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悟與實現
鄭石岩
第二章 現代人的精神症狀
由于我們生活在上述的“境”裏,脫離不了工技社會僵化及緊張的生活,擺脫不了物質欲望的引誘,當然也很在感性的紛亂價值中超越出來。無疑地,現代人很難脫離穎而出去過清醒自在的生活。于是,我們無助地隨著境轉,使精神生活脫出常軌,于是普遍反應著困頓與不安。以下這些現象可以看出精神苦難與困頓的原貌。
不是爲了生活而生活
生活是自我實現的過程,它是直接的,單純的,無需間雜任何生活以外的東西,因爲只有這樣生活才會落實。也說是說,當我們在不理會名利,不量會地位權力,不摻雜其他文飾性的防衛機製時,才能感受到自在的喜悅。
當你閑坐休息,面對著“秋山入簾翠滴滴”的景致時,你在休息,是在投入完美的人與自然結合的喜悅。那時,你是真的在生活,而且活得非常踏實。相反的,如果你泛起了“睹物思情”的牽腸挂肚,那時你就不是投入生活的清妙與實在裏,而是活在一個妄念之中,無法啜飲到生活所引發的喜悅與清新之感。
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不同。在精神生活中,只要你加深一點點,就會失去那一點點,如果你想執著得更多,就會全盤落空。老子所謂的“爲道日損”就是最貼切的提示。
由于現代人所追求的是物質,是名利,是操縱權利的心機和隨之而來的自大與自傲。于是單純的生活,被無盡的競爭和追求所取代。占有和防衛性的不安盤據了心頭,衍生出緊張與貪婪。它表現出窮困的精神現象,而窮困便促使自己再度投入無止無盡的競爭與追求。
現代人根深柢固的行爲物質是向外追求。認爲價值在外不在內,因而養成了豪奪的習性。終日爲了取得與占有,而遺忘了生活本身才是目的。套用六祖慧能的偈頌說:
“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
由于我們不是爲生活而生活,是爲了自己的妄念而奔波,所以我們得不到真正生活的情趣。把工作當做是一種負擔,而不是把工作視爲一種實現。把人際關系當做操縱的把戲,而不覺得它是友愛親切的情懷。生活變成了勉強的活動,于是形成了苦不堪言的負擔。
現代人爲了物欲與財富,已經把生活當做過程而非目的。本末倒置的結果,導致了許多精神症狀,這些症狀包括失眠、緊張、焦慮、神經衰弱、空虛與倦怠。我們可以說現代人已經失去了生活的意義,而成爲物欲的奴隸。
唐朝趙州禅師教人“平常心道”。現代人卻頭上按頭,在平常生活中加上許多妄想,以至寢食難安,不得自在。無盡尼的詠梅詩最能省發我們的生活態度,他說:
“終日尋春不見春,
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偶過梅花下,
春在枝頭已十分。”
我們脫離生活的本身,到處去尋找好的生活,就好像你自己就在春光明媚的景物之中,卻愚昧地向外尋找春的妙悅。結果弄得精疲力竭,喪失了生活的情趣。這時,如果你伫足察看,欣賞一下四周的風物,即刻就要悟入寒山子所謂的“蜂蝶自雲樂,禽魚更可憐”的自在喜悅。那時才真正體會到人生的快樂,早已“十分”綻放在生活的枝頭上了。
現代人的心病是怕別人不知道自己。這正與孔子所說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恰恰背道而馳。結果總是在虛張聲勢,總是在文飾僞裝。原本追求喜悅的生活之意志,被一波波的“作爲”給抑製到潛意識裏頭,成爲緊張和焦慮的情結。所以我說不爲生活而生活是現代人的第一種通病。
生活失去主動性
在工業社會裏,每個人都是“組織人”。他必須是組織的一部分,不管他是屬于一個公司、一個機關或一個大工廠的成員;無論你是勞心或勞力,是藍領或白領,你必須接受一份工作的責任。如前所述,那分工作是隸屬于整個製度,是在你接受它之前,它已被安排好,要你去執行或承擔。你有責任和義務把它做好,但似乎很少可能有機會享有主動的決定權,除非你是老板或是高級主管。有時甚至是高級主管或老板也無能爲力去做一個自主性的決定。畢竟在一個製度化的社會裏,你必須考慮人與人之間彼此的關系。當然你也必須遵從系統化的工作分派,才能使生産效率提高。
工商社會是一種新的生活製度,是中國幾千年來所面臨的新經濟生活方式。它是事實,已擺在我們的面前,無從選擇和逃避。無疑地,它帶給我們許多新的建設與福祉。但是這種生活方式,卻有個強烈的副作用——失去追求獨立自主的希望。它對個人長久以來的壓抑,形成了精神生活的不安與焦慮,引發了倦怠和空虛感。這即是許多人要尋找刺激,尋找麻醉和尋求逃避的原因。
失去主動性精神生活,會使一個人變得冷漠,而把工作當做一種負擔,結果那分勉強與倦怠,使人失去生活的樂趣與愉快。
