再起无明妄念?」为除此疑,佛开示说:妄本不生,如翳眼见空华,妄本来就空。如翳眼见空华,空华本无生,本不生,空华起灭,虚空寂然,不生不灭,真如之性亦复如是,终无变异。又如销矿为金,这个销——带有杂质,把这个杂质消掉了,就像我们的烦恼、无明,把这个无明消掉了,恢复到真如自性,就像销矿为金,既已成金,不复为矿。
第四、疑「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为除此疑,佛开示说:既称为妄,怎么有真因?了解妄,妄就不存在了,知道因,妄就不存在了,若有真因,怎么会成妄呢?所以,妄就是叫做妄,没有什么原因,就是妄。以上皆是富楼那之疑。
阿难则疑佛是顿然舍弃因缘之说,而有与外道无因之自然说相滥之虞——为除此疑,佛开示说:若知真为本有,达妄本空,则因缘与自然之说,俱为戏论。若不离戏论,则终难入真,与道乖隔。
再者,富楼那之四疑,归类则为:执因疑果,以因地的知见来判断果地的境界,他又疑「妄」有因。阿难则执权教以滥外道。总的来说,二人都是耽着于戏论。戏论就是能所不断叫做戏论,但有能所,俱是戏论。所以佛教诲说:戏论不但无功,戏论就是无益于了生死,叫做戏论,讲得很好听,或者这个相做得很圆满,可是对于了生死一点用都没有!戏论不但无功,且有碍真知、真修。若不舍戏论,则历劫徒劳,终无实证;若能舍戏论,则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佛对着阿难说这些话,但此言之对象实则包括富楼那,以及诸与会大众。又,戏论的习气,就是依于言说思议;思议就是讨论,有可言说、有可讨论;诸位!我们所有的教科书都是这个,所有的教育都是言说、都是思议法。故若能离于戏论,则是顿离一切言说、思议,而顿入不思议(不思议就是不能思惟、不能议论)、离念、无念之境界,离念是指离执着念、离无明念、离分别念,而不是没有真如的念;真如念就是般若念。离念、无念之境界,如是即契入真如法性,而入于诸佛境界矣。所以离戏论之境界,实是顿舍一切凡夫、外道、二乘、权教之顿教直指之大法门;以上上根人一闻此教,即能契入,故称彼上上根人为如来种。
所以,听经闻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让你自己有能力去判断正邪。所以今天这个上课,对大家是非常重要的,你今天你来上课,你心中自有一把尺,任何一个人在你面前,要假装都假装不起来,打开电视,哪个是正,哪个是邪,你都非常清楚!哪个讲对,哪个是讲错了,你也很清楚!哪个是讲究竟的,这个都是善巧方便,你也很清楚!你听经闻法就是有能力判断,而且你的内心也懂得自己去依法,也不依人。所以听经闻法的重要有鉴于此。所以师父有一天在前面门口,有一个女众,我说:哎呀!开《楞严经》,有空来。因为我也不认识她。她说:下手榴弹都要来!喔!好!讲得好!下手榴弹都要来,讲得太好了!喔!你这一句我喜欢,一百分!对不对?无论你以前有什么过错,我们都可以原谅你;喔!下手榴弹都可以来,那这是百千万劫的罪障一切都消除,可以,很好!那今天她一定有来了!
经文:【「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920页,注释:
「旅泊之人」:旅行漂泊之人,行无定处,不知所之。此喻众生于六道漂泊,不知终于何所。
「天王」:比喻如来。「佛」一词,较古的翻译也有译成「天中天」。
「华屋」:比喻如来藏之无上理。
「虽获大宅,要因门入」:虽然有了目标,但还是要有方法。你有目标有什么用?你想成佛,可是你要有方法,方法不对,那糟糕了!对不对?譬如虽知宝藏之处所,若无方法以及工具,也不能开采、提炼而得其宝。
「捐舍小乘」:「捐」,就是弃。弃舍小乘,回小向大,不住化城,发大菩提心,趣求无上菩提。您看,阿难以小乘人都要回小向大,求大菩提;而当今之世;喔!台湾的太多了!却有许多人反而劝人修学小乘,甚至以受小乘戒为高、为荣;这成观法师讲得好:实在是「回大向小」,真的!只有回小向大,哪有回大向小的?如是愚痴颠倒,辜负如来最重要的苦心——所以一切如来皆为「一大事因缘」而出世之苦心。
「一大事因缘」是何也?——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一切众生毕竟成佛!然而若不依止如来而修学大乘,如何堪作佛?倘若依止小乘,或依止外道,或依止世间法,或杂修外道法、杂行世间事业;在《楞伽经》讲了一句,哇!真是好!说:一个修行人;我用白话讲,说:一个修行人,不能一天到晚老是应付那些红尘俗世,太浪费时间了,非常浪费时间!就是在《楞伽经》里面讲。意思就是:我们一个修行人,不要说今天人家结婚,你也参加;明天人家死亡,你什么都参加;后天哪里婚丧喜庆,你统统参加,这个也参加、那个也参加......佛陀告诉我们:这些事情要尽量避免,把省下来的时间修行,意思就是说:你管不完的!除非,除非你自己的亲戚朋友,譬如说姑姑、阿姨要结婚;她的子女、你的子女要结婚,是很亲很亲的人。对不对?那是没话讲!要不然这些俗事,在《楞伽经》,佛讲:一定要尽量避免,这些俗事再管下去,没有时间修行了!你看,每天都有死人,每天都有结婚,每天都有人生病,每天都有人住院,如果一个法师耗的时间这样子,没有办法!而且你看了以后,这一次看,这个居士生病了,另外一个居士生病,你不去看他,他说:这个师父没有平等心,没有平等心!有时候要救人,还很难达到平等的心。所以,到最后就变成陀螺,像在打陀螺一样,这个法师一辈子就转......转个不停,劳心劳力,又不公平,因为很多人生病啊!以前有一个法师就这样,每一个人死,都去给人家助念,不认识的也助念;认识的当然没话讲,是个护法,当然就去助念。可是不认识的,已经十三代了,遥不可及的亲戚,「某某法师啊!来助念!」他也照样去,念了整个晚上,早课起不来、晚课不参加,就是这样,一直跑出去、往外跑,这是修行人吗?看一看《楞伽经》,你今天发生的事情,佛二千五百年都讲好了,统统讲好了,没有那个时间、没有那个生命能浪费,可以看情形啦!
如何堪作佛?一切众生毕竟成佛,然而若不依止如来而修学大乘,对不对?如何堪作佛?虽然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众生毕竟可以成佛,但是如果不依止如来修学大乘,如何堪作佛?倘若依止小乘,或…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