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叁▪P2

  ..續本文上一頁觀空,都不行,一定要妙性天然。說:我把它觀空,一切法盡皆空!這個就是生滅,但有能所,盡是塵,就是空執。

  那麼,第七意識破二個結:空結、覺結,第六意識跟五根呢?就是根結。那麼五塵就是靜結還有動結。

  所以這個動、靜、根、覺、空、滅,是舉耳根,六根裏面的耳根,這個耳根就代表六根,六根講的都是一樣,所以舉一就是六。

  本經的六結跟叁執:滅結就是空執;空結、覺結就是法執;根結、靜結、動結就是我執。

  解釋一下:先從我執,我執就是執四大爲自我,妄想心爲我的心,這個就是我執,認爲這個妄想意識心就是我的心,不曉得這個是前塵分別影事,不知道!對這個色身不了解是緣起、是四大,父母親還沒有生我們以前,根本就不存在;生我們以後就變成緣起法,而這個緣起法,我們誤認爲這個就是「我」,所以這個牢不可破,我執。

   那麼,這個法執呢?諸位看上面:覺、空,這非常重要!如果你向大衆說:我覺悟了!然後大張旗鼓的告訴自己:我大徹大悟開悟了!諸位!這個就是凡夫。真正悟道是默契而已,不能說!所以這個覺,一直說:我是大覺者!這個稱贊自己,就是對法上的執著。這個法執,再講具體一點,讓你更受用,當你崇拜某一個上人或者是法師、或者是金剛上師,然後執著就是說:全世界沒有比我師父有修行的!這個叫做法執。或者是你聽了某一種法,哇!持某一個咒,非常的好,然後否定別人的存在,這個就是法執。或者說:我念佛念得非常好!好像全世界不修淨土法門,就是全世界都是很可憐的,沒有救了!末法億億人修,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不念這個佛,可惜!然後憐愍一切的衆生,這個叫做法執。或者是你對某一種道場,有特別的偏見、關愛,這個統統叫做法執。

   我去臺北的時候,有一個信徒,女信徒,在我面前講說:師父!我認爲我們那個上人,某某人,修苦行是全世界最有修行的,我認爲他是佛!嗯,我們也是默然,接下去也不曉得......因爲這個劇本不知道怎麼接,接不下去!你不是別人,你怎麼知道別人沒修行?你沒有跟其他的法師:西藏的上師,或者是漢傳、南傳,人家修四念處,你怎麼知道別人沒修行?所以這個對法上的一種偏愛,變成有:是法不平等,有其高下,這不懂得法!懂得法的人,連這一句不行,連動念都不行!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嘛!是不是?那我就問了:你們上人叫你怎麼修啊?我們上人叫我們觀空。我跟她講:諸法本來就空,你爲什麼要觀它,頭上安頭?她聽不懂我在講什麼。我說:連我這一句你都聽不懂了,更遑論後面的真如。她也不曉得什麼叫做頭上安頭,這個到底是在表達什麼。所以我們,凡是來講堂上課的,千萬不要犯這個過錯;我對生滅無常的世間,徹底沒有意見,我尊重每一個法師的修行方式,也尊重每一個道場的道風,也尊重八大宗派各有自己的緣起、時空性,和背景所依據的經典,用這樣的尊重,反而更貼近真如、更貼近平等心。所以當你欣賞某一個法師的時候,並不適合在其他的法師的面前一直贊歎,對方會不舒服,叫做不舒服。所以你一定要了解這個道理,這個道理。你跟我跟慧律法師有緣,僅止于此:「我跟法師的法非常的相應,我非常的受用!」僅止于此,後面就不要再稱贊。如果你要贊歎師父,來到我的門前,我們把門關起來,你就可以開始盡量的稱贊,那個就可以,沒人聽到,不要緊;公開的那個,這個不好,修行人不應該這樣子。所以我教導你的,統統叫做佛的心,修行人以此爲我們的借鏡。

  所以這個覺結跟空結很難突破!爲什麼?他就自己覺悟了。或者是:我觀空,我能夠放得下一切!所以,有的人一修行就說:慧律法師!我六根、六塵、六識一十八界,我統統放得下了!放得下,這一句也是多的,本來就沒有東西,你還在那邊多一個放得下,這個也是多的。所以,對法沒有執著,就是默契而已。

  然後再最後一個,這大菩薩修的,叫做滅結,「我把生滅全部滅盡了!」這一念叫做生滅。知道嗎?我統統滅了,滅,就是真如相應,無可言說,沒有語言、沒有文字,只有內心唯是一心,唯有真如,真如者不可說,默契而已,要體悟到這個,要相當的功夫。

  有一次,我年輕的時候,那時才叁十二歲,我們在山上的道場,有一個老參,在用完了這個......有的持午、有的晚餐,時間過了,洗個澡,大家剛好聚著,老參跟我們叁、四個,剛好往下看,風景不錯,那老參就說:

  哎呀!今天皓月當空,微風徐徐而吹,微風拂來,特別的清爽。來!法師!第一個,法師!你說說看,風吹這個樹清涼,發出沙沙的聲音,你看看這個,你能表達一下你修行的心境呢?

