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三▪P11

  ..续本文上一页依止外道,或依止世间法,或杂修外道、杂行世间事业,或佛道不分、或儒佛不分;儒家思想讲一讲,道家思想讲一讲,佛家思想讲一讲,搞不懂什么叫做正见,什么叫做佛的知见,统统搞不清楚!如是等不正知见,要讲佛法,尽量讲纯粹佛法;如果引用儒家的,少许的、道家少许的,这个还情有可原。对不对?如何能入佛的知见?如何堪作佛?为今之计,唯有一时息心,将小乘、外道、邪见、世间等的演若达多狂心,一并歇去,方得「本头」。否则即使历劫勤苦,也只是蒸沙,欲成佳馔,了不可得。你煮沙怎么能够成饭?沙非饭因啊,你修行要有修行、成佛要有成佛的因。所以沙、煮沙不可能成饭、成为佳肴,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921页,第四行,「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毕」,就是毕竟,究竟之义。「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也就是如来无上菩提之密因。

  「有学者」:就是小乘未证阿罗汉者。阿罗汉称为「无学」,其实只是小乘中得如是名称而已,阿罗汉若回小向大,趋向无上菩提,则非无学矣!因为光是一项等空遍界的平等大悲,就不是那么容易学得的;就是学大乘首先要学平等心。更何况佛的十力、十八不共法。那这个凡夫......菩萨也没办法!

  「从何摄伏畴昔攀缘」:「摄伏」,就是收摄降伏。「畴昔」,就是往昔。「攀缘」,是指六识心,以六识心皆攀缘诸尘境界而起。若得摄伏攀缘,也就是同于狂心顿歇。

  所以修学佛道,就是二个字:放下;还有,底下那个字就是:肯还是不肯?肯放得下,刹那之间;不肯放得下,百千万劫!学佛把它归纳,就是肯还是不肯?肯放得下,发生天大的事情,都不关我的事情。所以很多的父母,为他的儿女困扰,我都跟他讲:父母只能生儿女的身,不能生他的心,他要变化怎样,这不是你能控制的。你生了,责任已经完成了,再接下来就是看他个人的了!哪一个做父母亲的,一辈子都一直操你的女儿的事、儿子的事情?对不对?儿子已经结婚了,他现在就不学好,由他老婆来管了,你好好的放下心,好好的学佛。诸位!长大成人了,你把他栽培到大学毕业、研究所毕业了,这个就不是父母的责任,再来剩下的就是他的责任了。哪有人一辈子为了儿女,这样子一直耿耿于怀?这样也放不下、那样也放不下,开什么玩笑?你哪有那么多生命?放下啦!哇!听到这一句,生到不肖子的人,这下子轻松了,你管他是好是坏,回去后就快活了,回去他就是“看活”了,非常“看活”!真的啊,没办法,要不然你能怎么样?是不是?日子总是要过嘛,行总是要修嘛,总不能为了这些不良的儿女这样子操心。

  

   「得陀罗尼」:总持,在此为指如来藏,以如来藏能总持一切法。承上,若得摄伏攀缘心,狂心顿歇,不往外驰,所以能返观内照,得自本心;若得本心,就能总持一切法,所以称为陀罗尼门,总持门。

  922页,「入佛知见」:若得本心之总持门,就能速入佛的知见,而不住二乘知见。

  「在会一心,伫佛慈旨」:「在会」,就是与会。「伫」,就是等待。

  

   经文:【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注释:

  「于菩提心未自在者」:于修证无上菩提心秘密之因地心;为什么秘密?因为众生接触不到,从来就是用思议法,不是用不思议法,从来是用生灭法,从来不晓得什么叫做不生灭的心性,这个秘密的因地心。尚未得自在者。因为虽然已得圆解,但仍未得修门,所以你只有解,不修不行!所以知道不行,没有用的,看得到,吃不到的意思,佛果就在你面前,你知道你会成佛,你不修行没有用!所以,但仍未得修门,未起真修。所以这一段,这个三摩提就是在教你怎么样修行。故尚未真正入于菩提密因的境界,所以未能自在无碍,遇逆境、逆缘亦仍难免退失。

  「当来」:将来。然而当来与将来有所不同,将来是中性之词,当来就是有必然之义在内,当来一定会发生什么事。

  「汝等决定发菩提心」:决定发求无上菩提之心,不愿终止于化城。化城就是二乘人暂时的涅槃、不究竟的涅槃,叫做偏空涅槃,称为化城,就是给你暂时休息一下。二乘人:我不错了,我得到破我执了,断见思惑了,我有个涅槃,度众生免谈!是不是?随缘就好。菩萨乘免谈!那没办法了!这个叫做终止化城,佛斥为焦芽败种,只为自利,不想利他。

