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悟与实现 第二章 现代人的精神症状

  禅悟与实现

  郑石岩

  第二章 现代人的精神症状

  由于我们生活在上述的“境”里,脱离不了工技社会僵化及紧张的生活,摆脱不了物质欲望的引诱,当然也很在感性的纷乱价值中超越出来。无疑地,现代人很难脱离颖而出去过清醒自在的生活。于是,我们无助地随著境转,使精神生活脱出常轨,于是普遍反应著困顿与不安。以下这些现象可以看出精神苦难与困顿的原貌。

  不是为了生活而生活

  生活是自我实现的过程,它是直接的,单纯的,无需间杂任何生活以外的东西,因为只有这样生活才会落实。也说是说,当我们在不理会名利,不量会地位权力,不掺杂其他文饰性的防卫机制时,才能感受到自在的喜悦。

  当你闲坐休息,面对著“秋山入帘翠滴滴”的景致时,你在休息,是在投入完美的人与自然结合的喜悦。那时,你是真的在生活,而且活得非常踏实。相反的,如果你泛起了“睹物思情”的牵肠挂肚,那时你就不是投入生活的清妙与实在里,而是活在一个妄念之中,无法啜饮到生活所引发的喜悦与清新之感。

  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不同。在精神生活中,只要你加深一点点,就会失去那一点点,如果你想执著得更多,就会全盘落空。老子所谓的“为道日损”就是最贴切的提示。

  由于现代人所追求的是物质,是名利,是操纵权利的心机和随之而来的自大与自傲。于是单纯的生活,被无尽的竞争和追求所取代。占有和防卫性的不安盘据了心头,衍生出紧张与贪婪。它表现出穷困的精神现象,而穷困便促使自己再度投入无止无尽的竞争与追求。

  现代人根深柢固的行为物质是向外追求。认为价值在外不在内,因而养成了豪夺的习性。终日为了取得与占有,而遗忘了生活本身才是目的。套用六祖慧能的偈颂说:

  “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由于我们不是为生活而生活,是为了自己的妄念而奔波,所以我们得不到真正生活的情趣。把工作当做是一种负担,而不是把工作视为一种实现。把人际关系当做操纵的把戏,而不觉得它是友爱亲切的情怀。生活变成了勉强的活动,于是形成了苦不堪言的负担。

  现代人为了物欲与财富,已经把生活当做过程而非目的。本末倒置的结果,导致了许多精神症状,这些症状包括失眠、紧张、焦虑、神经衰弱、空虚与倦怠。我们可以说现代人已经失去了生活的意义,而成为物欲的奴隶。

  唐朝赵州禅师教人“平常心道”。现代人却头上按头,在平常生活中加上许多妄想,以至寝食难安,不得自在。无尽尼的咏梅诗最能省发我们的生活态度,他说:

  “终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过梅花下,

  春在枝头已十分。”

  我们脱离生活的本身,到处去寻找好的生活,就好像你自己就在春光明媚的景物之中,却愚昧地向外寻找春的妙悦。结果弄得精疲力竭,丧失了生活的情趣。这时,如果你伫足察看,欣赏一下四周的风物,即刻就要悟入寒山子所谓的“蜂蝶自云乐,禽鱼更可怜”的自在喜悦。那时才真正体会到人生的快乐,早已“十分”绽放在生活的枝头上了。

  现代人的心病是怕别人不知道自己。这正与孔子所说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恰恰背道而驰。结果总是在虚张声势,总是在文饰伪装。原本追求喜悦的生活之意志,被一波波的“作为”给抑制到潜意识里头,成为紧张和焦虑的情结。所以我说不为生活而生活是现代人的第一种通病。

  生活失去主动性

  在工业社会里,每个人都是“组织人”。他必须是组织的一部分,不管他是属于一个公司、一个机关或一个大工厂的成员;无论你是劳心或劳力,是蓝领或白领,你必须接受一份工作的责任。如前所述,那分工作是隶属于整个制度,是在你接受它之前,它已被安排好,要你去执行或承担。你有责任和义务把它做好,但似乎很少可能有机会享有主动的决定权,除非你是老板或是高级主管。有时甚至是高级主管或老板也无能为力去做一个自主性的决定。毕竟在一个制度化的社会里,你必须考虑人与人之间彼此的关系。当然你也必须遵从系统化的工作分派,才能使生产效率提高。

  工商社会是一种新的生活制度,是中国几千年来所面临的新经济生活方式。它是事实,已摆在我们的面前,无从选择和逃避。无疑地,它带给我们许多新的建设与福祉。但是这种生活方式,却有个强烈的副作用——失去追求独立自主的希望。它对个人长久以来的压抑,形成了精神生活的不安与焦虑,引发了倦怠和空虚感。这即是许多人要寻找刺激,寻找麻醉和寻求逃避的原因。

  失去主动性精神生活,会使一个人变得冷漠,而把工作当做一种负担,结果那分勉强与倦怠,使人失去生活的乐趣与愉快。

  我们必须注意,当社会成员普遍失生活的主动性时,所反应的倦怠与空虚、焦虑与紧张,必然迫使个人寻求发泄,这种发泄或出路具有共同性与普遍性。而形成社会风气。奢靡是为了补偿心中的寂寞,色情是为了寻找刺激与狂欢,大吃大喝是为了忘掉一时的困顿。日子久了就会形成一种特有的病态社会性格。它很难扭转改正,除非能在心理生活上有了新的转机。