  他說:風一吹,樹葉發出沙沙的聲音,無比的清涼;但是它在演說不淨、苦、空、無常、無我的真理。

  嗯!這個老參點點頭:嗯!不錯!第二個,你呢?你的體悟?

  他說:萬法唯心現量,那有什麼不淨、苦、空、無常、無我?這些都是相,相不可得,就是萬法唯心,萬法唯心,就是不可得,其實不可以在相上論斷。所以,所說的不淨、苦、空、無常、無我, 其實是唯心的現量,本不可得,無可言說。

  他說:嗯!這不錯!第叁個:慧律呀!你的體悟是什麼?

  我那時候來,不說第二句話,就直接進入寮房,一句話都沒說。

  這個老參很驚訝,就跟著我後面來,他就問說:慧律!你是真悟還是假悟啊?

  我就摸摸他的心髒,我用右手摸摸他的心髒,跟他講:我說:你的心還有真跟假。

  我叁十二歲便能領悟究竟第一義谛沒有能所、涅槃實相的道理;但是,隨著這個時間往前推,叁十二歲、四十二、五十二,一直到今天接近六十,我給大家一個名詞,叫做經驗第一義谛,那個體悟就更深入!

  有一個法師來到我的面前,說:慧律法師!我覺得佛經講來講去,講的統統一樣,也沒有什麼好說。

  我跟他講:法師!你對一半,佛經講的統統一樣,統統要開采涅槃妙心,你這一句話講對了;但是,經驗第一義谛的體悟就不一樣了!你今天你叁十二歲,你講到這個實相,你的體悟跟十年後、跟二十年後、跟叁十年後,你的體悟會更深,一直一直契入更深的地方,這個經驗第一義谛,各人體悟深、淺不同。這個面包,對不對?這個面包,你看,面粉都是一樣的,機器、儀器都一樣,這個面粉做起來,會做面包跟不會做面包的就會差很多,有的做得很可口,有的焦頭爛額,對不對?有的香噴噴!是不是?你看這個。佛經都是一樣的,當你悟明心性的時候,從你本性流露出來的這個法,跟依文解義,那是完全不一樣的,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在座諸位!你今天你坐在這裏,絕對功不唐捐,不會浪費你的生命跟時間的,因爲每一次,你今天聽到的,也許你今天用不著,也許五年後、十年後,在一次的這種恍然大悟:喔!原來十年前我在文殊講堂上《楞嚴經》,師父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刹那間契入,那個法的喜悅不可言喻!但是你要十年後那種法的契入,就必需今天要吃一點苦。所以你今天來,講經說法,也許你不受用,你聽起來覺得很陌生、好吃力、聽不太懂;但是,這個沒有關系,佛法就是要這樣子,就是要這樣子。只有堅持,唯有堅持、唯有精進的人——修行人,才能打開佛陀涅槃般若之窗,只有這樣子,沒有其他辦法。

  好!底下,

  叁執,我執就是我空,破了法執就是法空,連這個空也不能著,叫做空空。諸位看左邊,九一頁右上邊,色就是動跟靜,就是人空;受就是根;想就是覺,行就是空,識就是滅,動、靜、根叫做人空,(破我執);覺跟空,法執,法空(破法執);滅就是空空(破空執)。

  好! 諸位請把《楞嚴經講義》請出來,666頁,這一段是講:

  

  【醜二 決定從根解結脫纏入圓通義(分二)】

  【寅初 教從根以解結 二 示脫纏入圓通】

  【(寅初分五)】

  【卯初 決發增上勝心 二 法喻當知結處 叁 確實指根是結 四 備顯六根功德 五 教其悟圓入一 今初】

  所以問題出在哪裏?問題就是說:你要用對心,要用對心,從根入手,發不生不滅的真如心修行。

  666頁,中間,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爲相。】

  

  這個第二義者,這個不是第一義谛那個第二義谛,不是的,這個是根據前面的。好!諸位恢複一下記憶,翻開652頁,652頁。爲什麼要翻來翻去呢?因爲要恢複你的記憶。因爲聽經,你們知道,初學佛法聽一聽,他回去放著,下一堂課,下星期六再帶來,聽完後就保持如如不動,他不可能再去翻書,所以,他聽完就還給我......他聽完就還給我,聽完一定還給我,這很正常!聽完,他就一定會還給我,高興著中秋節快到了,他怎麼會記得這個?所以一定要恢複一下那個記憶。

  652頁,看大字體的,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舍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爲同爲異?

  繼續看左邊大字,阿難!若于因地,以生滅心,爲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往左邊看,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爲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好!翻回來,666頁,這樣知道嗎?第一義就是這個。

  

  好!現在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于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爲相。諸位!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當你在不舒服的時候、不愉快、起煩惱的時候,你要堅定說:只要是假相,我就放下!只要是有爲生滅法,我就放下!諸位!這個世間你看到的,根、塵、識十八界,哪一種不是有爲?哪一法不是有爲?哪一法不是生滅?所以修行,你看到這個是生滅法,你就…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