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如法师·法语分享▪P3

  ..续本文上一页佛,身离诸恶,行为端正,是真念佛。如是念佛,才名真实念佛。

  

  经教是佛之智慧

  正如法师法语

  01、经教法宝,乃佛之法身、化身。

  02、经教是佛之智慧。

  03、经乃慧学。

  04、求智慧者,从佛法中寻觅。

  05、佛法大智慧。

  06、经是教是法,三宝之一。

  07、不学经教,如何修持?

  08、经教不明,盲修瞎炼。

  09、法如地图亦喻药方。无法何以治众生病?众生无法如何到涅槃城?

  10、轻视经教,毁谤三宝。

  11、有教无修,说食难饱。无教说修,准是瞎跑。

  12、执著经教,葬身法海。

  13、法如筏喻,上岸弃舟,证解脱道。

  14、睹经闻法,如佛在前。恭敬礼拜,能成佛道。

  15、成佛之道,尽在经中。

  16、法乃佛母,能生诸佛。

  17、依法修行可成佛道。

  18、菩萨为法而生。

  19、真理无形象,依法得显现。言教虽符号,能显一切法。

  20、具足一定特性,人们一看便理解,这就叫法。

  21、法所在处,就是诸佛之所住处。

  22、恭敬礼拜法,就是恭敬礼拜诸佛,有无量不可思议功德。

  23、法能使众生断恶修善,超凡入圣,离苦得乐,极为尊贵,故称为宝。

  24、分别诸法,而得成就。无分别法,乃是究竟。

  25、依法修行,循序渐进。顿悟法要,直证真如。

  26、法本无法,修原无修,明这个者,即是高人。

  27、法在哪里?不在外头,不在心里,了无所得。

  28、着外有法是魔,见内有法则邪。无内外中间所,寂灭了然法显。

  要快乐 要知足

  正如法师法语

  01、知足不是没有追求,而是追求之后要知足,而是在追求的同时要知足。

  02、知足是建立在追求的上头。追求得到或没有得到都应该知足。

  03、追求私欲私利,追求恶法是痛苦,因此要知足,适可而止,甚至诸恶莫作,不追求,这样才有快乐。追求布施奉献,追求善法,必须精进,精进才有光明快乐。

  04、对恶法而言知足,对个人享受而言知足,对善法而言精进,对利益众生而言精进。

  05、月薪一万元,很快乐吧?但是,对于不知足者来讲,是痛苦的。月月一万元月月痛苦。知足才有快乐。月薪一万元,还不快乐!这很冤枉。应该知足快乐,生感恩心。同时可以再如法追求,追求还是快乐。知足与追求并不矛盾。

  06、知足常乐,知是知道,足是满足、满意。知道明了这个,非常满足,因此常乐。大多数人讲“知足常乐”都是不明白“足”,不认为“满足”,所以,胡评乱批“知足”。当然,说者大多也是苦恼中人。

  07、知足,是安于本份,坚守岗位,不要攀比,每个人都作好本位工作,自己快乐,他人快乐,国家快乐。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履行自己职责,都扮演好自己角色,家庭一定和睦快乐。这也是知足常乐。

  08、知足常乐,就是知道现实,面对现实,快乐面对。

  09、知“知足常乐”的人,也是一个勤劳刻苦的人。智参禅师是一个知足常乐的人,但也是一个勤劳刻苦的人。古往今来,这例子很多。知足与勤劳,也是不冲突。

  10、今朝有酒今朝醉,这不是知足,是醉酒糊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这更不是“知足常乐”,而是愁了。

  11、人是不会知足的,也是不肯知足的,所以,必须要讲讲知足,让你知足而知回家,不要走过了头,以免跌入悬崖。

  12、人生有时前进是落后,退步是向前,所谓“退一步海阔天宽”就是退步向前。农夫田中插秧,也是“退步原来是向前”。

  13、攀比很苦恼,知足很安慰。

  14、要快乐,要知足。

  15、快乐哪里找?它在身边跑!知足一出现,快乐就报到!

  16、现在许多人快乐容易,痛苦不容易,当下停止则快乐,继续前行则苦恼。但人们都喜欢向前,不肯停息。人们喜爱快乐,但又不肯接纳快乐之法。

  17、人是争强好胜的动物,永远不干落后。所以,需要“知足”加以调节。

  18、知足,使膨胀的心得以消退,令烦躁的欲望安然入睡,让心中的安乐祥和陶醉。

  19、认为知足常乐,那就知足常乐;认为知足不好,知足不能够快乐,那你就不必知足。认为怎样好就怎样作,这也是自由。

  

