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悟与实现 第三章 禅的本质与内涵

  禅悟与实现

  郑石岩

  第三章 禅的本质与内涵

  在阐明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困境之后,我们要转移到另一个主题上——禅的本质及其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助益。

  在还没有进入这个主题之前,必须先说明,这里所讨论的禅是指中国的禅宗,因为中国禅宗对现代人最具启发性,最注重精神生活的提升。此外,本书不作历史的叙述,因为我的主要目的是阐明禅的本质与实践方法,并讨论它对现代人的意义。

  许多禅师或学者,都强调禅是不能能言语来阐述的,它是“言语道断”的。但是我总认为如果形诸于语言“道”就“失落了”,那么为什么要传下诺多的经典和丰富的著述与文献呢?我的看法并不那么悲观。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东西的传递都必须透过语言,没有语言就没有指授,失去承传,失去人类智慧的薪传。

  禅的智慧绝对需要语言,即使是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记棒,一句喝,或者一篇文字的说有都是语言。语言可分为文字语言如文字、口语和符号;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s)如表情、姿态和动作;象征性语言如标记、圆相、雕塑、梦等。第一种语言属于知性,最能用来表示逻辑和意识思想的内容,它在直接表达直觉与感受性上,往往受到限制;但它却最能够传达事态与情感的属性与状态。虽然它不能直接表示禅家所谓的“月”,但它至少告诉我们月在那里。它是“手指”,能指引你去发现和体验。第二、三种语言属于感性和直觉性的语言。你面对一个情境或欣赏一幅艺术品时,会有一种直觉的感受。这种感受带给我们直渗肺腑的体验,颇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神秘。除了以上几种语言之外,禅宗特别强调“自然语言”,那是你亲历生活情境的直接体验,这正是“耳闻之而成声,目遇之而成色”的语言。那是最生支的语言,是无以名状的。这正是禅家所谓“无情说法”的部分。

  我所以要先特别就语言的特质加以说明,无非是要阐明语言并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那么狭隘,那么容易在学禅的过程中造成“害义”。问题是当我们只沉迷于文字性或语言性的知性思考,而不肯身历其境去实践时,才会导致“言语道断”。所以我们无需那么忘讳语文,基于这样的认识,禅的本质和意义才有叙述的可能和价值。

  禅的本质与精神

  禅是引导我们走向自由,让我们的本性和活力释放出来,在生活中流露出自然平直的纯真,直截了当地去生活,不要被妄念和餐来的力量(境)牵著鼻子走。生活本来就是现成的,只须当下投入,无需多余的作为;只要平直而心行一致,无需使用“心理防卫机制”(psychological defen sive machanism),在真我和待人处事之间强加上芥蒂,造成一些假相,认假为真,生活在虚幻里头,

  禅使一个人不堕入心病,因为心病源诸分辨、成见、捡择、操纵等作为。“作为”使一个人的心理生活划地自限,把周遭的真相扭曲,堕入无明,产生偏见。所有的憎恨、怨怼、不满、嫉妒、自傲和自负等妄念,都是不能平直行持,障碍了自性智慧所引起。禅引导我们放下种种“作为”,以清净之性体,悠游自在地生活。

  固然不错,禅不能使你免于饥饿风寒,不能免除你的疾病和身体的衰老,但它教导你如何承担生活,投入生活,充满法喜。它能教你免于堕入烦恼之海。禅对生活所下的妙方是平直心。平直心就是清净法身,是生活智慧或本性流泻的源泉,六祖慧能说:

  “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参禅。”

  所有的教化工作,乃至戒、定、慧三学,总归于心平与行直,而后见性实现。心行平直就是见性的方法,而见性所发出来的襟怀就是自由自在,所以心平就是定,行直就能产生慧,故《坛经》上说: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一切的大作用,都在无生和无为上,使自性大放光明,遍照生活的点点滴滴,就能喜悦自在,充满活力,所以说“直心节是净土”。

  人类的所谓烦恼,都是由于比较、分辨、执著和种种作为所引起的。六祖慧能说:“菩提(智慧)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妄就是烦恼的根本。禅为了使一个人能够不起妄,便教人在“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这个慧日就是法身,也就是清净心。有了它方能转烦恼为智慧,把生活落实起来,不受虚妄的干扰。

  禅是要人生活在“慧日”下,把自己的作为扫去,呈现的就是“万里长空”,自性大日如来就能“照破山河万朶”。这个时候,我是我,生活得实实在在,是非不是不知,而是不执著于分辨。善恶并非不察,而是不起憎爱。即契之情至非不发,而是不起染著。境与我不疏离,但不被境所蒙蔽。这样才是心理广大;活得自自在在。所以经上说:

  “心量广大,

  遍周法界,

  用即了了分明,

  应用便知一切。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去来自由,心体无滞。”

