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最後就是如來,就是果人。
那麼,最後一個叫做果法,就是首楞嚴,首楞嚴就是一切事究竟堅固,首楞嚴就是佛的大定。
所以在座諸位!如果你整部《楞嚴經》背不起來,你一定要記住一個觀念,人家問你說:你有沒有去聽慧律法師講《楞嚴經》?他說:有啊!其實是講了好幾年,你才來一次而已,不過剛好聽到了!
你記住!人家問你說:那《楞嚴經》講什麼?
你要背起來:《楞嚴經》就是講首楞嚴大定!
首楞嚴大定是什麼?
就是講佛的定,那伽常在定,無一不定時,二六時中都在定。
那麼首楞嚴大定是什麼定的合名?
喔!那個就是妙奢摩他、妙叁摩、妙禅那,奢摩他加叁摩加禅那,就是首楞嚴。
我告訴你:你一講出來,對方會非常驚訝,我不騙你!就會嚇一跳!至少你有這個觀念,才知道說爲什麼叫《首楞嚴經》?爲什麼講《首楞嚴經》?《首楞嚴經》就是講佛的大定,時時刻刻,二六時中,統統是本性的定,具足戒定慧,超越戒定慧,本自具足。
好!教你們那個訣竅了,翻回來,翻回來,6 4 4 頁最後一行,四實法中,【正屬如來密因也。】所以剛剛講過了,剛剛講過了,所以,這一本《楞嚴經表解》,其實是很好,那麼爲什麼說師父不講這一本,偶爾提到?因爲沒有那麼多時間,沒有那麼多時間。你看,這一本,是在佛學院、南普陀佛學院做的,那時候二十八歲,第一篇文章,師父寫這個序文,廣化律師都嚇一跳,他說我怎麼會懂古文?我說:我就是念這個的啊,白話文我反而不會寫。我寫這個序文,呈上給廣化律師,廣化律師沒有改過一個字。所以我要告訴大家:我們這個文學的基礎不錯!真的!【而舊注謂見道分者,亦齊于此。】也是到這個一個段落,舊注這個見道分,就是一個段落。所以見道分就是所謂的如來密因,也是到這裏。而齊于此就是:這個到奢摩他,這如來密因就是到一個段落。所以我們那個DVD、VCD做出來,一定要寫得很清楚,說奢摩他,對不對?如來密因,大開圓解,這一段,就一定要寫說:至此。【正宗至此,己二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竟。】這一段就是DVD、VCD一定要寫的。
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
——————————————————到此結束
說叁摩修法,
令從耳根一門深入。
——————————自此開始
645頁,諸位!看第叁行,這個大標題是非常重要的!
【己叁 說叁摩修法 令從耳根一門深入(分二)】
諸位!請翻開《楞嚴經》前面最大張的,最大張的。如果《楞嚴經》講到下冊的話,那麼我們講堂要發一張前面的這個科判,活動性,不是黏在一起的,發給他,你們就必需要帶在下冊,因爲隨時隨地都會用到。
好!諸位!翻開最前面大張的科判,這大張的科判,你看這個,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個正宗分的底下說,怎麼樣?我這個字打得很模糊,字太小了。底下看中間,正說妙定的始終,這個正修具示成佛妙定的底下就如來答定——正說妙定的始終。
諸位!右邊第一大段,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諸位!就是我們講到641頁,就是到這個大段。
諸位!往左邊看,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爲什麼叫做叁摩?或者稱爲叁摩地?或者稱爲叁昧?這個就是定,很重要的定!那麼爲什麼要講:令耳根一門深入?因爲六根,那太複雜了,眼、耳、鼻、舌、身、意,佛陀告訴我們,娑婆世界的人耳根最利,耳根最利。所以看底下,選根直入,你有沒有看到?有看到。選根直入,就是教你要選耳根,選耳根,選根直入。那麼平行看過去,叫做道場加行,道場加行。好!選根直入的底下,有如來教令一門深入,有沒有?如來教令一門深入,爲什麼要叫你一門深入?因爲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衆生,聽經聞法用耳根、念佛也要用耳根、誦經也要用耳根,所以我們這個耳根,在六根裏面很容易成就的!所以師父要告訴你說:你回去要買一臺念佛機,常常放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一直薰習又薰習。。。。。。臨命終,自自然然就去極樂世界了。你八識田中的種子,由耳根薰習的統統是阿彌陀佛的種子,內心具足信、願、行,哪一個不會往生呢?所以這個薰習是特重、特別的重要,特別的重要!
好!再翻回來,翻回來,好!己叁 說叁摩修法 令從耳根一門深入,前面大張的表格,就簡單看一下。
【庚初 選根直入 二 道場加行】
【(庚初 分叁)】
【辛初 阿難說喻求門得入 二 如來教令一門深入 叁 大衆承示開悟證入 】
【(辛初又分二)】
【壬初 述領佛旨 二 喻屋求門 今初】
往左邊看,經文:
【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刹。】
解釋一下:說:世尊!我現在雖然承如是的法音;底下這個“知”如來藏就是悟,悟了我們本如來藏,這個本妙本覺本明之心,遍十方界。這個「妙覺明心」把它加一個:本,哇!意思就更清楚,本妙本覺本明之真心,多好!全部都是絕對!