  精进才能证佛位

  正如法师法语

  01、精进,精是专一不杂;进是前进、努力、奋斗、追求。往一条路上奋勇前进,这叫精进。努力追求善法,才名精进。努力断除恶法,名曰精进。

  02、精进是佛教大小乘的共法。大乘有“精进度”,是菩萨成佛的六种法宝之一,是菩萨六波罗密之一。小乘有“四正勤”、“精进如意足”、“精进根”、“精进力”、“正精进”等。

  03、于诸佛法,勇猛精进,扫除障碍,成等正觉。

  04、于诸佛法,勇猛精进,才能发挥佛法之妙用。

  05、精进念佛,必得往生。

  06、参究话头,明心见性。

  07、打死念头,激活法身。

  08、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依教修行,乃成佛道。

  09、精进才有成功,奋斗才有出路。

  10、菩萨精进,绝无畏缩;为利众生,永不知足。

  11、精进,使学问不断增长,让生活不断提高,令生命不断升华。

  12、有正确的理想后,接着就要努力去作,理想才能成现实。

  13、懈怠懒惰善法,决定生命沉沦。勇猛精进善法,决定生命提升。

  14、好吃懒作,决定堕落。吃苦勤劳,必有出息。

  15、努力奋斗,生命展现活力。

  16、向上追求,就是快乐。菩萨于此,永不休息。

  17、人生旅途,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进则到目的地,退则还须进,退则进更难。

  18、轮回路险,只有前进求解脱,没有退路好生存。

  19、菩萨六度与万行,全赖精进成大行。

  20、摧伏魔军,决不向魔鬼怪力低头。精进修行,决不能安于生命苦恼现状。

  21、安于苦难现状是愚痴,为自已快乐努力是罗汉,为大众福利追求是菩萨。

  22、不安于现状,才有美好的明天。

  23、追求创新,社会才有进步。

  24、看似不可能,但肯努力进取,还是可能达成。

  25、成功多属于勤奋者。

  26、成佛始于发心,佛果起于微善。

  27、菩提不是一日成就,需勇猛精进方可证得。

  

  苦中练就坚强志

  正如法师法语

  01、人生有些痛苦,必须靠人类共同努力奋斗才得以消除。

  02、找到痛苦的原因,断除苦因,这是灭苦的最直接方法。

  03、消除苦恼,寻找快乐,是人类共同目标。

  04、不向苦低头,敢与苦较劲,是修行本色。

  05、哪里有苦?往哪里去;哪里需要?到哪里去,这是菩萨精神。

  06、人,不管有多么能耐,也不管有多么努力,也不管有多么成功,都很烦恼,只是烦恼的事不同而已。

  07、生命原本在痛苦中诞生,亦将在痛苦中消失。

  08、有苦才知众生苦,彼此相怜勿欺诈。有苦才知乐可贵,得到乐时勿忘忧。

  09、苦难不足惧,怕是太安逸。找苦练意志,鸿鹄展翅去。

  10、许多人很富有,但也很烦恼。为何烦恼?大都是见地问题,一念转变,当下烦恼即是菩提。

  11、贫穷,勤劳俭朴,吃苦谦恭,走向成功。富贵,好吃懒作,怕苦傲慢,走向贫穷。

  12、苦尽甘来,乐极生悲。

  13、为什么人有烦恼?因为有思想。为什么人能够消除烦恼?也是因为有思想。人有思想,就决定有烦恼快乐,快乐烦恼,永远这样反复。

  14、先苦后乐,很快乐。先乐后苦,很痛苦。

  15、人要吃些苦,才会有毅力。安逸成习惯,一击便垮了。

  16、能守得住寂寞与孤独,吃得下苦头与谤言,是修行人。

  17、寂寞是我好伴侣,孤独是我亲兄弟,吃苦是我选中地,一心为国创福利!

  18、贫穷时想吃这想吃那,没钱买。发财有钱了,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

  19、不受无益之苦,不吃无益之物,不讲无益之语,不作无益之事。

  20、苦从何来?自作自受,不怨天尤人。改变现状,需向上求,耕种有收成。

  修布施只为人间建佛国

  正如法师法语

  01、檀那波罗蜜多,是梵语。檀那,可翻译为“布施”。波罗蜜多可译为“到彼岸”。布,是分散到各处的意思。施,是施舍。我们现在处于“此岸”,这是充满黑暗、烦恼、痛苦的地方。彼岸,是指光明、幸福、快乐的地方。佛教认为,我们布施,就可以渡过黑暗、烦恼、痛苦、生死的此岸,来到光明、幸福、快乐、涅槃的彼岸。到达彼岸的方法有六种。布施是六种波罗蜜多之一。

