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叁▪P12

  ..續本文上一頁鍋大鍋菜,一個鍋子,好大好大的鍋子,一次煮,煮二噸的飯跟菜,二噸,二公噸,二千公斤,一個鍋還要開吊車來!然後最後就鼓掌,爲什麼?破金氏記錄。那個鍋子有多大,還要開吊車來!衆生就是這樣子。現在中秋節到了,哪一條街開放,好!烤肉,整條街,整條街。衆生就是這樣,每個月十五都有月亮很圓啊,對不對?爲什麼一定要八月十五?這個是一個傳統、是一個文化嘛!是不是?我們的意思就是說:悟道的人他的心境,八月十五,很好啊,都是中秋節嘛,隨順衆生,你歡喜就好!對不對?八月十五,你看,月餅啊、柚子啊,送那麼多來給師父!是不是?發給比丘僧團、工作人員幫忙吃。是不是?如果供養的東西統統一個吃,師父吃,下個禮拜不可能講《楞嚴經》了,早就撐死了,(笑)那一堆要怎麼吃?怎麼可能吃得完?沒辦法!所以沒關系,大家在過中秋節,好!就是這樣過,心無所住,隨順一切衆生。那麼有學佛的人,那心境就不一樣;不學佛的,他每年都在等待這個。是不是?

  是故當知,當今世人皆以發菩提心很容易,也不知發菩提心還有條件!由此看來,真發菩提心,實在不簡單,無怪乎經中說:「發心畢竟兩無二」,就是初發菩提心,還有終點的菩提心是兩無二,「如是二心先心難」。初發心是難的!若真如是發心,則是已經與佛同心,與不生不滅心相應,是故無上菩提決定當得,不在遙遠。值此末法,普願冀真修,皆得如是發心,則如來家業荷擔有人,法燈不絕、佛種不斷矣!

  底下,決了五濁生因,伏還無生滅性,

  

   經文:【「則汝身中,堅相爲地,潤濕爲水,暖觸爲火,動搖爲風。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爲視、爲聽、爲覺、爲察,從始入終,五疊渾濁。

   雲何爲濁?阿難,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砂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于淨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爲濁。汝濁五重,亦複如是。」】

  

   注釋:

   「由此四纏」:「四」,就是四大。有四大假合互相糾纏。我們這個色身就是四大糾纏起來。

   「從始入終」:「始」,就是一精明。「終」,就是指六和合。從一精明而入六和合。

   「五疊渾濁」:五種重疊,渾濁不清。

   「譬如清水」:喻真純之心。

   「塵土灰砂之倫」:「倫」,就是類。塵土灰砂喻四大。

   「本質留礙」:其本質都是有留滯隔礙之性。

   「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此二法之體,法爾本然,其性本來就互不相隨順。「循」,就是順。

   「汩然」:「汩」,就是亂。這個「汩」,這個就是從,那二個人(從)就是從,依從說話的邊來講,叫做汩。依從說話,我們不是說:「子曰」嗎?「孟子曰、孔子曰」嗎?「汩」,從曰,音古,如果是汨羅江這個汨;是從日,「從」就是依從,右邊跟著「日」,叫做汨(mi四聲)。

   930,930頁,

   義貫:

   「則汝身中,堅相」之肌肉筋骨「爲地」大,「潤濕」之津液精血「爲水」大,「暖觸」之燥熱溫度「爲火」大,「動搖」之氣息「爲風」大。「由此四」大假合,互相「纏」結組織成身,「分」開「汝」原本「湛圓妙覺」一精「明」之「心」,成「爲」眼之「視、爲」耳之「聽、爲」鼻、舌、身之「覺、爲」意根之照「察,從」一精明之「始」而「入」于六和合之「終,五」種重「疊渾」然不清而成「濁」相。

   「雲何爲濁?阿難,譬如清水」之性,「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砂之倫」,其「本質」則爲「留」滯隔「礙」,能障真性,此「二」法之「體,法爾」本來即「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于淨水」(喻起妄亂真),而令泥「土失」去「留礙」之性,「水」則「亡」其「清潔」之相,其「容貌」變成「汩然」混亂,「名之爲濁」水。而「汝」心水之「濁」相共有「五重,亦複如是。」

  

   經文:【「阿難,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爲劫濁。

   汝身現抟四大爲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爲見濁。

  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叁重,名煩惱濁。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于世間,業運每常遷于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衆生濁。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汝等見、聞元無異性,衆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准,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爲命濁。」】

  

   注釋:

   「空見不分」:「見」,就是見精。在八識中,所見的虛空(相分),與能見的見精(能見分)交織纏雜不分。

   「有空無體,有見無覺」:雖現有虛空之相,而無實體,雖現有能見之相,而無真覺;因爲此能見之見精(見分)與所見的虛空(相分),皆是第八識中一念無明所起。所以本來就沒有見分跟相分,其實都是自體分,收回來都是真如本性。如是第八意識中一念無明所起,循業妄現,皆是第八識本識之所變現,是故「能」與「所」雖現有相,然皆無實體可得。

