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悟与实现 第三章 禅的本质与内涵▪P3

  ..续本文上一页

  “广义的说有无穷尽,略说有四种法界。”

  齐安竖起佛尘问,这是什么法界?僧人沉呤说不出来。齐安于是说:

  “思而知,虑而解,是鬼家活计,日是孤灯果然失照。”

  悟是自己的事,是自己发明性地的事,是不属于知解的事。道听途说是没有用的,而是要实实在在于生活之中去悟、去度,才能享有光明的心地。 

  禅的伦理观和自然观

  中国文化有两个主要脉络:一个是儒家,它是主流;一个是道家,它居其次。中国禅是在结合了印度禅与中国文化后才诞生的。因此,禅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去看,对禅的本质就更容易了解。由于儒家强调伦理,道家重视自然,两者亦各有其宇宙观,而禅宗则似乎透过一种前述的开悟与直观,把这些因素同时放在一个生活的实践上,寻求第一义的突破。这一来,禅宗也重视伦理,但不是为伦理而生活,而是实现伦理,成为伦理的主人。禅当然本于自然,但它的自然不只是无为而已,而是在无为之中,醒悟到人并非被造物,从而还得“本来面目”,发现自己的究竟,连自然也超越了。

  一、伦理观

  许多人认为禅在于“荡相遣执”,而伦理是一种心灵与行为的规范,它注定与禅家所谓的“无善无恶”和“无是无非”背道而驰。因此禅与儒家所谓的伦理大异其趣。事实不然,禅把伦理当做一种见性的功夫,是达到明心见性的历练过程。

  对的,禅不要求一个人去迷实践某些道德格律而生活。却是从直观中去看人际之大伦。袪除种种邪恶与虚妄,使一个人从许多愚迷中解脱出来,获得心灵的自由,还得清净法身。禅认为如果为了善而行善,为了使行为合乎预定的准绳,自己就被“法缚”,失去本真。《六祖寺经》中说:“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在,性去身心无。”当一个人的本性显现出来时,变无入而不自得,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禅的伦理观是“从性中作”,不是“向身外求”。经上说:

  “自性迷即是众生,

  自性觉即是佛;

  慈悲即是观音,

  喜舍名为势至,

  能净即释迦,

  平直即弥陀。”

  人是在清净中显现本性的至德,而种种德性是本自清净,本无动摇,本自具足的。所以《六祖坛经》上说: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

  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连。”

  心行平直就是定慧等持,定慧等持悟从中生,于是所有的思想与行为,不需要伦理已能符合伦理,不要任何修治就能符合纲常。

  禅宗除了从定慧等持中明自性之至德之外,变重视忏悔。所谓忏是将过去所有过错愚迷,悉皆忏尽,永不复起。所谓悔就是悔自己的后过,让自己永断□诳嫉妒等罪,得以觉悟。这里的忏悔很像儒爱的以省功夫。

  忏悔不同于心理分析所谓的净洗(Catharsis ),净洗只是把情绪或情感加以净化,而忏悔必须进一步化为行动,从实践中获得醒觉。当一个能从过错或不良适应中解脱出来,他已经超越了原来精神生活的困境,走向实现的里程。

  伦理固然源正清净法身,但是伦理当然也是一个人铣炼其真性的工具。因此禅燕不排斥儒家的伦理,相反地予以接纳。故云:

  “使君心地但无不善,

  西方去此不遥。

  苦怀不善之心,

  念佛往生难到。”

  伦理就人文心理学来看,它是导引一个人走向自我实现的重要凭藉。伦理帮助我们“自我”(ego)功能的提升,它是唯一能拯救人类免于讽狂的法器。禅就这一点来看,与现代的人文心理学有著相似的看法。

  

  二、 自然观

  中国道家认为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无为无不为”。道为天地万物并生的总原理,它的本质就是自然。析言之,道的作用并非有意志的,只有自然如此而已,用不著强加作为或造作而生勉强。故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而“道之尊,德之贵阳,夫莫之命而自然”。

  道家崇尚自然,因此而认为“无为”才是精神生活的真理,老子说:

  “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利,无之以为用。”

  这种“自然的理则,与禅宗所谓有”莫作意“、”无念“等等观念是一致的。慧能的弟子神会说:

  “僧家自然,众生本性也。”

  “又经云,众生有自然智,无师智,谓之自然。”

  因此胡适之先生说:“中国古来的自然哲学,所谓道家,颇影响禅学的思想,南宗之禅,并禅亦不立,知解方面则说顿悟,实行方面则重自然。宗密所谓“无修之修”即是一种自然主义。”

  禅当然与道家的自然有所不同,所不同的是“道立自然而不立因缘”,而禅本于自然则契乎因缘。由于它契乎因缘所以不流于放任,而能悟入自性。慧能的学生智常在经过老师的提示之后,廓然大悟的说: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

  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禅非常重视自然的本性,但却也重视“参请机缘”,以便体入大道。因此,禅是透过一种启发,一种直观,一种师生间的同契,而使一个人真正开悟。

  当一个人悟入佛之知见后,一切变得自然了。他从尘劳中脱颖而出,以清新的品触去生活,一切自然贴切,笃笃当当。这时感情与理智融合了,内在的本性与外在的情境也相应了,从而有了自在与无量的的喜悦。那襟怀是无法言传的,也许寒山子的诗,可以表达个中一二吧,他说:

  “去岁换愁年,春来物色鲜,

  山花笑渌水,巗岫舞青烟;

  蜂蝶自云乐,禽鱼更可怜,

  朋游情未巳,彻晓不能眠。”

  这种醒悟后的心灵,像是从寒我愁年中转入万物峥嵘的春天。它使人更能投入自然,更能任运逍遥了。

  

《禅悟与实现 第三章 禅的本质与内涵》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