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身離諸惡,行爲端正,是真念佛。如是念佛,才名真實念佛。
經教是佛之智慧
正如法師法語
01、經教法寶,乃佛之法身、化身。
02、經教是佛之智慧。
03、經乃慧學。
04、求智慧者,從佛法中尋覓。
05、佛法大智慧。
06、經是教是法,叁寶之一。
07、不學經教,如何修持?
08、經教不明,盲修瞎煉。
09、法如地圖亦喻藥方。無法何以治衆生病?衆生無法如何到涅槃城?
10、輕視經教,毀謗叁寶。
11、有教無修,說食難飽。無教說修,准是瞎跑。
12、執著經教,葬身法海。
13、法如筏喻,上岸棄舟,證解脫道。
14、睹經聞法,如佛在前。恭敬禮拜,能成佛道。
15、成佛之道,盡在經中。
16、法乃佛母,能生諸佛。
17、依法修行可成佛道。
18、菩薩爲法而生。
19、真理無形象,依法得顯現。言教雖符號,能顯一切法。
20、具足一定特性,人們一看便理解,這就叫法。
21、法所在處,就是諸佛之所住處。
22、恭敬禮拜法,就是恭敬禮拜諸佛,有無量不可思議功德。
23、法能使衆生斷惡修善,超凡入聖,離苦得樂,極爲尊貴,故稱爲寶。
24、分別諸法,而得成就。無分別法,乃是究竟。
25、依法修行,循序漸進。頓悟法要,直證真如。
26、法本無法,修原無修,明這個者,即是高人。
27、法在哪裏?不在外頭,不在心裏,了無所得。
28、著外有法是魔,見內有法則邪。無內外中間所,寂滅了然法顯。
要快樂 要知足
正如法師法語
01、知足不是沒有追求,而是追求之後要知足,而是在追求的同時要知足。
02、知足是建立在追求的上頭。追求得到或沒有得到都應該知足。
03、追求私欲私利,追求惡法是痛苦,因此要知足,適可而止,甚至諸惡莫作,不追求,這樣才有快樂。追求布施奉獻,追求善法,必須精進,精進才有光明快樂。
04、對惡法而言知足,對個人享受而言知足,對善法而言精進,對利益衆生而言精進。
05、月薪一萬元,很快樂吧?但是,對于不知足者來講,是痛苦的。月月一萬元月月痛苦。知足才有快樂。月薪一萬元,還不快樂!這很冤枉。應該知足快樂,生感恩心。同時可以再如法追求,追求還是快樂。知足與追求並不矛盾。
06、知足常樂,知是知道,足是滿足、滿意。知道明了這個,非常滿足,因此常樂。大多數人講“知足常樂”都是不明白“足”,不認爲“滿足”,所以,胡評亂批“知足”。當然,說者大多也是苦惱中人。
07、知足,是安于本份,堅守崗位,不要攀比,每個人都作好本位工作,自己快樂,他人快樂,國家快樂。家庭中,每個成員,都履行自己職責,都扮演好自己角色,家庭一定和睦快樂。這也是知足常樂。
08、知足常樂,就是知道現實,面對現實,快樂面對。
09、知“知足常樂”的人,也是一個勤勞刻苦的人。智參禅師是一個知足常樂的人,但也是一個勤勞刻苦的人。古往今來,這例子很多。知足與勤勞,也是不沖突。
10、今朝有酒今朝醉,這不是知足,是醉酒糊塗。“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這更不是“知足常樂”,而是愁了。
11、人是不會知足的,也是不肯知足的,所以,必須要講講知足,讓你知足而知回家,不要走過了頭,以免跌入懸崖。
12、人生有時前進是落後,退步是向前,所謂“退一步海闊天寬”就是退步向前。農夫田中插秧,也是“退步原來是向前”。
13、攀比很苦惱,知足很安慰。
14、要快樂,要知足。
15、快樂哪裏找?它在身邊跑!知足一出現,快樂就報到!
