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從付出中來
正如法師開示
我們追求的事很多,想得到的東西很多,希望擁有更多,可是,現實生活中,我們真正能用到的並不多。存款百萬,吃乃叁餐,面包面條;房屋十棟,睡只六尺,心神不安。不管這些,沒有辦法,欲望促使我們還是希望擁有更多。擁有更多不是罪惡,錯誤的是不切實際的欲望將拖累了我們。膨脹的欲望綁架了你我,使我們的生命走向沈淪。
我們想得到的很多,是多少呢?歸納一下只有五樣,這就是我佛如來所說的“財色名食睡”五欲。這五大類都是我們非常渴求的欲望。財爲五欲之首。這個財,每一位都很喜愛,都想擁有,我們的生活不能沒有它。
光想財,是不會得到財的。你不能靠搶靠詐,得靠付出勞力和智力。付出的多就得到多財,付出的少就得到少財,多勞多得,一般狀況下就是這個模式。也有例外,有人付少得多,也有人付多得少,這都是有原因。付出,誠懇的就叫奉獻,在佛教中稱布施供養。
一、財富不是罪惡
中國人喜歡發財,美國人也喜歡發財,中外大同。男人們喜歡發財,女人們也喜歡發財,男女平等。大人們喜歡發財,就連小孩子們也喜歡發財,大小同心。要財是人之常態。
要財不是壞事,不要財也許可怕。說實在話,錢也許就是人類生産的動力,至少今天這個社會有這現象。我說這人類發明了這貨幣,真是絕頂聰明。有了這寶貝,各行各業都有人幹了,各行各業都日新月異。用這紙張,讓大家忙來忙去,忙得身疲力竭還是說可以勉強。假如,有一天,哪個國家沒有了這東西,這個國家一定麻煩大了。
人們常說,萬事非錢不可。這反映了金錢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你看肚子餓了,需要面包,沒錢可買不了面包。朋友六十大壽,這請柬來了,得給點禮物祝賀祝賀,又是要用錢。無錢半步難行,出門要開車得要買車買汽油。如果有人不要這貨幣,這人也許有問題,值得注意,當然,聖人不在此列,已在五行之外。
佛家並不視金錢爲罪惡,也不反對人們賺錢,正常追求金錢也不能叫做貪。我經常鼓勵信衆要去上班找錢,但必須合法賺錢,就是要通過“正業”來合法賺錢。佛經中也常有描寫,在家菩薩們擁有無數財富,天天數那個金銀財寶,那個真是喜悅,讓許多人羨慕。有人堅信錢財是寶,從事跟錢有關的事業,從財富中悟道成佛,佛號就直接叫“財功德佛”。
佛教是積極的。我們從勇敢廣行布施的“勇施佛”、努力追求進步的“精進軍佛”、不斷追求創新的“廣莊嚴王佛”等如來的成佛修行過程,以及僧人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奉獻等事例中,都證明了這一點。佛教對善法是積極的,對惡法是消極的,對消除惡法是積極的。有人看到佛教對惡法行爲采取消極態度,看到僧人放棄物質享受過苦行生活,看到僧人很看淡金錢,就以爲佛教是消極,是阻礙人類進步,這是完全誤解了。誤會一場,要人命啊,你說這事作的?勇施佛,告訴我們:付出也需要有足夠的勇氣。
想發財不是罪惡,但是,貪而無厭、想要的太過于強烈與執著便是貪,貪是痛苦。財富不是罪惡,但要正確對待,要善于散財施舍利他,不能貪財。金錢如火,善于使用,能照明、煮飯。不善于使用,能起火災,引火燒身。正確對待金錢非常重要,不能正確對待金錢,剛得到財,人就亡命了。不能正確對待金錢,即使擁有百萬,還是哀聲歎氣,沒有開心。還要知道,不是一切事情都可以用金錢解決的。這是話外話題。
二、布施才有財富
有人出點子,于是紐約的華人佛寺除夕夜就成了求財夜。大家到佛寺求財,正好今夜良辰佛寺要爲彌勒菩薩祝聖。祝聖,就是慶祝聖誕。好啊,現在佛寺要爲彌勒菩薩祝聖,大家就向彌勒菩薩求財,彌勒菩薩到了美國就成了美國華人的土地公。彌勒菩薩在中國可沒有這身份。人類真的會發明創造。
向彌勒菩薩求財,還真的是找對對象。菩薩背後藏有一個大布袋,大家都看見了。這布袋,又被稱作“乾坤袋”。乾坤袋內自然裝滿金銀財寶,種種寶物,應有盡有,而且是取之不盡。你向彌勒菩薩求財,真的求到了,發財了,但你們可能不知道,你求到的這個財原本就是屬于你自己的,並不是彌勒菩薩給你的,更不是上天賜給你的。這錢財是你過去生中的存款,現在你要取出來了,就這樣而己。假如,你現在不想取,它還是原封不動地存放在那,永遠都屬于你個人的,經百千萬劫都不會丟失,絕對安全保險。
這樣說來,那拜彌勒菩薩是沒有作用啰?拜彌勒菩薩還是有作用:1、向彌勒菩薩求財,就等于填寫取款單要取錢;2、供養叁寶,種下財富之因,這也是自己種的;3、參加法會,親近叁寶,福慧增長,拜彌勒菩薩種植龍華勝會出世解脫因緣,將來必定成佛。
“我什麼時候把錢存在那裏呢?”這你是不記得了。在過去生中,你慈悲布施,不像現在這麼貪財、小氣,種下了這個“財”的因,累積了那麼多財富,存在那裏。現在,我要求取出來,這就發財了,因果是這樣。發財致富的因是什麼?佛說,是布施。
