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悟与实现 第三章 禅的本质与内涵▪P2

  ..续本文上一页,如果我们能在“平静”的情况下去运作,那就没有什么好动容动心的。反之,如果因为“著境”而有所“作为”,例如想要实现一个自己能力辨不到的欲望,或为追求别人的赞美勉强去做不当做的事情时。平静的心就会被境牵著转,本性就被“作为”的波浪所蒙蔽。我们起了“作为之心”,才有所生(生出操纵的心机),才有所灭(想逃避某些现实)。故云:

  “著境生灭起,

  如水有流浪,

  即名为此岸。”

  反之,如果我们以清净心去生活,外于欲而行,不受利与名所奴役,那么无论你做什么事,自己总是主人,于是智慧之体也就能常现了。经云:“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人的创造性只有在放下造作之后才产生。故云:

  “离境无生灭,

  如水常流通,

  即名为彼岸。”

  从以上的说明,我们很容易了解,禅的旨意就是一个人的彻底感觉,使一个的内在本真与潜能流露在生活之中,这也就是见性的本义。坛经上说:“但于自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无染,即是见性。”这样就能内外不住,去来自由,心灵上才有“如水常流通”的活泼和“通用无滞”的活力。  

  见性的训练

  禅的见性训练,自古以来有南北两大派别。北禅以神秀为代表,偏重“三学”中的戒与定的训练;南禅是慧能所传,偏重“定慧等持”的训练。我认为戒是很重要的一环,定与慧更是见性功夫的著力处。因此就戒、定与慧三学加以讨论。

  一、生活格律(戒)

  虽然自性般若本自具足,但是这本来就有的自性法身,却因为被烦恼与尘劳所蒙蔽,被种种外在境界所牵引,而不能显露其功能,以致丧失了光明面。尘劳与烦恼都是我们追求占有和不合理的欲望所引起的。因此,如果没有生活的格律,就很难防止烦恼与尘劳的侵袭。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每个人在生活上必须有个格律,如果没有格律,往往会失去自制,因此格律是一个人走向成长与实现的条件。

  对于一个学佛的人而言,戒律极为重要,因为没有戒律就没有行持,就没有修行,所有的道行也京没有根基。释迦牟尼佛在《遗教经》中特别强调格律的重要,因为有了它我们的行为才有所准绳。他说:

  “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本叉。

  因依止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

  戒律能使自己免于放逸,能防范种种欲望和虚妄的侵袭,所以有助于自性般若的彰显。一个人在还没有学禅之前,心中充满著不合理的抱负和欲望,因而引起心理上的烦恼和焦虑。在思考上往往受先入为主的成见所□束,而起种种分辨与执著。这时不但失去生活的创造力(智慧),同时也容易被妄想所欺瞒而误入歧途。一个不能自我控制的人,就像蛮牛一样,可能到处撞祸。自以为是的恣情纵欲,看来像是自由,但事实上却严重地违背生活之道。因此,明朝普明禅师所作的《牧牛图颂》内所阐明的修行步骤就是从戒开始。他在第一图“未牧”时所题的诗是:

  “生狞头角恣咆哮,

  犇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

  谁知步步犯佳苗。”

  人的野性与智慧是并存的,就如同神会和尚所说:“佛性与烦恼俱,辟如金之与矿俱时而生。得遇金师,炉冶亨炼。金之与矿,当时各自。金则百炼百精,矿则再炼成灰土。《湼盘经》云:金者喻于佛性,矿者喻于烦恼。诸大乘经论具明烦恼为客尘,所以不得称之为本。烦恼暗,如何得明。《湼盘经》云:只言以明破暗,不言以暗破明。”而明破暗的方法,必先以生活格律来调伏与智慧并存的烦恼。普明禅师认为第一步就是要用格律来“初调”,他的题诗是:

  “我有芒绳蓦鼻穿,

  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

  犹得山童尽力牵。”

  这里所谓的芒绳就是生活格律,没有格律就不可能制服内在并存的烦恼,而显露本性光明的智慧。没有生活格律,在价值纷歧的社会里,必然要迷失自己。

  

  二、定慧等持

  当我们的心灵不被“境”牵著走的时候,我们便是处于定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回到当主人的地位上,由是所生的心便是慧。换言之,金刚经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是定慧并俱的结果。定与慧是一体之两面,清净法身就是它的老家。它所流露出来的就是前面所说的平直心,它的作用就是一般所谓的直观。直观所带给我们的讯息既不是分析的、系统的、逻辑的,也不是语言文字或知性的。它给予我们的是综合的、统觉的、直接体验的。因此,它把一个人带入意义丰富的生活。这种这慧俱足的平直观照就是“平常心”,使一个人能在平常生活中,落实地体会出喜悦恬淡的乐趣;即使是一件很寻常的事,对他来说也变得妙悦动人。所以那时候的内在心理生活是意义丰富的,也正因为他是丰足喜悦,所以无需作为,《六祖坛经》上说:

  “定慧一体不是二,

  定是慧体,慧是定用。

  即慧之时定在慧,

  即定之时慧在定。”