   「相織妄成,是第一重」:承上,此八識中最初的能所(見、相二分),一個是妄色(虛空),一個是妄心的(見精),兩相夾纏交織,虛妄而成一體,就是最初第一重的渾濁,以其渾濁真性,遮蔽妙明,故稱爲濁。

   933頁,「名爲劫濁」:劫濁爲五濁之始,也是五濁之總相;爲何會有濁相呢?一切世間爲何會成渾濁,完全由于最初一念無明妄動,轉本妙明而爲妄能、妄所(就是見分跟相分),而此二妄相又互相糾纏不清,更擾動本明之心,更令成渾濁之相,此心水一被攪渾,就再也難以平息、澄清,因此再也無法明鑒一切法了。由于此最初濁相一生,那麼長劫難清,令衆生無量劫妙明隱蔽,無法再現,故稱此總相爲劫濁。此劫濁相就是當于「叁細」的無明業相、轉相(能見相)、及現相。這個屬于微細的,大菩薩才能知道、才能觀察到。

  「汝身現抟四大爲體」:「抟」,就是抟取。抟取四大,妄成自體。

  「見、聞、覺、知壅令留礙」:于是原來的一精明,就分爲見、聞、覺、知、嘗、嗅之六精,而壅塞了精明之體,令成留礙之相。

  「水、火、風、土旋令覺知」:「旋」就是轉。地水火風本是無覺知的;但因「有知」與「無知」夾纏不分,所以轉內四大爲有覺知之體。所以我們的神經系統就像這樣子,神經系統可以覺知;可是它又不是物質,可是又是物質;可是又就是心,就是變成這樣子,神經系統就變成這樣子了。又好像是,又好像不是,沒有神經系統,腦部沒辦法思惟!對不對?沒有心髒,人就死了。所以它到底是色還是心呢?就很難講!到底是有知還是無知呢?就很難講!

   「相織妄成,是第二重」:有知與無知相織,妄成渾濁之相,這是第二重的濁相。

   今天對不起,有差一點點時間,才二、叁頁,我們把它念完。

   934頁, 「名爲見濁」:「見」,是因爲有見聞覺知等種種虛妄覺知、虛妄知見,諸見渾濁,所以稱爲見濁。這相當于六粗的智相以及相續相。

  「憶識誦習」:「憶」,就是憶念過去所緣境。「識」,就是了別目前所緣境。「誦」,就是言,討論。「誦習」,猶言思議,就是討論思議未來之事,而習以爲常。

  「性發知見」:「性」,是指六識的性,六識之性。「知見」,見聞覺知嘗嗅六種妄覺。謂,六識之性托于六根,而發爲見聞覺知等六種妄覺。

  「容現六塵」:「容」,就是容納。「現」,就是現出。容納現出六塵之相。那就是六境了,外境。

  「離塵無相」:指六識若離于六塵境,則無識相可得。當然六識是攀緣外境的。

  「離覺無性」:「覺」,就是指六識的妄覺。「性」,就是指塵性。意思是說:六塵若離于六識的妄覺,則能取不生,所取也是空,所以沒有塵性可得。意思就是:離能覺,也沒有塵性可得。叫做離覺無性。

  「相織妄成,是第叁重」:妄塵與妄覺夾纏相織,成爲第叁重之渾濁相。

  「名煩惱濁」:這相當于六粗相的執取相以及計名字相。

  「生滅不停」:指末那心中,妄念之生住異滅之相,相續不斷。

  「知見每欲留于世間」:「知見」,就是貪生怕死之知見。大家都想活久一點。「留」,就是長留、常住。依于衆生貪生怕死的, 我相知見,總想恒常留在世間。

  「業運每常遷于國土」:「業」,就是業力。「運」,就是運行。「遷」,就是轉生。然而事與願違,由于業力的運行,你想活久一點,卻沒辦法,常常遷移轉生于國土之中和其他道上。

  所以沒有學佛的人,臨命終很多人都眼睛沒辦法瞑目,眼睛閉不下來!閉不下來!爲什麼?他認爲責任未了啊,他意識想留在這個世間。學佛人不一樣,早去極樂世界早好,在這裏有什麼好留戀的?對不對?中秋節?又不是沒看過月亮!就是這樣,早就覺悟了,這個世間也沒有什麼好看的。對不對?