有了錢財,就要用,要消費,不能貪財,要能施舍利他。消費了,可以過生活。再消費,生活品質就提高。幫助他人可以解決貧窮。金錢只有通過正確的消費,才展現出貨幣的價值。金錢是讓你使用,不是存在那裏作收藏品,更不是金錢來使用你。現在大多數人是被金錢所用,變爲金錢的奴隸“財奴”,這是衆生顛倒。必須正確使用金錢,不如法使用是佛教所反對的。最上品的消費,是施舍利他。布施,財富是越布施越多,這是真正一本萬利的投資,最安全保險的投資。
舍財如割身上肉,很痛啊!《藥師經》中就有這樣說:“見乞者來,其心不喜,設不獲己,而行施時,如割身肉,深生痛惜。”舍我錢財,割我身肉。財又如命,舍財這不就是要人命嗎?不想舍!不舍,你就不可能有得。大家都曉得“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這個道理。還要知道,不舍,到時候你的財也會沒有了,上天要收回去了,因爲給你沒有作用。經中提示我等,“吾不舍財,財將舍我。”你不想舍財,到時財必定抛棄你而去,這個例子古今中外很多。我也有一句:“吾不舍財,財將害我。”這種故事也很多。我也講過,命運的天平必須保持平衡,某方面重了就要減少,比如財富多了就要舍,要減輕重量,緊握著財不舍,其他方面就出問題。要懂得破財擋災,花錢消災的道理。
你看有些人不勞而獲,輕輕松松便發財,其實他在過去生中已經付出很多,這付出你沒有看見。你沒有這個“不勞而獲”的因緣,因此,你必須付出才有收獲。你學他不勞而獲,你將永遠沒有收獲,因爲你過去生中沒有存款。沒有存款就不可能有輕松取款的道理。你不付出,將永遠貧窮。
有人開公司,大家幫他幹活,他發財了。靠自己一個人兩只手兩條腿一天二十四小時幹活是很難發大財的。靠大家幫你打工,你就發財了。1人幫你賺1塊,10人幫你賺10塊,100人幫你賺100塊,這樣你就發財了。你過去布施,幫助過許多人,你現在開個公司,這些曾經得到你幫助的人就到你的公司工作,爲你賺鈔票,你便發財致富。有人也開個公司,找10個人來上班,結果人走光光,剩下一個寡人老板,有的連老板也溜走了,逃債去了。這是你過去沒種布施因,沒有幫助過人,哪有人幫你打工的呢?你過去生中欠過人家錢財,偷過人家東西,拿了人家好處,占了人家便宜,那麼你現在就幫人家打工還債。老板工人,從這而來。現在,當了老板刻薄剝削工人,不給工人按時發工錢,將來老板又成了工人,工人又成爲老板,善惡報應、因果循環如是。賺到了錢,不想施舍,將來又成爲窮人,再讓你嘗嘗窮人的憂惱。《優婆塞戒經》中有這話爲證:“若人得財貪惜不施,當知即未來世中貧窮種子。” 得財,貪惜不施,貧窮種子。
還沒有財的同修也可以行布施,別忘了你還有體力、善語、微笑、善念。這些都可以布施。還有《因果經》中就到的:“若有貧窮人,無財可布施,見他修施時,而生隨喜心,隨喜之福報,與施等無異。”他人布施,你心生歡喜,你的功德與布施者一樣。有人看到他人布施,不高興,生嫉妒,這罪過很大,已種下地獄種子。
叁、爲利衆生成菩提
布施,歸納起來有叁大類,即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就是布施錢財物資,傳授知識學問,爲人壯膽助威等等。我們這裏主要講財布施。財布施的目的是幫助衆生解除貧窮困苦。財,在佛教中分爲外財與內財。身外之物叫外財,像衣服、金銀珠寶、動産、不動産、妻子兒女等都是外財。內財是指我們的身體。身體上可以付出的有:1、用我們的勞力爲別人服務。2、用我們的智力爲別人服務。3、捐獻頭目腦髓,爲他人活命,這是高難度的布施,非是一般人之所能爲。佛經中,經常提到菩薩舍身布施的故事。菩薩施舍內財外財,非常慷慨,絕不吝惜,絕無恐懼,這也是菩薩的品格特質之一。
佛教中高度重視布施,可以說布施思想貫串整個佛法。在人天乘中有不偷盜而行布施,不悭貪而行布施。在聲聞乘中有斷貪而行布施,還有“己生惡令滅、未生善令生”的四正勤。在菩薩乘中,更將布施思想行爲推向了究竟,那是布施的世界,愛的海洋。
《法華經•方便品》中說:“觀叁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舍身命處。爲衆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清楚記錄,明確宣告我們,在叁千大千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如芥子般小的角落都留下了菩薩布施的事迹。菩薩布施不是爲求財,而是“爲衆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菩薩布施的目的是爲利衆生。利益衆生這個目的達到圓滿,菩薩也就成佛了。菩薩能否成佛?指標是看利益衆生的程度。衆生滿意,菩薩才能成佛。衆生答應,菩薩才能成佛。菩薩成佛能否?直接與衆生利益挂鈎。是故,菩薩沒有不修布施供養的。不修布施供養…
《財富從付出中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