  现在如果我们再把定慧分别说明,那么定就是禅那,慧即是盘若。慧能的教训是:禅那与般若为一,何处有禅那,何处就有盘若,何处有盘若,何处就有禅那,它们是分不开的。在慧能之前,这两者是被分开的。至少,它们的同一体没有被清楚肯定,结果竟至牺牲般若(慧)而强调禅那(定)。佛陀最珍贵的开悟体验被人们当做静态来解释,以致把空的意义看成了一个死东西。慧能使开悟的体验重新受到重视。

  什么叫做禅那呢?禅那是一种平静的训练,目的在使心理有平静的机会,把烦恼加以调伏。“它把虚幻而卑俗的心意导向真切与诚实,它使我们对于超越感官的事态感到兴趣,它在我们心中寻见一种精神力的存在,可以沟通有限与无限之间的鸿沟,最后它救我们脱离无明的枷锁与痛若,安全的将我们导致湼盘的彼岸。”根据铃木大拙的看法,禅那对人类心灵的益处可归纳为下列几点:

  1.它可以使自己平静,控制情感,节制欲望,免得堕入情与欲的漩涡或激流之中。

  2.它有助于知性的明彻,把心集中在当前的事物上。

  3.它有益于储存精神力量,免于虚耗自己的精神。一般耽于浪费精神力量的人,遇到强烈的冲动或刺激,稍做挣扎,精神即告瘫痪。

  4.它有助于我们接触到永恒的价值,能有效地排除生活上琐碎事物的纠缠与干扰。

  坐禅在坛经里的解释就是:“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又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很明显地,当一个人能不随境转,不于境下生心,而由真如自性起念,便是真坐禅,也就是定慧等一的意思。唐朝神会和尚在回答哲法师时说:

  “念不起,空无所有,名正定。

  能见念不起,空无所有,名为正慧。

  既定之时是慧体,即慧之时是定用。

  即定之时不异慧,即慧之时不异定。

  即定之时即是慧,即慧之时既是定。”

  因此,定与慧必须双修,两者是明心见性之体用。是超越现代精神生活困境的法门。

  悟的意义

  悟是禅学上很重要的一部分。当一个人做到定慧等持的时候,精神生活就有了一种直观的能力。如前所述,直觉并非思考,而是直接当下的把握。它经常给我们一些灵感和启示,使我们在当下悟入生活之理,而即契投合。

  直观是非理性的。但是直观所提供的灵机,却是理性思维上创造或发明的基础。许多科学上的发明或数理上的发现,就是源自直观,经由直观的发现,再透过理则与逻辑证验,而证实其为真。因此,创造力显然与直观有密切关系。

  一个人透过慧等持的功夫,其内在本性渐渐地清醒活泼起来,于是它能破除染著,直接体会到事态的如如实相,并发现其中存在的意义。于是在精神生活上,有了直渗心头的喜悦与新奇,那就是发现,就是悟。

  禅是活泼的精神状态,是在活生生的待人接物中表现出来,而悟也就是在日常生活的事事物物中不断悟出意义。一个人若不能从生活中悟出意义来,就会一头栽进困惑的泥淖,导致性灵的窒息。因此悟是精神生活的呼吸,是一切活动的本源。失掉它就永堕不起。禅所指引的精神生活是实在的、现成的、非禁欲的。它是活泼的,这就像六祖慧能的学生智常所说:

  “情存一念悟,

  宁越昔时迷。”

  精神生活的成败在于自己能否从生活中悟出,从而获得意义。因此,悟是不能说破的,同样一件事情,你所悟的当在与别人不一样,因为你是你,我是我。你说的是你的,不是属于我的。即使你把你的顿悟告诉我,我所听到的也只不过是对于你所悟到的加以知性化而已,称不上是我悟出来的。也正因为开悟的不是我,我没有悟的喜悦,没有悟后的满足,没有开悟时的解脱。

  由于悟是一种过程和实现,它只属于悟的人,就好像好饭一样,饱是属于吃的人,饱了之后的感受也只有吃的人在享有,所以叫做“说食不饱”。但是如果自己能够从中体悟,那么开悟的秘密也就在你自己的心中。悟虽然可以启发,但不能言传,所以叫“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这种必须自己去体会、直观的开悟,就好像你学数学一样,如果每天只对著练习抄答案,那些抄来的答案毕竟不是你想出来的,所以无论学多久,你还不是会。精神生活的智慧也是一样,更不能拿别人的答案当自己的答案,那是永远处于不开悟的景况。因此,学禅不是不说破,而是说破了也没有用。

  生活就好像一连串精神生活的习题,你要每一个都能开悟作答,而不能囫囵吞枣,这样就是见性。见性时“一切是一,一是一切”,是一种心灵与人格的统整与合一。它使我们在被压抑及无量□的“情结”中解脱出来,是清醒的,是觉悟的,是真知卓见的。

  有一次有一位僧人去拜访齐安禅师,齐安问:

  “你这位座主修什么?”

  对曰:

  “讲华严经。”

  齐安:

  “经中有几种法界。”

  对曰:…

《禅悟与实现 第三章 禅的本质与内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