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的說有無窮盡,略說有四種法界。”
齊安豎起佛塵問,這是什麼法界?僧人沈呤說不出來。齊安于是說:
“思而知,慮而解,是鬼家活計,日是孤燈果然失照。”
悟是自己的事,是自己發明性地的事,是不屬于知解的事。道聽途說是沒有用的,而是要實實在在于生活之中去悟、去度,才能享有光明的心地。
禅的倫理觀和自然觀
中國文化有兩個主要脈絡:一個是儒家,它是主流;一個是道家,它居其次。中國禅是在結合了印度禅與中國文化後才誕生的。因此,禅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我們從中國文化的角度去看,對禅的本質就更容易了解。由于儒家強調倫理,道家重視自然,兩者亦各有其宇宙觀,而禅宗則似乎透過一種前述的開悟與直觀,把這些因素同時放在一個生活的實踐上,尋求第一義的突破。這一來,禅宗也重視倫理,但不是爲倫理而生活,而是實現倫理,成爲倫理的主人。禅當然本于自然,但它的自然不只是無爲而已,而是在無爲之中,醒悟到人並非被造物,從而還得“本來面目”,發現自己的究竟,連自然也超越了。
一、倫理觀
許多人認爲禅在于“蕩相遣執”,而倫理是一種心靈與行爲的規範,它注定與禅家所謂的“無善無惡”和“無是無非”背道而馳。因此禅與儒家所謂的倫理大異其趣。事實不然,禅把倫理當做一種見性的功夫,是達到明心見性的曆練過程。
對的,禅不要求一個人去迷實踐某些道德格律而生活。卻是從直觀中去看人際之大倫。袪除種種邪惡與虛妄,使一個人從許多愚迷中解脫出來,獲得心靈的自由,還得清淨法身。禅認爲如果爲了善而行善,爲了使行爲合乎預定的准繩,自己就被“法縛”,失去本真。《六祖寺經》中說:“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在,性去身心無。”當一個人的本性顯現出來時,變無入而不自得,從心所欲不逾矩,所以禅的倫理觀是“從性中作”,不是“向身外求”。經上說:
“自性迷即是衆生,
自性覺即是佛;
慈悲即是觀音,
喜舍名爲勢至,
能淨即釋迦,
平直即彌陀。”
人是在清淨中顯現本性的至德,而種種德性是本自清淨,本無動搖,本自具足的。所以《六祖壇經》上說: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禅。
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衆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連。”
心行平直就是定慧等持,定慧等持悟從中生,于是所有的思想與行爲,不需要倫理已能符合倫理,不要任何修治就能符合綱常。
禅宗除了從定慧等持中明自性之至德之外,變重視忏悔。所謂忏是將過去所有過錯愚迷,悉皆忏盡,永不複起。所謂悔就是悔自己的後過,讓自己永斷□诳嫉妒等罪,得以覺悟。這裏的忏悔很像儒愛的以省功夫。
忏悔不同于心理分析所謂的淨洗(Catharsis ),淨洗只是把情緒或情感加以淨化,而忏悔必須進一步化爲行動,從實踐中獲得醒覺。當一個能從過錯或不良適應中解脫出來,他已經超越了原來精神生活的困境,走向實現的裏程。
倫理固然源正清淨法身,但是倫理當然也是一個人銑煉其真性的工具。因此禅燕不排斥儒家的倫理,相反地予以接納。故雲:
“使君心地但無不善,
西方去此不遙。
苦懷不善之心,
念佛往生難到。”
倫理就人文心理學來看,它是導引一個人走向自我實現的重要憑藉。倫理幫助我們“自我”(ego)功能的提升,它是唯一能拯救人類免于諷狂的法器。禅就這一點來看,與現代的人文心理學有著相似的看法。
二、 自然觀
中國道家認爲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無爲無不爲”。道爲天地萬物並生的總原理,它的本質就是自然。析言之,道的作用並非有意志的,只有自然如此而已,用不著強加作爲或造作而生勉強。故雲:“道常無爲而無不爲”,而“道之尊,德之貴陽,夫莫之命而自然”。
道家崇尚自然,因此而認爲“無爲”才是精神生活的真理,老子說:
“天地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叁十輻共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爲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爲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利,無之以爲用。”
這種“自然的理則,與禅宗所謂有”莫作意“、”無念“等等觀念是一致的。慧能的弟子神會說:
“僧家自然,衆生本性也。”
“又經雲,衆生有自然智,無師智,謂之自然。”
因此胡適之先生說:“中國古來的自然哲學,所謂道家,頗影響禅學的思想,南宗之禅,並禅亦不立,知解方面則說頓悟,實行方面則重自然。宗密所謂“無修之修”即是一種自然主義。”
禅當然與道家的自然有所不同,所不同的是“道立自然而不立因緣”,而禅本于自然則契乎因緣。由于它契乎因緣所以不流于放任,而能悟入自性。慧能的學生智常在經過老師的提示之後,廓然大悟的說:
“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
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
禅非常重視自然的本性,但卻也重視“參請機緣”,以便體入大道。因此,禅是透過一種啓發,一種直觀,一種師生間的同契,而使一個人真正開悟。
當一個人悟入佛之知見後,一切變得自然了。他從塵勞中脫穎而出,以清新的品觸去生活,一切自然貼切,笃笃當當。這時感情與理智融合了,內在的本性與外在的情境也相應了,從而有了自在與無量的的喜悅。那襟懷是無法言傳的,也許寒山子的詩,可以表達個中一二吧,他說:
“去歲換愁年,春來物色鮮,
山花笑渌水,巗岫舞青煙;
蜂蝶自雲樂,禽魚更可憐,
朋遊情未巳,徹曉不能眠。”
這種醒悟後的心靈,像是從寒我愁年中轉入萬物峥嵘的春天。它使人更能投入自然,更能任運逍遙了。
《禅悟與實現 第叁章 禅的本質與內涵》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