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锅大锅菜,一个锅子,好大好大的锅子,一次煮,煮二吨的饭跟菜,二吨,二公吨,二千公斤,一个锅还要开吊车来!然后最后就鼓掌,为什么?破金氏记录。那个锅子有多大,还要开吊车来!众生就是这样子。现在中秋节到了,哪一条街开放,好!烤肉,整条街,整条街。众生就是这样,每个月十五都有月亮很圆啊,对不对?为什么一定要八月十五?这个是一个传统、是一个文化嘛!是不是?我们的意思就是说:悟道的人他的心境,八月十五,很好啊,都是中秋节嘛,随顺众生,你欢喜就好!对不对?八月十五,你看,月饼啊、柚子啊,送那么多来给师父!是不是?发给比丘僧团、工作人员帮忙吃。是不是?如果供养的东西统统一个吃,师父吃,下个礼拜不可能讲《楞严经》了,早就撑死了,(笑)那一堆要怎么吃?怎么可能吃得完?没办法!所以没关系,大家在过中秋节,好!就是这样过,心无所住,随顺一切众生。那么有学佛的人,那心境就不一样;不学佛的,他每年都在等待这个。是不是?
是故当知,当今世人皆以发菩提心很容易,也不知发菩提心还有条件!由此看来,真发菩提心,实在不简单,无怪乎经中说:「发心毕竟两无二」,就是初发菩提心,还有终点的菩提心是两无二,「如是二心先心难」。初发心是难的!若真如是发心,则是已经与佛同心,与不生不灭心相应,是故无上菩提决定当得,不在遥远。值此末法,普愿冀真修,皆得如是发心,则如来家业荷担有人,法灯不绝、佛种不断矣!
底下,决了五浊生因,伏还无生灭性,
经文:【「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砂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注释:
「由此四缠」:「四」,就是四大。有四大假合互相纠缠。我们这个色身就是四大纠缠起来。
「从始入终」:「始」,就是一精明。「终」,就是指六和合。从一精明而入六和合。
「五叠浑浊」:五种重叠,浑浊不清。
「譬如清水」:喻真纯之心。
「尘土灰砂之伦」:「伦」,就是类。尘土灰砂喻四大。
「本质留碍」:其本质都是有留滞隔碍之性。
「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此二法之体,法尔本然,其性本来就互不相随顺。「循」,就是顺。
「汩然」:「汩」,就是乱。这个「汩」,这个就是从,那二个人(从)就是从,依从说话的边来讲,叫做汩。依从说话,我们不是说:「子曰」吗?「孟子曰、孔子曰」吗?「汩」,从曰,音古,如果是汨罗江这个汨;是从日,「从」就是依从,右边跟着「日」,叫做汨(mi四声)。
930,930页,
义贯:
「则汝身中,坚相」之肌肉筋骨「为地」大,「润湿」之津液精血「为水」大,「暖触」之燥热温度「为火」大,「动摇」之气息「为风」大。「由此四」大假合,互相「缠」结组织成身,「分」开「汝」原本「湛圆妙觉」一精「明」之「心」,成「为」眼之「视、为」耳之「听、为」鼻、舌、身之「觉、为」意根之照「察,从」一精明之「始」而「入」于六和合之「终,五」种重「叠浑」然不清而成「浊」相。
「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之性,「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砂之伦」,其「本质」则为「留」滞隔「碍」,能障真性,此「二」法之「体,法尔」本来即「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喻起妄乱真),而令泥「土失」去「留碍」之性,「水」则「亡」其「清洁」之相,其「容貌」变成「汩然」混乱,「名之为浊」水。而「汝」心水之「浊」相共有「五重,亦复如是。」
经文:【「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注释:
「空见不分」:「见」,就是见精。在八识中,所见的虚空(相分),与能见的见精(能见分)交织缠杂不分。
「有空无体,有见无觉」:虽现有虚空之相,而无实体,虽现有能见之相,而无真觉;因为此能见之见精(见分)与所见的虚空(相分),皆是第八识中一念无明所起。所以本来就没有见分跟相分,其实都是自体分,收回来都是真如本性。如是第八意识中一念无明所起,循业妄现,皆是第八识本识之所变现,是故「能」与「所」虽现有相,然皆无实体可得。
「相织妄成,是第一重」:承上,此八识中最初的能所(见、相二分),一个是妄色(虚空),一个是妄心的(见精),两相夹缠交织,虚妄而成一体,就是最初第一重的浑浊,以其浑浊真性,遮蔽妙明,故称为浊。
933页,「名为劫浊」:劫浊为五浊之始,也是五浊之总相;为何会有浊相呢?一切世间为何会成浑浊,完全由于最初一念无明妄动,转本妙明而为妄能、妄所(就是见分跟相分),而此二妄相又互相纠缠不清,更扰动本明之心,更令成浑浊之相,此心水一被搅浑,就再也难以平息、澄清,因此再也无法明鉴一切法了。由于此最初浊相一生,那么长劫难清,令众生无量劫妙明隐蔽,无法再现,故称此总相为劫浊。此劫浊相就是当于「三细」的无明业相、转相(能见相)、及现相。这个属于微细的,大菩萨才能知道、才能观察到。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抟」,就是抟取。抟取四大,妄成自体。
「见、闻、觉、知壅令留碍」:于是原来的一精明,就分为见、闻、觉、知、尝、嗅之六精,而壅塞了精明之体,令成留碍之相。
「水、火、风、土旋令觉知」:「旋」就是转。地水火风本是无觉知的;但因「有知」与「无知」夹缠不分,所以转内四大为有觉知之体。所以我们的神经系统就像这样子,神经系统可以觉知;可是它又不是物质,可是又是物质;可是又就是心,就是变成这样子,神经系统就变成这样子了。又好像是,又好像不是,没有神经系统,脑部没办法思惟!对不对?没有心脏,人就死了。所以它到底是色还是心呢?就很难讲!到底是有知还是无知呢?就很难讲!
「相织妄成,是第二重」:有知与无知相织,妄成浑浊之相,这是第二重的浊相。
今天对不起,有差一点点时间,才二、三页,我们把它念完。
934页, 「名为见浊」:「见」,是因为有见闻觉知等种种虚妄觉知、虚妄知见,诸见浑浊,所以称为见浊。这相当于六粗的智相以及相续相。
「忆识诵习」:「忆」,就是忆念过去所缘境。「识」,就是了别目前所缘境。「诵」,就是言,讨论。「诵习」,犹言思议,就是讨论思议未来之事,而习以为常。
「性发知见」:「性」,是指六识的性,六识之性。「知见」,见闻觉知尝嗅六种妄觉。谓,六识之性托于六根,而发为见闻觉知等六种妄觉。
「容现六尘」:「容」,就是容纳。「现」,就是现出。容纳现出六尘之相。那就是六境了,外境。
「离尘无相」:指六识若离于六尘境,则无识相可得。当然六识是攀缘外境的。
「离觉无性」:「觉」,就是指六识的妄觉。「性」,就是指尘性。意思是说:六尘若离于六识的妄觉,则能取不生,所取也是空,所以没有尘性可得。意思就是:离能觉,也没有尘性可得。叫做离觉无性。
「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妄尘与妄觉夹缠相织,成为第三重之浑浊相。
「名烦恼浊」:这相当于六粗相的执取相以及计名字相。
「生灭不停」:指末那心中,妄念之生住异灭之相,相续不断。
「知见每欲留于世间」:「知见」,就是贪生怕死之知见。大家都想活久一点。「留」,就是长留、常住。依于众生贪生怕死的, 我相知见,总想恒常留在世间。
「业运每常迁于国土」:「业」,就是业力。「运」,就是运行。「迁」,就是转生。然而事与愿违,由于业力的运行,你想活久一点,却没办法,常常迁移转生于国土之中和其他道上。
所以没有学佛的人,临命终很多人都眼睛没办法瞑目,眼睛闭不下来!闭不下来!为什么?他认为责任未了啊,他意识想留在这个世间。学佛人不一样,早去极乐世界早好,在这里有什么好留恋的?对不对?中秋节?又不是没看过月亮!就是这样,早就觉悟了,这个世间也没有什么好看的。对不对?
