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叁▪P11

  ..續本文上一頁依止外道,或依止世間法,或雜修外道、雜行世間事業,或佛道不分、或儒佛不分;儒家思想講一講,道家思想講一講,佛家思想講一講,搞不懂什麼叫做正見,什麼叫做佛的知見,統統搞不清楚!如是等不正知見,要講佛法,盡量講純粹佛法;如果引用儒家的,少許的、道家少許的,這個還情有可原。對不對?如何能入佛的知見?如何堪作佛?爲今之計,唯有一時息心,將小乘、外道、邪見、世間等的演若達多狂心,一並歇去,方得「本頭」。否則即使曆劫勤苦,也只是蒸沙,欲成佳馔,了不可得。你煮沙怎麼能夠成飯?沙非飯因啊,你修行要有修行、成佛要有成佛的因。所以沙、煮沙不可能成飯、成爲佳肴,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921頁,第四行,「畢獲如來無余涅槃本發心路」:「畢」,就是畢竟,究竟之義。「如來無余涅槃本發心路」,也就是如來無上菩提之密因。

  「有學者」:就是小乘未證阿羅漢者。阿羅漢稱爲「無學」,其實只是小乘中得如是名稱而已,阿羅漢若回小向大,趨向無上菩提,則非無學矣!因爲光是一項等空遍界的平等大悲,就不是那麼容易學得的;就是學大乘首先要學平等心。更何況佛的十力、十八不共法。那這個凡夫......菩薩也沒辦法!

  「從何攝伏疇昔攀緣」:「攝伏」,就是收攝降伏。「疇昔」,就是往昔。「攀緣」,是指六識心,以六識心皆攀緣諸塵境界而起。若得攝伏攀緣,也就是同于狂心頓歇。

  所以修學佛道,就是二個字:放下;還有,底下那個字就是:肯還是不肯?肯放得下,刹那之間;不肯放得下,百千萬劫!學佛把它歸納,就是肯還是不肯?肯放得下,發生天大的事情,都不關我的事情。所以很多的父母,爲他的兒女困擾,我都跟他講:父母只能生兒女的身,不能生他的心,他要變化怎樣,這不是你能控製的。你生了,責任已經完成了,再接下來就是看他個人的了!哪一個做父母親的,一輩子都一直操你的女兒的事、兒子的事情?對不對?兒子已經結婚了,他現在就不學好,由他老婆來管了,你好好的放下心,好好的學佛。諸位!長大成人了,你把他栽培到大學畢業、研究所畢業了,這個就不是父母的責任,再來剩下的就是他的責任了。哪有人一輩子爲了兒女,這樣子一直耿耿于懷?這樣也放不下、那樣也放不下,開什麼玩笑?你哪有那麼多生命?放下啦!哇!聽到這一句,生到不肖子的人,這下子輕松了,你管他是好是壞,回去後就快活了,回去他就是“看活”了,非常“看活”!真的啊,沒辦法,要不然你能怎麼樣?是不是?日子總是要過嘛,行總是要修嘛,總不能爲了這些不良的兒女這樣子操心。

  

   「得陀羅尼」:總持,在此爲指如來藏,以如來藏能總持一切法。承上,若得攝伏攀緣心,狂心頓歇,不往外馳,所以能返觀內照,得自本心;若得本心,就能總持一切法,所以稱爲陀羅尼門,總持門。

  922頁,「入佛知見」:若得本心之總持門,就能速入佛的知見,而不住二乘知見。

  「在會一心,伫佛慈旨」:「在會」,就是與會。「伫」,就是等待。

  

   經文:【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爲當來佛滅度後末法衆生,發菩提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難及諸大衆:「汝等決定發菩提心,于佛如來妙叁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注釋:

  「于菩提心未自在者」:于修證無上菩提心秘密之因地心;爲什麼秘密?因爲衆生接觸不到,從來就是用思議法,不是用不思議法,從來是用生滅法,從來不曉得什麼叫做不生滅的心性,這個秘密的因地心。尚未得自在者。因爲雖然已得圓解,但仍未得修門,所以你只有解,不修不行!所以知道不行,沒有用的,看得到,吃不到的意思,佛果就在你面前,你知道你會成佛,你不修行沒有用!所以,但仍未得修門,未起真修。所以這一段,這個叁摩提就是在教你怎麼樣修行。故尚未真正入于菩提密因的境界,所以未能自在無礙,遇逆境、逆緣亦仍難免退失。

  「當來」:將來。然而當來與將來有所不同,將來是中性之詞,當來就是有必然之義在內,當來一定會發生什麼事。

  「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決定發求無上菩提之心,不願終止于化城。化城就是二乘人暫時的涅槃、不究竟的涅槃,叫做偏空涅槃,稱爲化城,就是給你暫時休息一下。二乘人:我不錯了,我得到破我執了,斷見思惑了,我有個涅槃,度衆生免談!是不是?隨緣就好。菩薩乘免談!那沒辦法了!這個叫做終止化城,佛斥爲焦芽敗種,只爲自利,不想利他。