  「应当先明发觉初心」:「觉」,就是菩提。应当先明了发起菩提最初的因地心。

  「二决定义」:此二义为:一、应决定依不生灭心而求菩提,不应依生灭之心而求。二、应决定弃舍诸有为相,以此发心而求菩提。下文佛即详示此二义。

  翻过来,924页,

   初心之第一决定义——决定以不生灭心求佛果。

  

   经文:【「云何初心二义决定?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

  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925页,

  「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生灭心求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为甚么?因为「如是因得如是果」。总不可能生灭心变成不生灭的果。「因」若是生灭,绝不可能得不生灭之「果」,因果之性是不相当的。对不对?所以欲求无上菩提不生不灭的境界,决不能以生灭心去求法,否则决求不到。什么是生灭之心呢?简言之就是妄想分别,我们平常都没有去察觉到的,简单讲:情绪化的,情绪化的思想就是妄想分别,就是这么样子。会让你持续情绪化的;就算你沉默不言,你也是妄想。或是依六识之心,或依见闻觉知之心;详言之,以凡夫(贪着尘俗)、或者外道(计着邪因)、或声闻、缘觉(计着能所)等的戏论之心,皆是生灭心。若依于如是等心,去求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那你就是这样,在座诸位!放眼看全天下,电视上的节目出来,任何一个节目,除了佛教的讲经节目以外,哪一个节目不是叫你去贪求?哪一个节目不是着于红尘俗世、政治的口水之战?对不对?所以哲学家说:政治如同大便,沾到一点也是臭的。政治是高明的骗术,内行的看门道,外行的看热闹。经济也是,经济今天起,明天就落,今天起,明天就落,几块买进,几块卖出,人生不就像股票吗?只要不崩盘,还有一点希望。对不对?那学佛就不一样了,学佛不在相上,这是开高走高,一片长红!(笑)对不对?这个股票,他心中这个股还得了,这佛股啊!这个不得了啊,这绝对不会一片惨绿的!对不对?这个是多么好的事情啊!

  

   「可作之法」:「可作」,就是有能作、有所作。

   「然终不闻烂坏虚空」:「终」,就是始终,从来之义。「烂坏」,就是变异而坏灭之义。但我们从来也没听说过有烂坏的虚空。

  「由是始终无坏灭故」:「始终」,就是从始至终。所以虚空从头到尾也不会变灭,也不会坏灭。

  926页,义贯:

  「云何」为「初」发菩提「心」于「二义」(两方面)须作「决定」,不能含混?「阿难,第一义者」(第一方面);这个第一义不是那个第一义谛喔,不一样喔!等一下那个第一义谛做好了,那个反应非常强烈的,这个你一定要看的!诸位!等一下发了,大家回去一定要看,好了再把它传出去,你又救了很多人!第一义者(第一方面);「汝等若」真诚「欲捐」弃「舍」掉「声闻」乘,而进「修菩萨乘」,以求能「入佛」之「知见」,则「应当审」细「观」察你们自己「因地」之「发心」究竟「与」如来的「果地觉,为同为异?

  阿难,若」你们「于因地」时,「以」凡、外、权、小「生灭」攀缘的六识「心」作「为」你们的「本修因」,以此「而」欲「求佛乘不生不灭」之无上觉悟境界,「无有是处。」

  「以是义故,汝」等应「当」观「照明」了「诸器世间」所有「可作之」有为「法,皆从变灭。阿难,汝」且「观」此「世间」中,所有「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灭者?「然」而我们「终不」曾「闻」有「烂坏」之「虚空。何以故?」以虚「空非」为「可作」之法,无能作、所作,「由是」虚空从「始」至「终」皆「无坏灭故。」

  

   诠论

  这一段很重要:这一节经文,佛开示说:发菩提心是要有条件的,并不是说:「我要发菩提心」,或者「我已发菩提心」,这就可以了。你发菩提心?你怎么发?发对了吗?如何征验你的菩提心是对?是发对了呢?或者是你正在发的菩提心,即用佛在此所说的,这「初心二决定义」(也就是,两种决定应有的条件),这两个条件如果都具备了,才算真正的发菩提心。哪两个条件呢?这个太重要了!修行,这两个角度、条件搞懂了,修行起步就对!

  一、不依生灭之心而发菩提心,也就是绝对不依凡夫、外道、权乘、小乘妄想攀缘的六识心,而发菩提心,也就是《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更进一步讲,就是《楞伽经》所说的「离心意意识」。心是指第八意识,意是指第七意识,意识是指第六意识。简单讲:只要是意识统统离,执着心是意识心,分别心就是意识心,所有的微细生灭第八意识,统统要离!

   二、决定捐弃诸有为相,而发菩提心。捐弃诸有为相,就是不住、不着、不依、不缘,不缘就没有能所了。诸有为相(五欲、六尘、六根、六识),如是而发菩提心,是真发菩提心。若仍住着有为相,贪恋不舍,是不得名为发菩提心。所以众生做的就是没有什么意义,那意义不大,像外国用多少的那个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