  02、菩萨修檀那波罗蜜多,只为利益众生,成就无上菩提。

  03、菩萨布施,期望人间成净土。

  04、菩萨檀那波罗蜜多不能圆满,就不可能成佛。

  05、菩萨布施没有达到众生满意,也不能成佛道。

  06、菩萨布施,主动自愿,满心欢喜,勇猛精进,一切施舍,没有执着。

  07、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菩萨的布施踪迹。

  08、菩萨布施,不是为财富,而是为利众生成佛道。

  09、广修布施供养,是名菩萨。

  10、菩萨布施不分亲疏、敌友、人畜等众。

  11、菩萨真诚感谢接受者,因为接受者是布施者的恩人。因为对方肯接受才让菩萨有布施的机会,菩萨也才有成佛的机会。我要谢谢你:你要我的财物。

  12、不执着付出者、接受者、所施物,是菩萨境界。不执着布施供养,功德不可思议。

  13、执着布施供养,是凡夫俗子辈,注定生死轮回。

  14、人人都行布施,都欢喜付出,社会处处都是慈悲喜舍,世界充满爱,这个社会就是净土,极乐世界就在这里。

  15、富人不布施,穷人要反抗,社会就动荡,统治被推翻。

  16、布施的理论是为社会弱势群体发声,布施的实践是为社会弱势群体带来利益。

  17、社会富裕级层必须自觉实行布施,这也是保护自身利益,利人即利己。

  18、劝人布施,或见人布施,心生欢喜赞叹,功德与布施者同。

  19、布施,又叫付出,至诚一点,就称“奉献”。

  20、付出,诚恳的就叫奉献,在佛教中称布施供养。

  21、收获是快乐,没有付出哪有收获?财富是从施舍钱财中获得。

  22、想发财得付出。要知道付出是发财之因。

  23、在民主社会中,人人都是服务员。但你付出,你就是主人。消费者是上帝,收费者是服务。

  24、付出是艰辛,收获是开心。付出是欢喜,收获就无限。

  25、只想付出,不问收获;只为付出,不图回报;布施供养,不为名利,是菩萨布施波罗蜜。

  26、命运讲究在平衡,财富多了得施舍。贪执钱财不想舍,其他方面必有事。

  27、金钱只有通过正确的消费,才展现出货币的价值。

  28、钱用了,才是你的。

  29、我不舍财,财将舍我。我不用财,财将奴我。我不舍财,财必害我。

  30、对金钱要正确追求,不能过极。得金钱要合法使用,不可纵欲。有金钱要利济贫困,不要贪吝。救济贫苦修福培德,没有执著。

  31、金钱是让你使用,不是存在那里作收藏品。

  32、金钱是让你使用,不是被金钱所用,变为金钱的奴隶“财奴”。

  33、有钱不用,到时候你的钱也会没有了,上天要收回去了,因为给你没有作用。

  34、光想财,是不会得到财的。你不能靠抢靠诈,得靠付出劳力和智力。

  35、想发财不是罪恶,但是,贪而无厌、想要的太过于强烈与执着便是贪,贪是痛苦。

  36、赚到了钱,不想施舍,将来又成为穷人,再让你尝尝穷人的忧恼。

  37、付出,人间才有爱,世界更美好。

  38、蜡烛燃烧才有光明。

  39、种子消失才有苍天巨树。

  40、供养三宝,福田之最。今生安乐,来生大富。

  41、供养三宝,又让僧人折腾,来生必经一番劳苦折磨之后,才能发家致富。

  42、供养三宝,不给僧众麻烦,必生天上人间享受自然富裕快乐。

  43、以欢喜、恭敬、清净心、不求回报心而行布施,虽布施少而得福多。

  44、以不欢喜、不恭敬、不清净心、求回报心而行布施,虽布施多而得福少。

  45、布施后生后悔,来日生在人间富裕后不久又贫穷了。

  46、供养三宝的敬田,孝养父母报答师长的恩田,救济众生的悲田和修桥补路,社会公益的方便田,这是人间四大福田。

  47、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就是布施钱财物资,传授知识学问,为人壮胆助威等等。所有一切布施,法布施的功德最为殊胜。

  48、佛灭度后,供养三宝的实际意义就是供养僧,僧无疑就是三宝的代表。

  49、护法居士供养僧众、维护僧宝形象、护持道场运转、造就弘法僧才,是最的基本的供养行为。

  50、轻视僧人,毁谤僧人,则是轻视、毁谤如来。

  51、信众遇见比丘比丘尼应该顶礼供养、称扬赞叹,是做为一名信徒的最基本的准则。

  52、以图报心、有目的而行布施,是不会有快乐,所得果报也很小,如芥子般小。

  53、以清净心布施,可让布施功德产生最大的果报。

  54、人若没有奉献精神,那便回到了动物世界,与禽兽一样。说某人跟禽兽无异,就是说他已失去了人的品质。

  55、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进步,能够创造今日之辉煌,就是因为有许许多多的人奉献付出,无私奉献。

  56、标举四大福田,实现五福丰登;更发菩提道心,直上涅槃故乡。

  

《正如法师·法语分享》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