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悟與實現 第二章 現代人的精神症狀▪P2

  ..續本文上一頁大量生産,或者爲了一時的利益,便會影響環境生態。我們必須認清,生活是人與自然的結合,事實上,人不能創造什麼,只不過是投入自然,發現自然之中可以運用維生的少數材料而已。但是,如果我們在“人定勝天”的自傲下,不斷地揮霍無度,浪費資源,製造環境汙染,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要面臨著無以維生的難題。

  有節製的使用資源,珍惜大自然所給予的一切,避免破壞與汙染,那麼現在所居住的地方即是“淨土”。能以慈悲心看與我們共同生活在這大自然的生物,而享受生態平衡所賜予的正常生活,那就是“平直心”。但在這一方面,我們做得實在很少。

  在過去的日子裏,我們把生活建立在“自製”上,所以是節儉樸實。現在卻強調“消費刺激生産”,強調大量生産,發展經濟,把自己畏哺得很好,娛樂得如癡如迷。事實上,我們快樂嗎?答案是很明顯的,因爲如果我已快樂,就用不著去尋求娛樂。

  人類精神生活能夠維持健康活潑,不是從滿足物欲和感性的享受得來的。精神生活能夠喜悅自在,是因爲能做自己的主人,能自製,能在宇宙之間參贊化育,能發現活下去的意義。但是大部分的人對這方面的似乎毫無所悉。

  “自我肯定”的暧昧

  在無盡的競爭和價值分歧的社會裏,另一種精神生活的偏態就是失去自我肯定的能力。由于個人太重視自己虛有其表的“我”,太重視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于是“我相”成爲生活上最重要的價值,而擾亂心靈的平靜。由于太怕“自己”下不了臺,想維護自己的尊嚴,結果造成不能自我肯定,不敢誠實地說一聲是或不是,否定了本性中的至德。

  不能自我肯定有機種特質;首先是不能自覺,不能醒悟到自己的本質,連自己該做些什麼,自己的興趣、能力和環境因緣是什麼都不清楚。一個對片刻怃所悉的人,一定是迷茫的,是沒有方向的。在分工精細的社會裏,強調的是因材適所,發揮自己的特長。對自己無所悉的人在謀生適應上自發生困難。時下青年們最大的困擾之一,就是對自己毫無所悉。

  其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也有自己的優點,無論是好的是壞的,是能改變的或無從補救蝗,你必須先接受它。這樣才不致産生虛幻,才能落實地工作,勇敢地生活。佛經上說,“大死一番再活現成”,無非就是叫人先去掉虛妄,接受自己,根據自己的本質去生活。

  人與之間是不能比較的,比較的結果總是造成迷失,帶來一些否定自己的困惑。生活的本質是:“你之所以爲你是好的,我之所以爲我也是好的”,這樣的觀念就是“平等性智”。目前我們的社會秩序很講究平等,但是在精神生活上,卻往往否定自己,羨慕別人,缺乏平等的自信。一個自我否定的人,很難有健康的精神生活。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根性因緣,在“迷”的時候必須“師度”,請老師指導。在“悟”的時候,因爲醒覺了,有所發現了,就要“自度”,自已去實現圓滿的人生。但是在我的輔導經驗中,有許多青年人正面臨著否定自己的危機,他們否定自己的能力和所處的環境,一味地羨慕著別人的成功與榮華,結果在精神生活讓發生了“短路現象”~~一味想要發財,眼高手低,心理生活充滿著矛盾。

  與自我肯定關系密切的是價值取舍的問題。人的精神存在于價值抉擇和價值實現的理念世界。所以追求某種信仰、信念或目標是很自然的,它是生活本質的一部分。信仰若不是建立在醒覺上,就會走向迷信,造成精神生活的墮落。

  宗教與藝術同爲人類超感經驗的來源。其與精神生活息息相關,但對宗教的信仰,必須建立在純真與正信上。宗教能給予我們生命完整的軌迹,讓我們在虔誠之中,品觸到喜悅的訊息,從超感的經驗中,接觸到宇宙萬物的義谛。

  但是有許多人卻在信仰上發生了嚴重的意識性扭曲,演變成無能的祈求和依賴。這樣的的反應,傷害了個人精神生活的自主性,同時在知性上發生嚴重的萎縮。當你看到許多人聚集在神廟裏,祈求神的顯靈時,你也許不禁勞莞爾一笑,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好壞是一種知性的退化,有礙于心理健康和積極思想的發展,當然也喪失自我肯定的能力。

  自我肯定是追求真理,免于産生妄念的唯一之道。人若能真正肯定內在的自己,就能做到神贊禅師所謂:

  “靈光獨耀,迥脫根塵,

  體露真常,不拘文字。”

  這裏所謂的“文字”,並非只是狹義的文字語言,而是包括一切文飾不自在的種種行爲。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能清清楚楚地說真心話,做真心事,肯定自己的本真時,那時才是體露真常,靈光獨耀。而現代人似乎最缺乏對自己真誠,以致連自己也想欺瞞。這不就是一種精神症狀嗎?

  理性與非理笥的失調

  人的生活包括理性的和非理性的。所謂理性的生活是指一個人的知性和邏輯思考的部分,它是左腦所發揮的功能;非理性生活是指統覺、直覺和非邏輯而“無以名之”的領域,它是右腦所發出的功能。人必須在這兩方面同時實現才是平衡的,健全的,有創造性,有活力的。但是我們在生活上和教育上,太重視科學的分析和邏輯。這一來,生活除了用科技來滿足自己現在的欲望之外,似乎別無提升精神生活的指望。而科技以外之超感性生活和唯感以外生活空間,一股勁兒被遺忘了。

  心理學家發現,當人類的左腦活動特別頻繁,而右腦漸漸遲滯的時候,人們就會失去統整的生活,其屬靈的生活漸漸蒼白,引致空虛、縱欲、操縱和占有,並嚴重地影響到健康。相反的,續發展的分析、邏輯和推理能力,造成生活上的困局。然而現代人由于太重視邏輯思考和分析的訓練,缺乏非理性直覺與統覺的陶冶,我們幾乎不重視靈性、藝術和直覺的創造性陶冶,以致生活變得浮躁與不安。左腦用之太過,右腦成爲廢墟;于是承載人類靈魂的寶塔開始傾斜,精神生活陷入失衡的狀態。人與人之間那種不計利害的相容已鮮少存在,“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灑脫更遠離我們的生活,而使我們徒有昌明的科技,不能真正提升生活的品質。

  

《禅悟與實現 第二章 現代人的精神症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