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每世各具十法界,則十二成一百二十也;】十二就變成一百二十。因爲每一世各具十法界,那麼就變成一百二十。【第叁疊即界界各具十界,則百二十成一千二百也。故下文意根中雲,默容十方叁世,一切世出世法。】諸位!這聽起來,我知道,一頭霧水!
翻開來,八○頁,喔!八○頁這一看,《楞嚴經表解》八○頁,喔!這一看,一目了然,一目了然!《表解》八○頁,那一看就知道了!(下附表)
第一疊,方中攝世成一十二,方中就是四方中攝叁世,無論你怎麼轉都是一樣。好!四方——東、西、南、北,看底下,東、西、南、北;底下各有叁世——東方的過去、東方的現在、東方的未來;西方的過去、西方的現在、西方的未來;南方的過去、南方的現在、南方的未來;北方的過去、北方的現在、北方的未來。好!這叁四或者四叁,都是一樣。所以,四方中攝叁世成一十二,東、西、南、北,各有叁世,就是十二。
第二疊,看中間第二疊,上面的十二世各攝十方,每一方各攝式于底下。好!諸位!現在就單單討論東方的過去,這底下就有十個方位;東方的現在,底下又有十個方位;東方的未來,底下又有十個方位。西方的過去、西方的現在、西方的未來,那麼就是叁十個方位。南方的過去,底下有十個方;南方的現在也十個方位;南方的未來也十個方位,也是叁十。北方的過去有十個方位、北方的現在、北方的未來。那麼就是十二乘以十,就是多少?十二乘以十,一百二十。對不對?東方、西方、南方、北方、東南方、西南方、東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所以上面的十二世各攝十方,每一方攝式于底下,成一百二十,一百二十。
簡單講:我們就東方來討論,東方的過去,看(“第一疊”圖表中)第一個就好:東方的過去、東方的現在、東方的未來。那麼東方的過去,再接著底下,東方的過去有東方;東方過去有西方;東方以前叫做過去世的南方;東方過去世的北方;東方過去世的東南方;東方過去世的西南方;東方過去世的東北方;東方過去世的西北方;東方過去世的上方;東方過去世的下方。爲什麼要這樣念?因爲有的根器太爛,讀到這裏,他就一頭霧水了。若是根器利的,像我們數學讀到,心算馬上就知道,這還需要講嗎?不需要!但是爲了讓大家了解,喔!原來如此!對不對?那就知道了。
底下,第叁疊,看最底下,上面一百二十方各攝十世,攝式于底下成一千二百數。
諸位!長劫有九,過去、現在、未來,就過去叁世;過去、現在、未來,現在叁世;過去、現在、未來,未來的叁世;短劫一,就是現前一念。所以過去叁世、現在叁世、未來叁世、現前一念,稱爲十世。所以上面一百二十方乘以十,就是一千二百,一千二百。知道吧?所以,這個就很簡單了。
所以,看這個《楞嚴經表解》,一看就一目了然,很清楚,喔!它原來在表達什麼。
好!翻回來,《楞嚴經講義》675頁,【總括始終者:一疊爲始,叁疊爲終,括者包括,即總括從始至終,六根之中,功能德用,有一千二百。謂衆生六種根性,各各周遍身心,身心既是世界相涉而成,已變成一千二百分劑,】「分劑」就是範圍,用現在的語言叫做範圍,一千二百個範圍,【而六種根性亦各各變成,一千二百功能德用也。】所以,把一千二百個範圍,叫做一千二百個功德,意思就是:六根當中,每一根都是一千二百個功德。但是,凡夫就不是了,諸佛菩薩每一根都具足一千二百個功德;可是,凡夫就不一定了,看哪一根了。
【《指掌》設問:此根性功德,與《法華》六根功德,爲同爲異?答:此約理具,】理,只是在理上來論斷。【謂性中自有;彼約事造,】就是《法華經》是事造。【經功感現。】就是經典的功德、功用的感現。「彼」就是《法華經》,【彼若不仗經功,亦唯理具;】《法華經》,如果不仗這個《法華經》的功德利益,也是理具。【此若既解根結,亦齊事造;】如果你真的把它解開了,從根來解這個結,這個就是事造,事造就是實修了。【是則即同而異,即異而同,】所以,講同而異,就是理上來講是同,事修來講說異;雖然是差異,但是,同一個本性的功德。【不可言同,不可言異,思之。】
底下,675頁,中間,
【辰叁 顯示六根具缺】
【阿難!汝複於中,克定優劣:如眼觀見,後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旁觀,叁分之二,統論所作,功德不全,叁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
好!把筆放下來,現在要講一千二百個功德,很簡單的!
以你色身爲主,右手拿起來,假設正東邊,記得!二百功德。左手拿起來,正西方,二百功德,正前方,二百功德,正後方,二百功德,加起來多少功德?八百,答對了,很好!
再來,東南角、西南角,各一百功德、一百功德,東南一百,一百,角一百。正確的方向:東、西、南、北各二百,就是八百,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各一百,加起來就是四百;然後四百加八百,就是一千二百個功德。
這樣你來看,就知道師父在講什麼,很簡單的!有的人看到這個都會頭昏轉向,不會的,不會的!
