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悟與實現 第叁章 禅的本質與內涵

  禅悟與實現

  鄭石岩

  第叁章 禅的本質與內涵

  在闡明現代人精神生活的困境之後,我們要轉移到另一個主題上——禅的本質及其對現代人精神生活的助益。

  在還沒有進入這個主題之前,必須先說明,這裏所討論的禅是指中國的禅宗,因爲中國禅宗對現代人最具啓發性,最注重精神生活的提升。此外,本書不作曆史的敘述,因爲我的主要目的是闡明禅的本質與實踐方法,並討論它對現代人的意義。

  許多禅師或學者,都強調禅是不能能言語來闡述的,它是“言語道斷”的。但是我總認爲如果形諸于語言“道”就“失落了”,那麼爲什麼要傳下諾多的經典和豐富的著述與文獻呢?我的看法並不那麼悲觀。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任何東西的傳遞都必須透過語言,沒有語言就沒有指授,失去承傳,失去人類智慧的薪傳。

  禅的智慧絕對需要語言,即使是一個微笑,一個點頭,一記棒,一句喝,或者一篇文字的說有都是語言。語言可分爲文字語言如文字、口語和符號;身體語言(body languages)如表情、姿態和動作;象征性語言如標記、圓相、雕塑、夢等。第一種語言屬于知性,最能用來表示邏輯和意識思想的內容,它在直接表達直覺與感受性上,往往受到限製;但它卻最能夠傳達事態與情感的屬性與狀態。雖然它不能直接表示禅家所謂的“月”,但它至少告訴我們月在那裏。它是“手指”,能指引你去發現和體驗。第二、叁種語言屬于感性和直覺性的語言。你面對一個情境或欣賞一幅藝術品時,會有一種直覺的感受。這種感受帶給我們直滲肺腑的體驗,頗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神秘。除了以上幾種語言之外,禅宗特別強調“自然語言”,那是你親曆生活情境的直接體驗,這正是“耳聞之而成聲,目遇之而成色”的語言。那是最生支的語言,是無以名狀的。這正是禅家所謂“無情說法”的部分。

  我所以要先特別就語言的特質加以說明,無非是要闡明語言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麼狹隘,那麼容易在學禅的過程中造成“害義”。問題是當我們只沈迷于文字性或語言性的知性思考,而不肯身曆其境去實踐時,才會導致“言語道斷”。所以我們無需那麼忘諱語文,基于這樣的認識,禅的本質和意義才有敘述的可能和價值。

  禅的本質與精神

  禅是引導我們走向自由,讓我們的本性和活力釋放出來,在生活中流露出自然平直的純真,直截了當地去生活,不要被妄念和餐來的力量(境)牽著鼻子走。生活本來就是現成的,只須當下投入,無需多余的作爲;只要平直而心行一致,無需使用“心理防衛機製”(psychological defen sive machanism),在真我和待人處事之間強加上芥蒂,造成一些假相,認假爲真,生活在虛幻裏頭,

  禅使一個人不墮入心病,因爲心病源諸分辨、成見、撿擇、操縱等作爲。“作爲”使一個人的心理生活劃地自限,把周遭的真相扭曲,墮入無明,産生偏見。所有的憎恨、怨怼、不滿、嫉妒、自傲和自負等妄念,都是不能平直行持,障礙了自性智慧所引起。禅引導我們放下種種“作爲”,以清淨之性體,悠遊自在地生活。

  固然不錯,禅不能使你免于饑餓風寒,不能免除你的疾病和身體的衰老,但它教導你如何承擔生活,投入生活,充滿法喜。它能教你免于墮入煩惱之海。禅對生活所下的妙方是平直心。平直心就是清淨法身,是生活智慧或本性流瀉的源泉,六祖慧能說: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參禅。”

  所有的教化工作,乃至戒、定、慧叁學,總歸于心平與行直,而後見性實現。心行平直就是見性的方法,而見性所發出來的襟懷就是自由自在,所以心平就是定,行直就能産生慧,故《壇經》上說:

  “定慧等持,意中清淨。”

  “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一切的大作用,都在無生和無爲上,使自性大放光明,遍照生活的點點滴滴,就能喜悅自在,充滿活力,所以說“直心節是淨土”。

  人類的所謂煩惱,都是由于比較、分辨、執著和種種作爲所引起的。六祖慧能說:“菩提(智慧)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妄就是煩惱的根本。禅爲了使一個人能夠不起妄,便教人在“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這個慧日就是法身,也就是清淨心。有了它方能轉煩惱爲智慧,把生活落實起來,不受虛妄的幹擾。

  禅是要人生活在“慧日”下,把自己的作爲掃去,呈現的就是“萬裏長空”,自性大日如來就能“照破山河萬朶”。這個時候,我是我,生活得實實在在,是非不是不知,而是不執著于分辨。善惡並非不察,而是不起憎愛。即契之情至非不發,而是不起染著。境與我不疏離,但不被境所蒙蔽。這樣才是心理廣大;活得自自在在。所以經上說:

  “心量廣大,

  遍周法界,

  用即了了分明,

  應用便知一切。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去來自由,心體無滯。”