本妙本覺本明之真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含育如來就是含容,同時生育如來。爲什麼?我們的如來就是如來藏性,沒有佛性,你哪裏有辦法修行?所以,含容生育出一切的如來,也就是所謂的如來就是應化身佛。
而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刹,這個妙覺王刹是指報身佛,是指報身佛,報身佛住在實報莊嚴土。所以含育如來,那個是應化身佛;而妙覺王刹是實報莊嚴土的報身佛。可是佛有叁身:法身、報身、應身,其實等同一身,一就是叁,叁就是一,看你面對的根器是什麼?所以佛陀在十方世界,就是劣根性的他就用應化身佛;如果是斷惑證真的這些登地菩薩的,那麼就是用報身佛,報身佛,因爲境界不一樣。
【此爲正宗第二大科。佛答阿難所請,叁名中妙叁摩,】叁名當中妙叁摩,就是妙奢摩他、妙叁摩、妙禅那,這第二段妙叁摩。【經題中修證了義,文中所說,名義皆相合也。】剛剛我們已經看過了,這一段是修證了義。【于建立義門文中,佛親命名,妙叁摩提,通科之中,或稱叁摩提,或稱叁摩地,或稱叁摩,】也稱叫做叁昧,就是從以前到現在翻譯的音,種種的音都不一樣。【但是梵音小異耳。】梵音翻譯有一點點差別,叁摩提也可以,叁摩地也可以,叁摩也可以。【首二句承領法音,通指後二藏】就是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所說之法音。觀雖承二字,乃是雖然領悟,已開圓解,須請圓修,】這個「圓」就是不生不滅爲本修因,了知要成佛下手處,就是要用不生滅的心,你才有辦法成佛,叫做圓解圓修。那麼簡單講:「圓」就是沒有能所的修行。【方克證入,故下喻屋求門,即是求示修門也。】
【知如來藏:知字即大開圓解,】這個大開圓解,換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叫做明心見性。【已悟叁如來藏之圓理。】
【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即一真法界之心,乃領悟空不空藏中,惟妙覺明,圓照法界之義。既悟心遍十方,故能含育,四聖六凡之十界。文中獨約佛界說,九界雖不明列文言,】沒有明顯的列出來。【可以推知,皆是妙覺明心,隨緣顯現耳。】
【含育如來,十方國土者:含育二字,雙貫下兩句,含是含容,育是生育,如來指化身佛,】這個化身佛,全名叫做應化身佛,包括凡夫、二乘人,應化身佛。【國土即變化土。】
【清淨寶嚴,妙覺王刹者:妙覺王指報身佛,刹即實報土,佛身具足寶相莊嚴,刹土廣聚七寶莊嚴,身土悉皆清淨,故曰清淨寶嚴,妙覺王刹。此中但說報、化二身,不說法身者,以法身即妙覺明心,爲能含育,由法身垂現報、化二身也。】所以法身因爲無相,應大根器的現報身,應劣根器的就叫做應化身。我們釋迦牟尼佛示現在這個印度的,就是應化身,因爲是示現在這個人壽百歲以內,還有五濁惡世,人的色身又很矮小,這個統統是應化身。
【如來複責,多聞無功,不逮修習。】
如來又責備,我這樣多聞無功,「不逮」就是比不上,「修習」就是如實修習,比不上一日修習無漏業。佛在前面呵叱著這個阿難,說:你只會聽經聞法,卻不如實的下功夫的修,聽了叁藏十二部有什麼用?沒有用!
【上敍心開之相,此領勸修之旨。前如來雲:「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是責多聞無功也。又雲:「汝雖曆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所以在座諸位!你修行要快嗎?很簡單!愛恨統統放下!
換句話說:你昨天發生的事情、去年發生的事情,這一輩子,這一輩子到今天爲止,你發生的事情,統統放諸東流,江水一去不回頭,就是這樣,放下,無漏業就立刻現前!誰對不起你,不打緊;誰最疼愛你,不打緊;哪一個是你最愛、最執著的人、最割舍不下的,都放下!爲什麼?愛是苦。這個「愛」包括情執、包括欲望,他用一個「愛」,就是表示凡所有對相上的執著的情緒上的東西、貪染的東西。所以,這個「愛」的範圍很大。
所以因此我們要把這個愛升華成慈悲,要把這個憎升華成平等。我們爲什麼會恨?因爲沒有平等心,把對方當作敵人,把對方當作敵人,你才會恨他。如果你把這個憎(就是恨),升華成平等心,那麼就是沒有能所,就是:他的佛性跟我的佛性是一樣,他今天造業,我沒有,我反過來要很慶幸的!所以不要恨他,恨是全世界最愚癡的行爲,因爲恨,別人不知道,而且痛苦了自己,痛苦了自己。所以如果我們恨一…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