  在无所执著中,我们“见性”了,见性是实现珍藏在自我心中的智慧,是了了分明的,没有任何扭曲和压制。这时所做的判断自然正确,心情也特别平稳。

  自由与实现无所谓在家或出家,一个人若能够放下由薰染而来的成见和习性,真心去生活,把不属于自己本真的一切虚假与外衣剥落,依照自己的根性因缘去生活,就是自由,就是实现。每个人根性因缘都不相同,教师在教师的生活中自悟自度,实现他的法体,教导学生。工人在工人的工作中自悟自度,实现他的法体,把工作做好,服务工社会。各行种业,出家在家,均无不同,那就是圆满的“菩提盘若”,圆满的自我实现。

  见 性

  中国禅是在六祖慧能之后,才真正发展开来,它是中国文化精华的一部分。唐宋以来禅学赖以发展的根本经典就是《六祖坛经》。在这本经典中,对于什么叫“见性”并没有诠译。便却不厌其烦的说明见性的方法。我认为见性就是见性,就像生活就是生活一样,用不著解释,只要有了方法,就有了蓝图,有了蓝图,只要肯去实践,便不难找到“宝藏”。

  六祖指出见性之法就是“摩诃盘若波罗密法”。这句话是梵语,译作汉文就是大智慧到彼岸的方法。这个见性方法析言之包括三个要点节: 

  一、心理广大

  一个人的胸襟必须是开阔的,像我们抬头所能看见的宇宙空间那么大。由于宇宙有无量无边的空间,所以能够包容一切存在,肯定一切价值。一个人若能够有开阔的心理学生活空间,不被种种成见、憎恨、怨怼、罣碍所闭塞,就能够观照一切,虚心地学习,心智不断地成长,从而发出智慧,这就叫做“自性能含万法”,而“万法总在自性之中。”

  心量广大的基本条件就是对“空”的认识与实践。能空才有大的心量,能“放下”妄念,放下心理防卫机制的种种文饰、补偿、投射等等。因此,空又可以理解清净心或“无念”。坛经上说:

  “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

  无相为体,

  无住为本。

  无相者于相而离相,

  无念者于念而无念,

  无住者人之本性。”

  在清净无执著之下,人类的创造力——本性,才显露出来。因此,心理广大所所谓的“空”,不是空心静坐百物不思。而是心不住法、不住相、不住境,不住五蕴尘劳,把自性解脱出来,清醒地去流泻含藏著的自性菩提。诚如布袋和尚所言:

  “我有一布袋,

  虚空无罣碍:

  展开遍十方,

  入时观自在。”

  空使一个人能真正在生活中“自得”之,“自得之则居之安”。这样就是大自在,能实现圆满人生,而不堕于精神生活的困境。 

  二、 智慧

  见性的第二个要点是光明智慧的展现。用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智慧就是一种生活的创造性。它是醒觉的,有回应能力,能发而皆中节的一种心智,故云:

  “一切处所,一切时中;

  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用自真如性,

  以智慧观照,

  于一切不取不舍,

  即是见性成佛道。”

  智慧不全表示一个人能够从许多偏见、主见、欲望等尘功中解脱出来,同时也表示能够从潜意识(unconscious)中解脱出来,使自己走向醒觉,能独立判断和自由思考。

  自性本身就是生活的创造力,但由于许多成规与禁制,把它压抑下去而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往往在意识控制不住时,以非理发性的方式表现出来,成为一种执著或偏见,甚至可能是一种抗拒或非道德的反应。智慧是源源本本从自性而发,是未经扭曲变形的意识与知见。这种意识与知见是清醒的,有创造性的,它是“入佛知见”的根源。抑制与染著有关,染著愈深,自由的心灵受到的扭曲愈严重。

  禅的旨意不是要使一个人成为某种规范的奴隶,而是使自性智慧大放光明,从而产生六度万行。“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人只要不被抑制,智慧是本然的,醒觉也是本然的。很不幸的,现代人太重视感性的生活,欲望因不断受刺激而增高,满足欲望的方法也就无所不用其极。这种心能不断地被激荡,而成了心灵世界的波浪。坛经上说:“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看看现代人生活于人我对立,多攻心机,强烈竞争及欲望高涨的情形下,便能了解我们是否用与生俱来的光明智慧过生活了。  

  三、离生灭

  人总是在待人处事中生活,所以随时随地都在运用心智。这心智的主宰便是般若。它是既明的本体,而不是待开拓的荒地。这既明的本体,因为受到许多干扰,很容易失去光明面,就像一潭秋水一样,变得波浪四处,无法清澈地照四周的倒影,以致在待人处事上失察。

  为什么在这本性之湖会激起小波大浪呢?当然那是因为有所求,有所攀援,有足以“动心”的欲望和动机。生活是“我”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作用…

《禅悟与实现 第三章 禅的本质与内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