  在無所執著中,我們“見性”了,見性是實現珍藏在自我心中的智慧,是了了分明的,沒有任何扭曲和壓製。這時所做的判斷自然正確,心情也特別平穩。

  自由與實現無所謂在家或出家,一個人若能夠放下由薰染而來的成見和習性,真心去生活,把不屬于自己本真的一切虛假與外衣剝落,依照自己的根性因緣去生活,就是自由,就是實現。每個人根性因緣都不相同,教師在教師的生活中自悟自度,實現他的法體,教導學生。工人在工人的工作中自悟自度,實現他的法體,把工作做好,服務工社會。各行種業,出家在家,均無不同,那就是圓滿的“菩提盤若”,圓滿的自我實現。

  見 性

  中國禅是在六祖慧能之後,才真正發展開來,它是中國文化精華的一部分。唐宋以來禅學賴以發展的根本經典就是《六祖壇經》。在這本經典中,對于什麼叫“見性”並沒有诠譯。便卻不厭其煩的說明見性的方法。我認爲見性就是見性,就像生活就是生活一樣,用不著解釋,只要有了方法,就有了藍圖,有了藍圖,只要肯去實踐,便不難找到“寶藏”。

  六祖指出見性之法就是“摩诃盤若波羅密法”。這句話是梵語,譯作漢文就是大智慧到彼岸的方法。這個見性方法析言之包括叁個要點節: 

  一、心理廣大

  一個人的胸襟必須是開闊的,像我們擡頭所能看見的宇宙空間那麼大。由于宇宙有無量無邊的空間,所以能夠包容一切存在,肯定一切價值。一個人若能夠有開闊的心理學生活空間,不被種種成見、憎恨、怨怼、罣礙所閉塞,就能夠觀照一切,虛心地學習,心智不斷地成長,從而發出智慧,這就叫做“自性能含萬法”,而“萬法總在自性之中。”

  心量廣大的基本條件就是對“空”的認識與實踐。能空才有大的心量,能“放下”妄念,放下心理防衛機製的種種文飾、補償、投射等等。因此,空又可以理解清淨心或“無念”。壇經上說:

  “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爲宗,

  無相爲體,

  無住爲本。

  無相者于相而離相,

  無念者于念而無念,

  無住者人之本性。”

  在清淨無執著之下,人類的創造力——本性,才顯露出來。因此,心理廣大所所謂的“空”,不是空心靜坐百物不思。而是心不住法、不住相、不住境,不住五蘊塵勞,把自性解脫出來,清醒地去流瀉含藏著的自性菩提。誠如布袋和尚所言:

  “我有一布袋,

  虛空無罣礙:

  展開遍十方,

  入時觀自在。”

  空使一個人能真正在生活中“自得”之,“自得之則居之安”。這樣就是大自在,能實現圓滿人生,而不墮于精神生活的困境。 

  二、 智慧

  見性的第二個要點是光明智慧的展現。用現代心理學的觀點來看,智慧就是一種生活的創造性。它是醒覺的,有回應能力,能發而皆中節的一種心智,故雲:

  “一切處所,一切時中;

  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用自真如性,

  以智慧觀照,

  于一切不取不舍,

  即是見性成佛道。”

  智慧不全表示一個人能夠從許多偏見、主見、欲望等塵功中解脫出來,同時也表示能夠從潛意識(unconscious)中解脫出來,使自己走向醒覺,能獨立判斷和自由思考。

  自性本身就是生活的創造力,但由于許多成規與禁製,把它壓抑下去而成爲潛意識的一部分,往往在意識控製不住時,以非理發性的方式表現出來,成爲一種執著或偏見,甚至可能是一種抗拒或非道德的反應。智慧是源源本本從自性而發,是未經扭曲變形的意識與知見。這種意識與知見是清醒的,有創造性的,它是“入佛知見”的根源。抑製與染著有關,染著愈深,自由的心靈受到的扭曲愈嚴重。

  禅的旨意不是要使一個人成爲某種規範的奴隸,而是使自性智慧大放光明,從而産生六度萬行。“叁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人只要不被抑製,智慧是本然的,醒覺也是本然的。很不幸的,現代人太重視感性的生活,欲望因不斷受刺激而增高,滿足欲望的方法也就無所不用其極。這種心能不斷地被激蕩,而成了心靈世界的波浪。壇經上說:“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鼈,貪嗔是地獄,愚癡是畜生。”看看現代人生活于人我對立,多攻心機,強烈競爭及欲望高漲的情形下,便能了解我們是否用與生俱來的光明智慧過生活了。  

  叁、離生滅

  人總是在待人處事中生活,所以隨時隨地都在運用心智。這心智的主宰便是般若。它是既明的本體,而不是待開拓的荒地。這既明的本體,因爲受到許多幹擾,很容易失去光明面,就像一潭秋水一樣,變得波浪四處,無法清澈地照四周的倒影,以致在待人處事上失察。

  爲什麼在這本性之湖會激起小波大浪呢?當然那是因爲有所求,有所攀援,有足以“動心”的欲望和動機。生活是“我”與環境之間的互動作用…

《禅悟與實現 第叁章 禅的本質與內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