我們必須注意,當社會成員普遍失生活的主動性時,所反應的倦怠與空虛、焦慮與緊張,必然迫使個人尋求發泄,這種發泄或出路具有共同性與普遍性。而形成社會風氣。奢靡是爲了補償心中的寂寞,色情是爲了尋找刺激與狂歡,大吃大喝是爲了忘掉一時的困頓。日子久了就會形成一種特有的病態社會性格。它很難扭轉改正,除非能在心理生活上有了新的轉機。
我們必須特別留意,在現有的社會製度下,精神生活發生困擾的人已有增加的趨勢。在我的輔導經驗中,最普遍的一種是“無病呻吟的疾病”。他們悲觀,失去活力與朝氣,其明顯的特症是“雖然我有工作,但我關不喜歡”。不過這些困境是自己執著才産生的。誠如黃檗禅師說: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
精神生活失去自主性的人,就是容易被四周環境引誘的“凡夫”。現代人由于極力想要逃避忙碌和不能自主的生活方式,轉而尋求物質的享受和麻醉,從而引發許多精神症狀。反之,如果我們能任運于優遊之道,主動發現一些生活的情趣與意義,我們便能轉消極爲積極,化煩惱爲喜悅了。
一個人若失去自主性就如同枯木一般,在消極和萬念俱灰的心情下變成“無記空”,變成行屍走肉。這種消極的心態,使一個人振作不起來。物欲與麻醉就在這種情況下乘虛而入。多少青年人吸毒,出入于不良色情場所,正是今日青年人的心理苦難。
放縱而疏于自製
在精神生活上,現代人普遍以“自由”作爲價值判斷的標准。如前所述,自由已被現代人曲解成“爲所欲爲”。久之,我們失去了自製的能力。我們不但成爲物欲的奴隸,而且變得不能自製。在物質化的生活中,“我”與“境”主客易位,本來應該是境隨人轉的,現在人隨境轉。于是失去了自製和作主的能力。
許多人精神生活似乎在退化。他們失去毅力,失去任重道遠的耐力,失去人能弘道的本性。于是在心理上顯得很脆弱,不能作持平的判斷。只要四周的人怎麼說,就跟著怎麼說,情不自禁,一窩蜂地跟著去做。別人買股票,自己對股票一點也不認識,也跟著去買股票,別人家的孩子送去學音樂特別班,不管自己孩子是否具有音樂才能,也盲目地送去。
在社會上現正存在著這一種風氣,只要“我能夠”就一定要去做,只要別人說好,自己就想擁有它。于是對于庸俗的社會價值有了無可抗力的接納性。許多商品的廣告,就是抓住這個弱點而達到推銷的目的。例如化妝品,流行的裝飾品,進補的藥物,都是在無可抗力下推銷給消費者。而消費者,經常是在不惜“高價”下買下它。然後,爲著缺錢或調頭寸而苦惱萬分。
自製表示自己能有效地節製欲望和享樂。一個縱欲的人,無疑是貪婪的,是永遠不能知足的,所以長期處于窮困,他注定要被“饑餓”折磨。現代人的心態,顯露著這種貪婪與困窮。曆爲人們在滿足欲望的過程中,一直處于嗷嗷待哺的情緒反應。
不能自製也表現在力不從心的掙紮與矛盾上。時下有許多青年,在知性教誨下,何嘗不曾興起勤勞與努力的念頭。但是在下定決心之後,只用功了一兩天,就開始倦怠了。五分鍾的熱度,是時下青少年學業無成,學藝不精,終致一事無成流浪街頭的原因。心理學家們稱這些人叫做階段性心理發展的暫時現象。但我認爲如果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不能振奮起來,不能學習自我約束,沒有“格律”來維護其向上成長,就要走入消極的心態,步入心智發展過程中的陷阱而難以翻身。
我想沒有一個人一開始就自願要養成吸毒的惡習,它是在好奇、嘗試及夥伴的慫恿下,種下無以自拔的慘劇。當然,也沒有一相情願要好勇鬥狠,它是在失去自製的能力之後,才放縱暴力的本能,反叛一切。再說,有許多犯錯或吸毒者,未嘗沒有有過回頭是岸的意念,只是一旦失去自製的能力,那些意念都只是一場美麗的妄想而已。
許多心理學家認爲是因爲孩子失去愛才開始誤入歧途,走入魔窟無以自拔。但我認爲一個人長大到了青年乃至成年,他自己應當負起責任,必須自己努力向上,而不能老是把責任推給父母或社會。這個觀念是重要的人生哲學,是精神成長的真理。因爲當一個人不能自製時,外境就把自性緊張的纏縛著,而失去自由,失去正義與智慧。
再從言論自由來說,現代人由于失去自製,因此最愛一味批評別人,而忽略嚴以律己。把挑剔別人當做一種自由,事實上那一種低級趣味。
現代社會的共同病症在于不能自製,不能自製是自由民主社會中最嚴重的敗行,是放棄生活戒律的結果。佛陀曾說:
“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按:戒律)
如闇遇明,
貧人得寶,
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
戒律就是心理學所謂的生活格律,有格律的生活使人振奮自強,如盲人得見光明,如困窮得享至寶。因爲格律就是生活的導師,其重要可知。反之,放縱無度,毒害無窮,而現代人正受這種精神上的毒害。
就現代經濟生活而言,我們也應該有自製的美德,才能避免無謂的災難。比如說,我們拚命的發展經濟,盡其可能…
《禅悟與實現 第二章 現代人的精神症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