  「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衆生濁」:謂妄身與妄心,一常遷徙、一常欲留,沖突交雜相織,所以成衆生六道來往之濁相。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汝等之見聞覺知,原來是一體的,並無異性。

  「衆塵隔越,無狀異生」:「無狀」,就是無因。然以衆塵于中相隔,令見聞覺知不得互相逾越,因而無端令差異之相産生。

  「性中相知」:然以諸法之性而論,六精原是一體,所以覺知本是相通、相知的。

  「用中相背」:然若據用來講,原本一精之體既已成六用,便有分彼此了,而互相違背之處了。

  翻過來,936頁,「同異失准」:「准」,就是定准。這個六用之「同」與「異」因而失去了定准。因性本相同,今由相隔而相異,故說不得它們是同,也說不得它們是異,因此同與異之間便無定准可說,也就是,不能確說。

  「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爲命濁」:六精之體與用,一同一異,交雜相織而成命濁之相。這命濁與前面的衆生濁,也就是通于六粗之起業相以及業系苦相。

  

   诠論:

   「五濁」在其他經上也有,但其解釋的方式與內容皆與本經有所不同。這個要特別注意,每一本經對某一些名相,多少會有一些差異,牢牢記住,這個有彈性的東西。其他經之解釋通常是指外相來講,也就是所謂「五濁惡世」。而本經的解釋,則是指內在的濁相,也就是心識上的濁相,因此可以說,本經所說之義,是更爲根本的意涵。因爲一切皆以心爲本,而且,一切法皆是自心所現,所以依本經而言,這「五濁」不在別處,乃在自心本識所現,所以自身、衆生、世界等濁相皆源于自心本識。因此可知,本經所示者,真是一乘究竟之旨,一切皆直指本心。

  

   義貫:

  「阿難,汝見虛空遍十方界」,在八識中所見的虛「空」(相分)與能「見」的見精(見分)交織「不」能「分」出彼此邊際,雖現「有」虛「空」之相,而「無」實「體」可得,雖現「有」能「見」而「無」真「覺」,而無真覺。這個解釋跟《楞嚴經講義》有一點差別。如此能見之見精與所見之虛空「相織」而「妄成」一體,渾濁真性,隱蔽妙明,遂成濁相,「是」爲「第一重」之濁相,「名爲劫濁」。(以妄生能所,所以成自心永劫之濁,是爲劫濁。)

  「汝身現抟」取「四大爲體」,本來之一精明分爲「見、聞、覺、知」、嘗、嗅之六精,「壅」塞精明而「令」成「留礙」之相。「水、火、風、土」本爲無覺知之物,以交雜「旋」轉而「令」成爲似有「覺知」之體,有知與無知夾纏「相織妄成」一體,而混亂真性真覺,「是」爲「第二重」濁相,「名爲見濁」。(以妄有見聞覺知,而更生種種虛妄之見,而壞真見,所以成爲見濁。)

  「又汝心中」追「憶」過去、「識」別現在、「誦習」未來之境,六識之「性」托于六根、「發」爲「知、見」、覺、聞、嘗、嗅六種妄覺,「容」納「現」出「六塵」之相,六識若「離」于六「塵」境界,即「無」識「相」可得,六塵若「離」于六識妄「覺」,則「無」塵「性」可得,(是故六塵與六識互相依他起,皆無自性,本是虛妄),而妄塵與妄覺「相織妄成」一體,「是」爲「第叁重」之濁相,「名煩惱濁」(以分別叁世六塵故成塵勞煩惱,染濁自心。)

  「又汝」從「朝」至「夕」,末那心中,妄念「生滅」相續「不停」,依于衆生貪愛之「知見,每欲」恒常「留于」此「世間」,然以「業」力之「運」行「每常」舍生趣生「遷」移「于國土」之六道之間,如是妄身與妄心,一常遷、一欲住,交雜「相織」而「妄成」生死往來之相,「是」爲「第四重」之濁相,「名衆生濁」。(以六道往來生死,其次數衆多,故是衆生濁;衆生者,衆多生死。)

  「汝等」之「見、聞」覺知等,「元」是一體的,本「無異性」,然以「衆塵隔越」心之一體而成爲六精,令「無狀」而差「異生」。然以本「性中」而論,六精原是一體,故其覺知實在是「相」通而相「知」,但是若據「用中」來講,一體既成爲六用,便有彼此之分而「相」違「背」,此六精之「同」與「異」因而「失」去定「准」,不得複言是同是異,一同一異交雜「相織妄成」渾濁之體,「是」爲「第五重」濁相、「名爲命濁」(命者,衆生之總報,即雖具一精明,而成六和合,隔礙不通,故令原本等空遍界之真如,所起之用只如一浮漚體,此乃衆生法身慧命之總濁報之相,所以是命濁——非同其他經所說的壽命短也。)

  好!對不起!今天因爲它剛好一個段落,不能停,所以慢了九分鍾。明天;我看很多人好像這個《義貫》都沒有帶來,沒有帶來,大家就“公家看”;“公家看”就是一起看的意思,“公家看”,明天麻煩你們帶來,叁本:《講義》、《義貫》,還有那個《表解》都要帶來。回向;明天要上課,九月十一要上課,九月份,十一、十七、二十四。今天就結束了,明天要上課。

  請合掌,願以此功德,消災在座諸位法師、消災在座諸位護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講堂消災點燈及亡靈牌位拔度者;回向文殊講堂分院南投養德禅寺納骨塔一切亡靈牌位;回向文殊講堂花蓮分院花蓮佛興寺納骨塔一切亡靈,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爲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爲伴侶。

  好!明天繼續上課,今天對不起大家,下課!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