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層面,才會真正的受用。
(一)實踐生活的格律
每一個人都需要遵守生活格律;要想自己健康就必須注意生活的規律,節製自己的飲食;要想事業成功,就得培養好的工作習慣,建立運作的製度;要想精神生活振作愉快,一定要從倫理的實踐中,培養光明心志和清醒的回應能力。生活沒有格律的人不免爲所欲爲,陷自己于靡亂。能履行起碼的格律者,必然能自我控製,可進可守。佛性與煩惱是並存的,沒有格律,煩惱拂之不去,佛性不得彰顯。理性、情性和欲性是同時存在的,沒有格律,理性和情性都會變成欲性的從屬。
因此,學禅的人一定要先建立並恪守生活的格律。有些格律是學禅的人所應共同遵守的,例如培養慈悲心(戒殺)、涵養恬淡的態度(戒盜)、建立良好的夫婦倫常(戒淫)、注意自己的語言(戒妄語)、不尋找自我麻煩(戒酗酒和毒品)、深沈的忍耐(忍辱)、積極光明的思想(精進)、樂于幫助別人(布施)等等。另一部分的格律,是依據自己的需要而立的,比如說爲了健康,必須恪守定量的食物;爲了吸收新知,每天抽出叁十分鍾讀書等。爲了子女教育的需要,建立家人聊天切磋的好習慣。共同的格律和個別的格律同等的重要。
現代人由于不重視生活格律,所以倫常破壞,社會脫序。不能堅守生活格律的人,會變得脆弱,失去原則;容易被物欲引誘,墮落而無以自拔。在精神生活方面,也會顯得欲振乏之。總之,學禅必須從生活格律開始,唯有透過生活格律才能使心情安定,從而有著清醒的思考和悅樂成功的人生。學禅如果不先恪守生活格律,是不會成功的。
(二)回歸生活的情趣
現代人有一種共同的習性,那就是不停的向外追求。對于名利貪多務得,把占有和囤積視爲成功生活的准則。結果,將自己的生活變成追求物欲的手段。到關來,追求的越多,生活就越遭到幹擾和貶抑。現代生活的通病是物質豐富了,但精神方面則顯得赤貧、空虛和苦悶,貪婪得越深,自己也就相對被折騰得越嚴重。
人們工作的目的是爲了過一個快樂幸福的生活,但現代人的意識觀念裏,卻牢牢地萦系在工作的效率,生産的成長,所得的提高,財富的累積,權力的擴張等等,而無視于生活的幸福,甚至有否定生活本身的現象。這種爲了貪婪而把生活變成手段的生活方式,正是佛學上所謂的“倒懸”,也就是生活倒錯的意思。
現代人拚命的工作,卻忘了休閑。竭力的爭奪,卻忘了家庭生活和子女的教導。不停的豪取,卻忘了道義和社會責任。一味的增産,卻忘了環境的汙染,得明顯的,現代人在急功近利的引誘下,已生活在倒懸析困局中。
禅的訓練和啓發,無非要自己從目前的困局中醒悟過來,從物欲和貪婪中解脫出來,從狹隘的生活意識中解放出來。這時,自己的法眼張開了,智慧流瀉出來了,就會領悟道生活本身才是目的。你無需囤積,無需奪權,而真正重要的生命的展現。你無需一路去追趕,而是要在這生命之旅中,看出旅途的實在、美和悅樂。這也就是說,你必須作你生活的主人,而不要作物欲的奴隸,這一念的覺醒,觸動了你整個生活的改觀。
(叁)流露活潑的性情
學禅的第叁個重點是要你打破執著。其中最重要的行門就是破四相。第一要打破“我相”,要從自我中心和刻板的狹隘私見中超脫出來。能擺脫維護面子和追求虛榮,就不至于爲了虛僞的尊嚴而弄得疲憊不堪;能從私見中破繭而出,就可以掃除思想的障礙,凡事看得清楚。第二是要打破“人相”,要放下自己對別人的成見、偏見和刻板的印象,這樣才能和別人維持良好的人際和諧;損棄前嫌,心平氣和的待人。無論是家居也好,做事也好,都能融洽,人和事成。第二是要打破“衆生相”,要克服貪婪,培養恬淡,克製壞脾氣,涵冶寬容冷靜;消除固執的習氣,培養開闊的心胸和接納別人指正的度量,能如此,自己的情緒和理性才能得伸展,這是成功人生的要件。第四是破除依賴和被保護的“壽者相”,在生活態度上,克服不安和懼怕,培養開朗進取和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這使一個人有活力,懂得隨遇而安。
每一個人都有一股潛能,它往往被四相壓抑,卻不自知。學禅就是要你從四相中超脫出來,讓你的潛能展現出來,化作能力、德行和知識經驗,表現在成功的事業和幸福的人生。破四相不但能帶給人智慧、悅樂的性情,同時還帶豐富的福報。
(四)開展清新的智慧
學禅一定要接觸到開悟。沒有悟就沒有智慧,沒有新的驗證和成長。悟是指自己能從生活中看出意義,能在煩惱中勘破系縛而得自由,在精神上發展主動的光明性。因此,悟即是看出希望來。人若能在失敗中看出希望,就能很快恢複豪氣。若能在落魂中看出希望,很快就能消除痛苦,重振銳勁。人一旦發現希望,即能化消極爲積極,轉悲觀爲樂觀。因此,我們無時無刻不需要開悟,它是自性中自然流露的智慧。人若不能開悟,就注定要痛、墮落和失敗,甚至瘋狂。
悟是從禅定的功夫中發展出來的智慧活動。因此,必須透過坐禅的訓練來發揮本身的慧性。在坐禅的身心訓練中可以達到:(一)使自己清醒,從而孕育了好的同情心和同理性,提高待人處世的能力;(二)心胸開闊,能接納各種不同的生活經驗和意見,並且易于把它轉識成智,化爲創意;(叁)它幫助人實現自己的人生。這叁種功能都是開悟的條件,因此學禅一定要從坐禅入手。是後把坐禅的定功,遷移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那才是真禅定。
有禅定能力才是生活的主人,否則色欲現前,就會隨波逐流,成爲物的奴隸,那時煩惱必然滋生。因此,生活在現代多欲和紛擾的社會裏,禅定是大家所應該學習的重要課題。
此外,在平時的參禅與禅定之中,對生命的究竟意義,也會豁然開悟,從狹隘的自我意識牢籠中超脫出來,接觸到與宇宙本體合一的自在感。禅者在徹悟時,把有限的生命提升到永恒的精神世界。那時,自己與未可知的過去和未來,融合爲一生命的大河,它既是過去的,現在的,也是未來的。正因爲如此,我們對自己的生命有著豐富的體認和肯定。
現代人的煩惱是深重的;我們的社會裏,怨偶和離婚率逐年增加,心理不健康而需要醫療照顧的人口高達千分之叁,自殺已成爲十大死亡原因的第九位,至于焦慮、不快樂、空虛的人口則占更大比例。而整個社會呈現著爭權奪利,暴力色情的泛濫,青少年吸毒的彷徨。我們該是覺醒的時候;如果我們還繼續過貪婪的生活,就注定要繼續接受折磨。如果我們能聆聽從禅的世界中捎來的智慧訊息,我們就不再迷失,若厄就能得到纾解。
于是我建議,現代人要接納禅的教導;透過它的洗滌,我們才更有能力把科技用來增進福址;透過禅的啓發與實踐,會使自己的人生過得充實悅樂。
《覺·教導的智慧 第七章 宗教、民俗與教育》全文閱讀結束。