底下,阿難!汝複于中,克定優劣:現在舉出眼根,師父先解釋:
眼根觀前,眼睛可不可以看到前面?可以!那就二百功德。對不對?後暗前明,後面暗,暗就是看不到,減掉二百,減掉二百功德。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就是正前方二百功德,後面少了二百功德。
好!左右旁觀,左邊看得到看不到?當然看得到,左邊看得到,二百功德。右邊呢?也看得到,二百功德。那就是前面眼睛看得到,二百功德,加上二百功德(師父指左邊)、加上二百功德(師父指右邊),就是六百了。對不對?
還有,斜角也看得到,各一百,這裏(左斜角)一百、這裏(右斜角)一百;二百(右邊)、一百(右斜角)、二百(前方)、一百(左斜角),二百(左邊),加起來多少功德?八百功德。就是這樣算,很簡單的!
所以,左右旁觀,叁分之二,統論功德,叁分之二,記得!一分四百功德,叁分之二就是八百功德;佛陀把一千二百功德劃成叁等分,一等分就是四百功德。所以叁分之二,就是一千二百功德剩下八百功德。統論所作,功德不全,叁分言功,一分無德,所以,當知眼根唯八百功德。
再解釋一下:阿難!汝複于中,克定優劣:汝眼睛觀看前面,後暗前明,後面看不到,前面明,前方是全明,後方是全暗。左右旁觀,叁分之二,統論所作,功德不全,叁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
【根性平等,根根功德亦等,】看左邊的小字,【本無可揀,因諸方衆生,根有優劣,娑婆世界亦然。六根之中,叁優叁劣,以具千二百功德爲優,八百功德爲劣。叁優之中,複以耳根爲最優,故佛告曰:「汝複于六根之中,克定孰優孰劣?」】哪一根是優?哪一根是劣?【如眼下,】底下,676頁,【別示功德具缺。具者爲優,缺者爲劣。如眼觀見,觀見即眼根見性功德,】譬如說有一個人坐北朝南來討論,【身之前後左右,】來討論,這個人坐北朝南。【即南北東西。後暗,後北方不見爲暗;】因爲他是坐北朝南,【前明,前南方能見爲明。又雲:「前方全明」,以正南,及東南西南二隅,完全能見;】東南、西南就是二百功德,正南二百功德,完全能見。【「後方全暗」,以正北,及東北西北,完全不見。】所以,正北扣掉二百;東北、西北看不到,扣掉二百;東北一百、西北一百,扣掉二百,所以就扣掉四百。以正北看不到,東北、西北也看不到,所以扣掉四百,就是剩下八百,完全不見。【左右旁觀,以正東正西,】正東二百、正西二百。【左顧右盼,兩旁觀察,亦全能見。】所以加起來就是八百功德。
【叁分之二者:言功德之分數,前方】就是二百功德,【與前二隅爲一分,】所以二百功德,加兩角二百功德,就是四百。所以,四百功德爲一分;所以一千二百分成叁等分來分的話,一分就是四百功德。【左右兩方爲一分,】左右兩方就是東跟西,爲一分,因爲左邊是二百功德,右邊也二百功德,二百加二百,四百功德,就是叁分之一。對不對?一分,這又是一分。【後方與後兩隅爲一分,】後面看不到,扣掉二百;後兩隅也看不到,又扣掉二百,兩隅就是兩個角落,看不到。所以扣掉二百,再扣掉二百,就是扣掉四百,那麼,這四百又爲一分。所以,以四百就是一千二百的叁分之一,所以,每一分就是四百功德。所以,【四方每方二百功德,】四正方,每方二百功德,【共成八百;四隅每隅一百功德,共成四百,合成一千二百功德。眼根只得叁分二,以後方全暗,缺了一分故。統論眼根,所作功德不全,叁分言(論也)功德,缺了北方及後二隅無功德,當知眼根,唯有八百功德,爲劣。】
耳朵就不一樣了,
【如耳周聽,十方無遺,動若迩遙,靜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所以,甯可眼睛看不到,不可以耳朵聽不到。耳朵聽不到,這一輩子要入于正道,不可能,完全沒有因緣!你用眼睛自己看,你一定會曲解佛的意思。所以自己看經典的,固然好;有的人說:我喜歡看書!很好!問題是你內心功力夠不夠?你對佛的體悟有沒有偏差?所以這個大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比你在那邊自己講:嗯!大概這樣、大概這樣。因爲你不曉得佛在講什麼。所以娑婆世界聽經聞法入道、成道,喔!那個多如恒河沙了!所以要聽經聞法,在這個娑婆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解釋一下:就像耳邊四周圍,哪一個方位來都聽得到,十方無遺。聲音不是動就是靜嘛,動又分二個:一個是遠,一個是近,「迩」就是近,「遙」就是遠。近的聲音,對不對?還有遠的聲音。動若迩若遙,在動態的音聲,有的很遙遠,有的很近,近就比較大聲了,遙遠就比較小聲了,但總是聲音。所以聲塵是虛…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