  我们必须特别留意,在现有的社会制度下,精神生活发生困扰的人已有增加的趋势。在我的辅导经验中,最普遍的一种是“无病呻吟的疾病”。他们悲观,失去活力与朝气,其明显的特症是“虽然我有工作,但我关不喜欢”。不过这些困境是自己执著才产生的。诚如黄檗禅师说: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

  精神生活失去自主性的人,就是容易被四周环境引诱的“凡夫”。现代人由于极力想要逃避忙碌和不能自主的生活方式,转而寻求物质的享受和麻醉,从而引发许多精神症状。反之,如果我们能任运于优游之道,主动发现一些生活的情趣与意义,我们便能转消极为积极,化烦恼为喜悦了。

  一个人若失去自主性就如同枯木一般,在消极和万念俱灰的心情下变成“无记空”,变成行尸走肉。这种消极的心态,使一个人振作不起来。物欲与麻醉就在这种情况下乘虚而入。多少青年人吸毒,出入于不良色情场所,正是今日青年人的心理苦难。

  放纵而疏于自制

  在精神生活上,现代人普遍以“自由”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如前所述,自由已被现代人曲解成“为所欲为”。久之,我们失去了自制的能力。我们不但成为物欲的奴隶,而且变得不能自制。在物质化的生活中,“我”与“境”主客易位,本来应该是境随人转的,现在人随境转。于是失去了自制和作主的能力。

  许多人精神生活似乎在退化。他们失去毅力,失去任重道远的耐力,失去人能弘道的本性。于是在心理上显得很脆弱,不能作持平的判断。只要四周的人怎么说,就跟著怎么说,情不自禁,一窝蜂地跟著去做。别人买股票,自己对股票一点也不认识,也跟著去买股票,别人家的孩子送去学音乐特别班,不管自己孩子是否具有音乐才能,也盲目地送去。

  在社会上现正存在著这一种风气,只要“我能够”就一定要去做,只要别人说好,自己就想拥有它。于是对于庸俗的社会价值有了无可抗力的接纳性。许多商品的广告,就是抓住这个弱点而达到推销的目的。例如化妆品,流行的装饰品,进补的药物,都是在无可抗力下推销给消费者。而消费者,经常是在不惜“高价”下买下它。然后,为著缺钱或调头寸而苦恼万分。

  自制表示自己能有效地节制欲望和享乐。一个纵欲的人,无疑是贪婪的,是永远不能知足的,所以长期处于穷困,他注定要被“饥饿”折磨。现代人的心态,显露著这种贪婪与困穷。历为人们在满足欲望的过程中,一直处于嗷嗷待哺的情绪反应。

  不能自制也表现在力不从心的挣扎与矛盾上。时下有许多青年,在知性教诲下,何尝不曾兴起勤劳与努力的念头。但是在下定决心之后,只用功了一两天,就开始倦怠了。五分钟的热度,是时下青少年学业无成,学艺不精,终致一事无成流浪街头的原因。心理学家们称这些人叫做阶段性心理发展的暂时现象。但我认为如果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不能振奋起来,不能学习自我约束,没有“格律”来维护其向上成长,就要走入消极的心态,步入心智发展过程中的陷阱而难以翻身。

  我想没有一个人一开始就自愿要养成吸毒的恶习,它是在好奇、尝试及伙伴的怂恿下,种下无以自拔的惨剧。当然,也没有一相情愿要好勇斗狠,它是在失去自制的能力之后,才放纵暴力的本能,反叛一切。再说,有许多犯错或吸毒者,未尝没有有过回头是岸的意念,只是一旦失去自制的能力,那些意念都只是一场美丽的妄想而已。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是因为孩子失去爱才开始误入歧途,走入魔窟无以自拔。但我认为一个人长大到了青年乃至成年,他自己应当负起责任,必须自己努力向上,而不能老是把责任推给父母或社会。这个观念是重要的人生哲学,是精神成长的真理。因为当一个人不能自制时,外境就把自性紧张的缠缚著,而失去自由,失去正义与智慧。

  再从言论自由来说,现代人由于失去自制,因此最爱一味批评别人,而忽略严以律己。把挑剔别人当做一种自由,事实上那一种低级趣味。

  现代社会的共同病症在于不能自制,不能自制是自由民主社会中最严重的败行,是放弃生活戒律的结果。佛陀曾说:

  “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按:戒律)

  如闇遇明,

  贫人得宝,

  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

  戒律就是心理学所谓的生活格律,有格律的生活使人振奋自强,如盲人得见光明,如困穷得享至宝。因为格律就是生活的导师,其重要可知。反之,放纵无度,毒害无穷,而现代人正受这种精神上的毒害。

  就现代经济生活而言,我们也应该有自制的美德,才能避免无谓的灾难。比如说,我们拚命的发展经济,尽其可能…

《禅悟与实现 第二章 现代人的精神症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