16、現在許多人快樂容易,痛苦不容易,當下停止則快樂,繼續前行則苦惱。但人們都喜歡向前,不肯停息。人們喜愛快樂,但又不肯接納快樂之法。
17、人是爭強好勝的動物,永遠不幹落後。所以,需要“知足”加以調節。
18、知足,使膨脹的心得以消退,令煩躁的欲望安然入睡,讓心中的安樂祥和陶醉。
19、認爲知足常樂,那就知足常樂;認爲知足不好,知足不能夠快樂,那你就不必知足。認爲怎樣好就怎樣作,這也是自由。
精進才能證佛位
正如法師法語
01、精進,精是專一不雜;進是前進、努力、奮鬥、追求。往一條路上奮勇前進,這叫精進。努力追求善法,才名精進。努力斷除惡法,名曰精進。
02、精進是佛教大小乘的共法。大乘有“精進度”,是菩薩成佛的六種法寶之一,是菩薩六波羅密之一。小乘有“四正勤”、“精進如意足”、“精進根”、“精進力”、“正精進”等。
03、于諸佛法,勇猛精進,掃除障礙,成等正覺。
04、于諸佛法,勇猛精進,才能發揮佛法之妙用。
05、精進念佛,必得往生。
06、參究話頭,明心見性。
07、打死念頭,激活法身。
08、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依教修行,乃成佛道。
09、精進才有成功,奮鬥才有出路。
10、菩薩精進,絕無畏縮;爲利衆生,永不知足。
11、精進,使學問不斷增長,讓生活不斷提高,令生命不斷升華。
12、有正確的理想後,接著就要努力去作,理想才能成現實。
13、懈怠懶惰善法,決定生命沈淪。勇猛精進善法,決定生命提升。
14、好吃懶作,決定墮落。吃苦勤勞,必有出息。
15、努力奮鬥,生命展現活力。
16、向上追求,就是快樂。菩薩于此,永不休息。
17、人生旅途,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進則到目的地,退則還須進,退則進更難。
18、輪回路險,只有前進求解脫,沒有退路好生存。
19、菩薩六度與萬行,全賴精進成大行。
20、摧伏魔軍,決不向魔鬼怪力低頭。精進修行,決不能安于生命苦惱現狀。
21、安于苦難現狀是愚癡,爲自已快樂努力是羅漢,爲大衆福利追求是菩薩。
22、不安于現狀,才有美好的明天。
23、追求創新,社會才有進步。
24、看似不可能,但肯努力進取,還是可能達成。
25、成功多屬于勤奮者。
26、成佛始于發心,佛果起于微善。
27、菩提不是一日成就,需勇猛精進方可證得。
苦中練就堅強志
正如法師法語
01、人生有些痛苦,必須靠人類共同努力奮鬥才得以消除。
02、找到痛苦的原因,斷除苦因,這是滅苦的最直接方法。
03、消除苦惱,尋找快樂,是人類共同目標。
04、不向苦低頭,敢與苦較勁,是修行本色。
05、哪裏有苦?往哪裏去;哪裏需要?到哪裏去,這是菩薩精神。
06、人,不管有多麼能耐,也不管有多麼努力,也不管有多麼成功,都很煩惱,只是煩惱的事不同而已。
07、生命原本在痛苦中誕生,亦將在痛苦中消失。
08、有苦才知衆生苦,彼此相憐勿欺詐。有苦才知樂可貴,得到樂時勿忘憂。
09、苦難不足懼,怕是太安逸。找苦練意志,鴻鹄展翅去。
10、許多人很富有,但也很煩惱。爲何煩惱?大都是見地問題,一念轉變,當下煩惱即是菩提。
11、貧窮,勤勞儉樸,吃苦謙恭,走向成功。富貴,好吃懶作,怕苦傲慢,走向貧窮。
12、苦盡甘來,樂極生悲。
13、爲什麼人有煩惱?因爲有思想。爲什麼人能夠消除煩惱?也是因爲有思想。人有思想,就決定有煩惱快樂,快樂煩惱,永遠這樣反複。
14、先苦後樂,很快樂。先樂後苦,很痛苦。
15、人要吃些苦,才會有毅力。安逸成習慣,一擊便垮了。
16、能守得住寂寞與孤獨,吃得下苦頭與謗言,是修行人。
17、寂寞是我好伴侶,孤獨是我親兄弟,吃苦是我選中地,一心爲國創福利!