「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谓妄身与妄心,一常迁徙、一常欲留,冲突交杂相织,所以成众生六道来往之浊相。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汝等之见闻觉知,原来是一体的,并无异性。
「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无状」,就是无因。然以众尘于中相隔,令见闻觉知不得互相逾越,因而无端令差异之相产生。
「性中相知」:然以诸法之性而论,六精原是一体,所以觉知本是相通、相知的。
「用中相背」:然若据用来讲,原本一精之体既已成六用,便有分彼此了,而互相违背之处了。
翻过来,936页,「同异失准」:「准」,就是定准。这个六用之「同」与「异」因而失去了定准。因性本相同,今由相隔而相异,故说不得它们是同,也说不得它们是异,因此同与异之间便无定准可说,也就是,不能确说。
「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六精之体与用,一同一异,交杂相织而成命浊之相。这命浊与前面的众生浊,也就是通于六粗之起业相以及业系苦相。
诠论:
「五浊」在其他经上也有,但其解释的方式与内容皆与本经有所不同。这个要特别注意,每一本经对某一些名相,多少会有一些差异,牢牢记住,这个有弹性的东西。其他经之解释通常是指外相来讲,也就是所谓「五浊恶世」。而本经的解释,则是指内在的浊相,也就是心识上的浊相,因此可以说,本经所说之义,是更为根本的意涵。因为一切皆以心为本,而且,一切法皆是自心所现,所以依本经而言,这「五浊」不在别处,乃在自心本识所现,所以自身、众生、世界等浊相皆源于自心本识。因此可知,本经所示者,真是一乘究竟之旨,一切皆直指本心。
义贯: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在八识中所见的虚「空」(相分)与能「见」的见精(见分)交织「不」能「分」出彼此边际,虽现「有」虚「空」之相,而「无」实「体」可得,虽现「有」能「见」而「无」真「觉」,而无真觉。这个解释跟《楞严经讲义》有一点差别。如此能见之见精与所见之虚空「相织」而「妄成」一体,浑浊真性,隐蔽妙明,遂成浊相,「是」为「第一重」之浊相,「名为劫浊」。(以妄生能所,所以成自心永劫之浊,是为劫浊。)
「汝身现抟」取「四大为体」,本来之一精明分为「见、闻、觉、知」、尝、嗅之六精,「壅」塞精明而「令」成「留碍」之相。「水、火、风、土」本为无觉知之物,以交杂「旋」转而「令」成为似有「觉知」之体,有知与无知夹缠「相织妄成」一体,而混乱真性真觉,「是」为「第二重」浊相,「名为见浊」。(以妄有见闻觉知,而更生种种虚妄之见,而坏真见,所以成为见浊。)
「又汝心中」追「忆」过去、「识」别现在、「诵习」未来之境,六识之「性」托于六根、「发」为「知、见」、觉、闻、尝、嗅六种妄觉,「容」纳「现」出「六尘」之相,六识若「离」于六「尘」境界,即「无」识「相」可得,六尘若「离」于六识妄「觉」,则「无」尘「性」可得,(是故六尘与六识互相依他起,皆无自性,本是虚妄),而妄尘与妄觉「相织妄成」一体,「是」为「第三重」之浊相,「名烦恼浊」(以分别三世六尘故成尘劳烦恼,染浊自心。)
「又汝」从「朝」至「夕」,末那心中,妄念「生灭」相续「不停」,依于众生贪爱之「知见,每欲」恒常「留于」此「世间」,然以「业」力之「运」行「每常」舍生趣生「迁」移「于国土」之六道之间,如是妄身与妄心,一常迁、一欲住,交杂「相织」而「妄成」生死往来之相,「是」为「第四重」之浊相,「名众生浊」。(以六道往来生死,其次数众多,故是众生浊;众生者,众多生死。)
「汝等」之「见、闻」觉知等,「元」是一体的,本「无异性」,然以「众尘隔越」心之一体而成为六精,令「无状」而差「异生」。然以本「性中」而论,六精原是一体,故其觉知实在是「相」通而相「知」,但是若据「用中」来讲,一体既成为六用,便有彼此之分而「相」违「背」,此六精之「同」与「异」因而「失」去定「准」,不得复言是同是异,一同一异交杂「相织妄成」浑浊之体,「是」为「第五重」浊相、「名为命浊」(命者,众生之总报,即虽具一精明,而成六和合,隔碍不通,故令原本等空遍界之真如,所起之用只如一浮沤体,此乃众生法身慧命之总浊报之相,所以是命浊——非同其他经所说的寿命短也。)
好!对不起!今天因为它刚好一个段落,不能停,所以慢了九分钟。明天;我看很多人好像这个《义贯》都没有带来,没有带来,大家就“公家看”;“公家看”就是一起看的意思,“公家看”,明天麻烦你们带来,三本:《讲义》、《义贯》,还有那个《表解》都要带来。回向;明天要上课,九月十一要上课,九月份,十一、十七、二十四。今天就结束了,明天要上课。
请合掌,愿以此功德,消灾在座诸位法师、消灾在座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回向文殊讲堂分院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牌位;回向文殊讲堂花莲分院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明天继续上课,今天对不起大家,下课!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