  「應當先明發覺初心」:「覺」,就是菩提。應當先明了發起菩提最初的因地心。

  「二決定義」:此二義爲:一、應決定依不生滅心而求菩提,不應依生滅之心而求。二、應決定棄舍諸有爲相,以此發心而求菩提。下文佛即詳示此二義。

  翻過來,924頁,

   初心之第一決定義——決定以不生滅心求佛果。

  

   經文:【「雲何初心二義決定?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舍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爲同爲異?阿難,若于因地以生滅心爲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

  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爲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925頁,

  「以生滅心爲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以生滅心求不生不滅,無有是處,爲甚麼?因爲「如是因得如是果」。總不可能生滅心變成不生滅的果。「因」若是生滅,絕不可能得不生滅之「果」,因果之性是不相當的。對不對?所以欲求無上菩提不生不滅的境界,決不能以生滅心去求法,否則決求不到。什麼是生滅之心呢?簡言之就是妄想分別,我們平常都沒有去察覺到的,簡單講:情緒化的,情緒化的思想就是妄想分別,就是這麼樣子。會讓你持續情緒化的;就算你沈默不言,你也是妄想。或是依六識之心,或依見聞覺知之心;詳言之,以凡夫(貪著塵俗)、或者外道(計著邪因)、或聲聞、緣覺(計著能所)等的戲論之心,皆是生滅心。若依于如是等心,去求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那你就是這樣,在座諸位!放眼看全天下,電視上的節目出來,任何一個節目,除了佛教的講經節目以外,哪一個節目不是叫你去貪求?哪一個節目不是著于紅塵俗世、政治的口水之戰?對不對?所以哲學家說:政治如同大便,沾到一點也是臭的。政治是高明的騙術,內行的看門道,外行的看熱鬧。經濟也是,經濟今天起,明天就落,今天起,明天就落,幾塊買進,幾塊賣出,人生不就像股票嗎?只要不崩盤,還有一點希望。對不對?那學佛就不一樣了,學佛不在相上,這是開高走高,一片長紅!(笑)對不對?這個股票,他心中這個股還得了,這佛股啊!這個不得了啊,這絕對不會一片慘綠的!對不對?這個是多麼好的事情啊!

  

   「可作之法」:「可作」,就是有能作、有所作。

   「然終不聞爛壞虛空」:「終」,就是始終,從來之義。「爛壞」,就是變異而壞滅之義。但我們從來也沒聽說過有爛壞的虛空。

  「由是始終無壞滅故」:「始終」,就是從始至終。所以虛空從頭到尾也不會變滅,也不會壞滅。

  926頁,義貫:

  「雲何」爲「初」發菩提「心」于「二義」(兩方面)須作「決定」,不能含混?「阿難,第一義者」(第一方面);這個第一義不是那個第一義谛喔,不一樣喔!等一下那個第一義谛做好了,那個反應非常強烈的,這個你一定要看的!諸位!等一下發了,大家回去一定要看,好了再把它傳出去,你又救了很多人!第一義者(第一方面);「汝等若」真誠「欲捐」棄「舍」掉「聲聞」乘,而進「修菩薩乘」,以求能「入佛」之「知見」,則「應當審」細「觀」察你們自己「因地」之「發心」究竟「與」如來的「果地覺,爲同爲異?

  阿難,若」你們「于因地」時,「以」凡、外、權、小「生滅」攀緣的六識「心」作「爲」你們的「本修因」,以此「而」欲「求佛乘不生不滅」之無上覺悟境界,「無有是處。」

  「以是義故,汝」等應「當」觀「照明」了「諸器世間」所有「可作之」有爲「法,皆從變滅。阿難,汝」且「觀」此「世間」中,所有「可作之法,誰爲不壞」滅者?「然」而我們「終不」曾「聞」有「爛壞」之「虛空。何以故?」以虛「空非」爲「可作」之法,無能作、所作,「由是」虛空從「始」至「終」皆「無壞滅故。」

  

   诠論

  這一段很重要:這一節經文,佛開示說:發菩提心是要有條件的,並不是說:「我要發菩提心」,或者「我已發菩提心」,這就可以了。你發菩提心?你怎麼發?發對了嗎?如何征驗你的菩提心是對?是發對了呢?或者是你正在發的菩提心,即用佛在此所說的,這「初心二決定義」(也就是,兩種決定應有的條件),這兩個條件如果都具備了,才算真正的發菩提心。哪兩個條件呢?這個太重要了!修行,這兩個角度、條件搞懂了,修行起步就對!

  一、不依生滅之心而發菩提心,也就是絕對不依凡夫、外道、權乘、小乘妄想攀緣的六識心,而發菩提心,也就是《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更進一步講,就是《楞伽經》所說的「離心意意識」。心是指第八意識,意是指第七意識,意識是指第六意識。簡單講:只要是意識統統離,執著心是意識心,分別心就是意識心,所有的微細生滅第八意識,統統要離!

   二、決定捐棄諸有爲相,而發菩提心。捐棄諸有爲相,就是不住、不著、不依、不緣,不緣就沒有能所了。諸有爲相(五欲、六塵、六根、六識),如是而發菩提心,是真發菩提心。若仍住著有爲相,貪戀不舍,是不得名爲發菩提心。所以衆生做的就是沒有什麼意義,那意義不大,像外國用多少的那個一…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