18、貧窮時想吃這想吃那,沒錢買。發財有錢了,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
19、不受無益之苦,不吃無益之物,不講無益之語,不作無益之事。
20、苦從何來?自作自受,不怨天尤人。改變現狀,需向上求,耕種有收成。
修布施只爲人間建佛國
正如法師法語
01、檀那波羅蜜多,是梵語。檀那,可翻譯爲“布施”。波羅蜜多可譯爲“到彼岸”。布,是分散到各處的意思。施,是施舍。我們現在處于“此岸”,這是充滿黑暗、煩惱、痛苦的地方。彼岸,是指光明、幸福、快樂的地方。佛教認爲,我們布施,就可以渡過黑暗、煩惱、痛苦、生死的此岸,來到光明、幸福、快樂、涅槃的彼岸。到達彼岸的方法有六種。布施是六種波羅蜜多之一。
02、菩薩修檀那波羅蜜多,只爲利益衆生,成就無上菩提。
03、菩薩布施,期望人間成淨土。
04、菩薩檀那波羅蜜多不能圓滿,就不可能成佛。
05、菩薩布施沒有達到衆生滿意,也不能成佛道。
06、菩薩布施,主動自願,滿心歡喜,勇猛精進,一切施舍,沒有執著。
07、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有菩薩的布施蹤迹。
08、菩薩布施,不是爲財富,而是爲利衆生成佛道。
09、廣修布施供養,是名菩薩。
10、菩薩布施不分親疏、敵友、人畜等衆。
11、菩薩真誠感謝接受者,因爲接受者是布施者的恩人。因爲對方肯接受才讓菩薩有布施的機會,菩薩也才有成佛的機會。我要謝謝你:你要我的財物。
12、不執著付出者、接受者、所施物,是菩薩境界。不執著布施供養,功德不可思議。
13、執著布施供養,是凡夫俗子輩,注定生死輪回。
14、人人都行布施,都歡喜付出,社會處處都是慈悲喜舍,世界充滿愛,這個社會就是淨土,極樂世界就在這裏。
15、富人不布施,窮人要反抗,社會就動蕩,統治被推翻。
16、布施的理論是爲社會弱勢群體發聲,布施的實踐是爲社會弱勢群體帶來利益。
17、社會富裕級層必須自覺實行布施,這也是保護自身利益,利人即利己。
18、勸人布施,或見人布施,心生歡喜贊歎,功德與布施者同。
19、布施,又叫付出,至誠一點,就稱“奉獻”。
20、付出,誠懇的就叫奉獻,在佛教中稱布施供養。
21、收獲是快樂,沒有付出哪有收獲?財富是從施舍錢財中獲得。
22、想發財得付出。要知道付出是發財之因。
23、在民主社會中,人人都是服務員。但你付出,你就是主人。消費者是上帝,收費者是服務。
24、付出是艱辛,收獲是開心。付出是歡喜,收獲就無限。
25、只想付出,不問收獲;只爲付出,不圖回報;布施供養,不爲名利,是菩薩布施波羅蜜。
26、命運講究在平衡,財富多了得施舍。貪執錢財不想舍,其他方面必有事。
27、金錢只有通過正確的消費,才展現出貨幣的價值。
28、錢用了,才是你的。
29、我不舍財,財將舍我。我不用財,財將奴我。我不舍財,財必害我。
30、對金錢要正確追求,不能過極。得金錢要合法使用,不可縱欲。有金錢要利濟貧困,不要貪吝。救濟貧苦修福培德,沒有執著。
31、金錢是讓你使用,不是存在那裏作收藏品。
32、金錢是讓你使用,不是被金錢所用,變爲金錢的奴隸“財奴”。
33、有錢不用,到時候你的錢也會沒有了,上天要收回去了,因爲給你沒有作用。
34、光想財,是不會得到財的。你不能靠搶靠詐,得靠付出勞力和智力。
35、想發財不是罪惡,但是,貪而無厭、想要的太過于強烈與執著便是貪,貪是痛苦。
36、賺到了錢,不想施舍,將來又成爲窮人,再讓你嘗嘗窮人的憂惱。
37、付出,人間才有愛,世界更美好。
38、蠟燭燃燒才有光明。
39、種子消失才有蒼天巨樹。
40、供養叁寶,福田之最。今生安樂,來生大富。
41、供養叁寶,又讓僧人折騰,來生必經一番勞苦折磨之後,才能發家致富。
42、供養叁寶,不給僧衆麻煩,必生天上人間享受自然富裕快樂。
43、以歡喜、恭敬、清淨心、不求回報心而行布施,雖布施少而得福多。
44、以不歡喜、不恭敬、不清淨心、求回報心而行布施,雖布施多而得福少。
45、布施後生後悔,來日生在人間富裕後不久又貧窮了。
46、供養叁寶的敬田,孝養父母報答師長的恩田,救濟衆生的悲田和修橋補路,社會公益的方便田,這是人間四大福田。
47、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就是布施錢財物資,傳授知識學問,爲人壯膽助威等等。所有一切布施,法布施的功德最爲殊勝。
48、佛滅度後,供養叁寶的實際意義就是供養僧,僧無疑就是叁寶的代表。
49、護法居士供養僧衆、維護僧寶形象、護持道場運轉、造就弘法僧才,是最的基本的供養行爲。
50、輕視僧人,毀謗僧人,則是輕視、毀謗如來。
51、信衆遇見比丘比丘尼應該頂禮供養、稱揚贊歎,是做爲一名信徒的最基本的准則。
52、以圖報心、有目的而行布施,是不會有快樂,所得果報也很小,如芥子般小。
53、以清淨心布施,可讓布施功德産生最大的果報。
54、人若沒有奉獻精神,那便回到了動物世界,與禽獸一樣。說某人跟禽獸無異,就是說他已失去了人的品質。
55、人類社會之所以能夠進步,能夠創造今日之輝煌,就是因爲有許許多多的人奉獻付出,無私奉獻。
56、標舉四大福田,實現五福豐登;更發菩提道心,直上涅槃故鄉。
《正如法師·法語分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